首页 理论教育郑在读史:资治通鉴的趣闻轶事

郑在读史:资治通鉴的趣闻轶事

【摘要】: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围绕着李世民,谈了这样几件很生动的事:第一件。唐太宗得知这个情况后,心中非常难过,他立即下令将皇家仓库中的金银和丝绸拿出来,替灾民赎回这些被卖掉的孩子。有一次,著作佐郎邓世隆正式提出将唐太宗写的文字和讲的话集中起来编成文集。唐太宗坚决不许臣下为他编文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通过这些具体事件,极力赞颂唐太宗李世民。

老夫十几岁时,接触的第一本理论书是《社会发展史》。记得当时的老师特别向我们强调,学习时不要死记硬背,重点在于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回想在老夫的一生中,“立场、观点、方法”这六个字起了很大作用。老夫在攻读《资治通鉴》时,通过阅读逐渐感觉到,古时候的人,例如司马光这样的巨匠,在编写书的过程中,亦有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司马光对曹操诸葛亮李世民就喜爱有加,在他们身上不仅用的篇幅多,而且充满着激情。《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距今已经九百多年了,然而在读的过程中,还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热度。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围绕着李世民,谈了这样几件很生动的事:

第一件。一天,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古时候大禹治水、开渠凿山,百姓十分苦,但却不埋怨,这是为什么?因为治水与百姓的根本利益相一致。而秦始皇修建宫殿,百姓却起而造反,这又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只顾个人享乐,使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害的缘故。那些雄伟华丽的宫殿,当然是人人都想住的,但无限制地追求这些,那就危险了。朕原来也想建一座宫殿,建筑材料都准备好了,但接受秦朝的教训,朕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把这个工程先停下来。希望各位王公大臣,能领会朕的心意,都过节俭的日子。”

第二件。唐太宗对一位姓王的大臣说:“公元594年,隋朝遇到大旱年,隋文帝不准开仓赈济百姓,逼着百姓自己去寻找食物。到了隋文帝在位晚期,全国库存的粮食可供食用五十年。隋炀帝倚仗着国库里有堆积如山的粮食,过着奢侈无度的生活,最后导致隋朝灭亡。朕就想不清楚,仓库里堆那么多粮食而不赈灾,留着它到底干什么用呢?”

第三件。公元628年,长安附近闹蝗灾。一天,唐太宗看到蝗虫,就抓住几只,祷祝说:“百姓靠谷物活命,你们这些蝗虫却吃掉庄稼。朕宁愿让你们吃朕的胃和肠子,也不让你们吃庄稼!”说完,就把蝗虫往嘴里放。身边的人忙劝道:“这种蝗虫生吃下去会生病的。”唐太宗则说:“朕心甘情愿代替百姓受灾,还怕生什么病?”接着就把几只蝗虫吞到肚子里去。据传,唐太宗吞下蝗虫后,蝗灾再没闹起来。

第四件。仍是公元628年,关内有些地区发生旱灾,不少百姓因饥荒卖掉子女,以换取食物充饥。唐太宗得知这个情况后,心中非常难过,他立即下令将皇家仓库中的金银和丝绸拿出来,替灾民赎回这些被卖掉的孩子。唐太宗在诏书中说:“如果能使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即使把灾祸转移到朕的身上,朕也毫不迟疑!”说来也怪,唐太宗的诏书下达后不久,大雨就来了,百姓都非常高兴。

第五件。有位名叫虞世南的“笔杆子”写了一篇《圣德论》,专门歌颂唐太宗的丰功伟绩,呈递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后书面答复如下:“你对朕的评价太高了,朕哪里能和上古的帝王相比,只不过比近来的有些君主强一点点。况且你刚看到开头,还不知道朕最终的表现如何。假如朕能始终如一,你写的这篇文章还可留下来;如果朕有始无终,恐怕后人就会把这篇文章当成笑话啊!”过后,温彦博对唐太宗说:“希望陛下能像贞观初年那样,国家就会好上加好!”唐太宗问:“难道近来朕治理国家做得不好了?”爱哪壶不开提哪壶的魏徵说:“贞观初年,陛下厉行节俭,经常倾听各种意见,而近年来营造工程增多,劝谏的人大多触怒陛下,人们也就少说为佳了。说句心里话,陛下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呀!”唐太宗听后,不仅没恼怒,反而鼓掌大笑着说:“击中要害,确实有这种情况啊,朕得改。”

第六件。有一次,著作佐郎邓世隆正式提出将唐太宗写的文字和讲的话集中起来编成文集。唐太宗却说:“朕的诏令、讲话,凡有益于百姓的,史官都记录在案,足以永久流传;如果是一些与百姓利益无关的东西,集中起来又有什么用处呢?梁武帝萧衍父子、陈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流传在世,这些文集对挽救国家危亡到底起过什么作用?作为君主,只担心没有好的政绩,文集再多,政绩不成也毫无用处。”唐太宗坚决不许臣下为他编文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通过这些具体事件,极力赞颂唐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