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肩负重任,化身智慧化解蜀国困境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肩负重任,化身智慧化解蜀国困境

【摘要】:刘备一死,他的儿子刘禅又不太争气,蜀国的担子全压在诸葛亮的身上,大事小事全由诸葛亮决定。这实际上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向大家表明的施政方略。诸葛亮非常感谢这位姓杨的部下经常向他直言,此人死后,诸葛亮哭泣了三天。诸葛亮被塑造成智慧的化身。

关于刘备之死,《资治通鉴》有如下记载:

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以尚书令李严为副。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为诏敕太子曰:“人五十不称夭,吾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夏,四月,癸巳,汉主殂于永安,谥曰昭烈。

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汉王刘备病重,令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让尚书令李严当诸葛亮的副手。刘备语重心长地对诸葛亮说:“论才能,你高出曹丕十倍,你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业。假如我的儿子刘禅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德,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听此言,诸葛亮哭泣着说:“我怎敢不竭尽全力,必定以忠贞的节操报效国家,至死不渝!”刘备又下诏给太子:“人在五十岁时死,就不算夭折了,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只担心你们兄弟,要加油,再加油呀!切不可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去做啊!只有贤明和德行,才能让人臣服。父亲德浅,不值得你们效法。与丞相共事,要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夏季,四月,癸巳,汉主刘备在永安病逝,谥号为昭烈。

刘备一死,他的儿子刘禅又不太争气,蜀国的担子全压在诸葛亮的身上,大事小事全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主政后,精简官僚机构,修订法制,向群臣发布公告:“从事政治,关键是集思广益,从多方面听取对国家有益的意见。不能因为一些小的隔阂而相互疏远。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后,要进行正确的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好像扔掉破草鞋而获得珠宝一样。但是人心难以做到这一点。据我观察,徐庶在这方面做得好。还有董和做得也好,他参政七年,某项措施若有不稳妥之处,他就反复听取不同意见达十次之多,考虑好了再向我报告。若大家能学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学到董和的勤奋与忠诚,才会少犯错误。”

诸葛亮又说:“过去我结交崔州平,他多次指出我的优缺点;后来我又结交徐庶,得到他的许多教诲;先前我与董和商议事情,他每次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随后我与胡伟度共事,他的多次劝谏使我避免了不少失误。我虽然生性愚昧,见识浅陋,对他们给我的教诲难以全部吸取,然而我与这四人的关系始终非常亲密,也可表明我对直言是不会猜疑的。”

以上这段话,在《资治通鉴》中的原文如下:

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请看,诸葛亮如此聪慧之人,还认为自己生性愚昧,见识浅陋,需要周围的人对他直言,多指出他的错误,对他进行教诲,他绝对不会记仇,更不会打击报复。这实际上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向大家表明的施政方略。让大家打消顾虑,广开言路,以避免犯错误,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有一天,诸葛亮亲自校对公文,累得满头大汗。一位姓杨的下属看到后对诸葛亮说:“治理国家是有制度的,上下级的工作不能混淆。校对公文这种事务性的工作,应该让别人去干,您应以主要精力考虑国家大事。现在我用治家的方法来作比喻:有一个主人,命奴仆管耕种,婢女管做饭,公鸡管报晓,公狗管防盗,牛拉车负重,马代步走远路。家中的事务都安排妥当,需要什么都可得到满足,他从容不迫,高枕无忧,自己尽管喝酒吃肉。忽然有一天,这位主人打算自己做所有的事情,不再任用奴仆、鸡、狗、牛、马。结果手忙脚乱,累得要死,还一事无成。难道是他的智力不行吗?不是,是他忘记了一家之主的职责。因而古人说,坐着讨论问题,做出决定的人是王公;做实事的人,称作士大夫。正因为这样,丙吉不问路上的死人是怎么回事,而担心耕牛受热喘气;陈平也不了解国库存了多少钱粮,因为这都有专人分管,他只管出主意。这就是各司其职的道理。丞相如今管理全国的大事,亲自校对公文,终日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非常感谢这位姓杨的部下经常向他直言,此人死后,诸葛亮哭泣了三天。

看到这儿,你一定会怀疑这位姓杨的人是否吃了熊心豹子胆,竟敢以这种教训的口吻对诸葛亮说话、提意见。我的回答是:千真万确。不信你查一查《资治通鉴》第七十卷。

诸葛亮被塑造成智慧的化身。不过,从这段史料看,他除了天赋外,最重要的是善于向别人“借脑子”,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集思广益。所以有句话叫: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