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卫士尹荆山回忆: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于工作之余,喜欢读《三国演义》连环画,给尹荆山讲三国故事,其中讲道:“诸葛亮临危不惧,安居平五路,稳定了蜀国局势。”他派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吴蜀再度和好,结成同盟;彝陵遗怨,雪化冰释,使蜀国度过危机,转危为安,局势稳定。身处此境的毛泽东,效仿诸葛亮稳定蜀国局势之举,带领全国人民走出困境,是人同此心、心同此道的选择。......
2023-11-27
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以尚书令李严为副。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为诏敕太子曰:“人五十不称夭,吾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夏,四月,癸巳,汉主殂于永安,谥曰昭烈。
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汉王刘备病重,令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让尚书令李严当诸葛亮的副手。刘备语重心长地对诸葛亮说:“论才能,你高出曹丕十倍,你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业。假如我的儿子刘禅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德,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听此言,诸葛亮哭泣着说:“我怎敢不竭尽全力,必定以忠贞的节操报效国家,至死不渝!”刘备又下诏给太子:“人在五十岁时死,就不算夭折了,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只担心你们兄弟,要加油,再加油呀!切不可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去做啊!只有贤明和德行,才能让人臣服。父亲德浅,不值得你们效法。与丞相共事,要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夏季,四月,癸巳,汉主刘备在永安病逝,谥号为昭烈。
刘备一死,他的儿子刘禅又不太争气,蜀国的担子全压在诸葛亮的身上,大事小事全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主政后,精简官僚机构,修订法制,向群臣发布公告:“从事政治,关键是集思广益,从多方面听取对国家有益的意见。不能因为一些小的隔阂而相互疏远。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后,要进行正确的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好像扔掉破草鞋而获得珠宝一样。但是人心难以做到这一点。据我观察,徐庶在这方面做得好。还有董和做得也好,他参政七年,某项措施若有不稳妥之处,他就反复听取不同意见达十次之多,考虑好了再向我报告。若大家能学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学到董和的勤奋与忠诚,才会少犯错误。”
诸葛亮又说:“过去我结交崔州平,他多次指出我的优缺点;后来我又结交徐庶,得到他的许多教诲;先前我与董和商议事情,他每次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随后我与胡伟度共事,他的多次劝谏使我避免了不少失误。我虽然生性愚昧,见识浅陋,对他们给我的教诲难以全部吸取,然而我与这四人的关系始终非常亲密,也可表明我对直言是不会猜疑的。”
以上这段话,在《资治通鉴》中的原文如下:
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请看,诸葛亮如此聪慧之人,还认为自己生性愚昧,见识浅陋,需要周围的人对他直言,多指出他的错误,对他进行教诲,他绝对不会记仇,更不会打击报复。这实际上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向大家表明的施政方略。让大家打消顾虑,广开言路,以避免犯错误,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有一天,诸葛亮亲自校对公文,累得满头大汗。一位姓杨的下属看到后对诸葛亮说:“治理国家是有制度的,上下级的工作不能混淆。校对公文这种事务性的工作,应该让别人去干,您应以主要精力考虑国家大事。现在我用治家的方法来作比喻:有一个主人,命奴仆管耕种,婢女管做饭,公鸡管报晓,公狗管防盗,牛拉车负重,马代步走远路。家中的事务都安排妥当,需要什么都可得到满足,他从容不迫,高枕无忧,自己尽管喝酒吃肉。忽然有一天,这位主人打算自己做所有的事情,不再任用奴仆、鸡、狗、牛、马。结果手忙脚乱,累得要死,还一事无成。难道是他的智力不行吗?不是,是他忘记了一家之主的职责。因而古人说,坐着讨论问题,做出决定的人是王公;做实事的人,称作士大夫。正因为这样,丙吉不问路上的死人是怎么回事,而担心耕牛受热喘气;陈平也不了解国库存了多少钱粮,因为这都有专人分管,他只管出主意。这就是各司其职的道理。丞相如今管理全国的大事,亲自校对公文,终日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非常感谢这位姓杨的部下经常向他直言,此人死后,诸葛亮哭泣了三天。
看到这儿,你一定会怀疑这位姓杨的人是否吃了熊心豹子胆,竟敢以这种教训的口吻对诸葛亮说话、提意见。我的回答是:千真万确。不信你查一查《资治通鉴》第七十卷。
诸葛亮被塑造成智慧的化身。不过,从这段史料看,他除了天赋外,最重要的是善于向别人“借脑子”,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集思广益。所以有句话叫: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有关郑在读史:趣谈《资治通鉴》的文章
据卫士尹荆山回忆: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于工作之余,喜欢读《三国演义》连环画,给尹荆山讲三国故事,其中讲道:“诸葛亮临危不惧,安居平五路,稳定了蜀国局势。”他派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吴蜀再度和好,结成同盟;彝陵遗怨,雪化冰释,使蜀国度过危机,转危为安,局势稳定。身处此境的毛泽东,效仿诸葛亮稳定蜀国局势之举,带领全国人民走出困境,是人同此心、心同此道的选择。......
2023-11-27
后出师表[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所指可能即系后表。《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思惟北征[4]。......
2023-11-29
也就是我们说的,绝不要“背信弃义”。此外,胡雪岩还一直认为,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讲究一个“义”字, 经过多年打拼创下的牌子,到最后因为某件事将它毁坏,实在不值得。总之,一个人要想站在成功的最高点,就必须时刻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无论你所面临的是艰难险阻,还是芝麻小事,都要以“义”当先,敢于承担,只有这样才能被别人所敬仰与称颂。......
2023-12-02
当时刘备很随意地说:“那就让他跟你一起来见我吧!”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刘备带着他的“三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前往隆中拜访。《三顾茅庐图》这样,诸葛亮找到了足以寄身事业的明主,而刘备找到了“霸业可成”的军师,他由衷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023-08-31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严峻但是没有埋怨的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安抚百姓,服从权制,开诚布公。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在可歌可叹。......
2023-11-27
章武二年冬,刘备因长期拉痢,身体虚弱,复发他病,自己已感到“殆不自济人”[32],便召诸葛亮、李严等交代后事。三月,刘备病势转危,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委托后事。刘备托孤,为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一出绝唱。刘备这样做,当是鉴于蜀国现实、鉴于诸葛亮与刘禅才能上的巨大差异,不能不如此。但他命李严同时来受托孤,也多少反映出他还希望以其他势力牵制诸葛亮的心理。......
2023-09-30
到了曹爽辅佐少主时,他们都得到了曹爽的重用,成为其心腹。邓飏等人希望曹爽树立威望,劝他去讨 伐蜀国,曹爽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司马懿想加以阻止,但没能成功。司马懿便声称有病,以回避咄咄逼人的曹爽。桓范劝曹爽挟持皇上前往许昌,以皇帝的名义招集各地兵马。曹爽兄弟犹豫不决。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劝说曹爽趁早前去请罪,于是曹爽派许允、陈泰去见司马懿,表示愿意受罚;又将司马懿的奏章交给了皇上。......
2023-08-19
感到消沉和扫兴的诸葛方开始对爸爸抱怨他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么艰难。诸葛亮解释说,这3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