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赤壁之战:郑在读史趣谈《资治通鉴》中的周瑜

赤壁之战:郑在读史趣谈《资治通鉴》中的周瑜

【摘要】:一提起赤壁之战,不由得就让老夫想起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老夫将原文抄录如下:进,与操遇于赤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周瑜确实是赤壁之战的一号主角。据载,周瑜文武双全,胸怀开阔,绝非小心眼之人。

一提起赤壁之战,不由得就让老夫想起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更有意思的是,苏轼与司马光同是宋朝人。二人在政治见解上虽有分歧,但私交颇深,经常在一起品茶闲聊。

一天,苏轼带去的茶品质好,占了上风。司马光不服气,就说:“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君何以同爱二物?”

苏轼立即察觉,这是司马光给他出难题呢!于是马上说:“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司马光问:“何意?”苏轼说:“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以为然否?”苏轼的回答语惊四座,传为佳话。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文学作品。那么,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是如何记载赤壁之战的呢?老夫将原文抄录如下: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 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馀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中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以上就是《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赤壁之战。

什么意思呢?说的是:周瑜率部继续前进,与曹操大军在赤壁相遇。当时曹军中已经有不少人因不服南方水土而生病。刚一开战,曹军就失利,退到长江北岸。周瑜的军队驻扎在长江南岸。这时,周瑜军中的一位名叫黄盖的将军对周瑜说:“如今敌众我寡,这样难以持久。曹操的军队正在把战船用铁链子连在一起,首尾相接。我看可用火攻,放火烧了它们。”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满干柴,在柴上浇满油,外面用帷幕掩护,插上旌旗,准备好快船,系在船尾。由黄盖写信给曹操,谎称他要向曹操投降。曹操信以为真。正好这时,又刮起了东南风,黄盖率十艘蒙冲战船驶在最前面,到江心时升起船帆,其余的船依次前行。曹操的官兵都出营来看,指着船说:“黄盖来投降了。”离曹军船只还有二里时,那十艘船同时点火,风助火势,火船似箭一样驶过去,曹军的船都连在一起,想跑都跑不了,顷刻之间全被烧光了。大火直烧到岸上的军营,曹军的人马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乱成一团。周瑜率领的精锐部队紧追其后,战鼓齐鸣,曹军大败。曹操率军从华容道逃走。因道路泥泞,难以通过,老弱残兵被人踩踏,陷入泥潭,死伤无数。刘备和周瑜的部队水陆并进,追击曹操到南郡。曹操留曹仁、徐晃镇守江陵,命乐进镇守襄阳,他率残军退回北方。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里面,没有草船借箭,没有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之说。看来那都是文学家创作的故事。当然,《资治通鉴》中没有的,其他书中也可以有;其他书中有的,《资治通鉴》中也可以没有。但是请大家特别注意,不管司马光与苏轼在政见上有多大分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位文学家都歌颂了周瑜。老夫认为这十分公道,因为这是真实的历史情况。

周瑜确实是赤壁之战的一号主角。首先,他是主战派,而非主降派;其次,他主动请缨率领大军与曹操决战;最后,他善于采纳下属的高见,以火攻击败曹操。过去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人为地让他抢了周瑜的不少戏。这是不公道的,应该还原历史真相。

遗憾的是,周瑜只活了三十六岁就暴病而亡。但可以肯定地说,他绝对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据载,周瑜文武双全,胸怀开阔,绝非小心眼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