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智囊晁错:学问家与政治残酷

智囊晁错:学问家与政治残酷

【摘要】:晁错这个人是有本事的,在历史上也有相当高的地位,被誉为“智囊”。这些诸侯要求,只要杀了晁错,就停止叛乱。景帝为了很快平息诸侯叛乱,真的采纳了袁盎的意见,把晁错和他的家人全杀了。有人说,晁错是位大学问家、思想家、政论家、文学家。也有人说,晁错用他的死,证明了人性的残暴和政治的黑暗。依老夫来看,晁错死得高尚。

文帝刘恒,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文帝。他文质彬彬,度量很大,善于从四面八方吸纳各种治国理政的高见。由于他爱听,所以大家也爱向他献策献计,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公元前168年,有位名叫晁错的人,上书文帝:“圣明的君主在位执政,百姓就不会挨饥受饿。这倒不是因为君主能种粮食给他们吃、能织布给他们穿,而是因为君主能为百姓打通获取财富的道路。因此,唐尧时期虽遇到九年水灾商汤时期遇到七年旱灾,但国内没有被抛弃和饿死的人。为什么?因为积蓄多,丰年做好了应对灾年的准备。”

晁错接着说:“现在天下统一,土地与百姓多了数倍,今非昔比。然而,我们的积蓄却不如商汤和夏禹时期,这又是为什么?在我看来是因为土地没被充分利用,民力没被充分发挥,能长粮食的荒地没被全部开垦,山林水泽资源没被全部开发,游手好闲的人没全部回到农业生产中去。”

晁错确实有两把刷子,他接着说:“人在冷的时候,不一定等着华丽的衣服穿;人在饿肚子的时候,不一定等着吃大鱼大肉。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寒不择衣,饥不择食,这时不会顾及礼义廉耻了。按照人的体能,一天不吃两顿饭,就饿得慌;一年不添几件衣服,便觉得难过冬。肚子饿得直叫,身体冻得直打哆嗦,在这种严峻情况下,即使非常慈爱的父亲,也保不住他的儿女,君主怎能保住自己的臣民呢?”

晁错一层一层地往下说:“圣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引导百姓从事农桑耕织,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不断增加积蓄,把粮库堆得满满的,以防发生灾害。这样,就能使百姓无后顾之忧,心悦诚服地归附君主。百姓的善恶就看君主如何去诱导、统治他们,百姓追求财利,就如同水只会向下流而不选择方向一样。”

晁错在上书时把农民与商人进行了比较:“农民春天无法躲避沙尘,夏天不能躲避酷暑,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严寒。他们一年四季难以休息,私下里还要赡养父母、哺育子女。而商人,他们男的不耕田,女的不养蚕,穿的却是绫罗绸缎,吃的却是鸡鸭鱼肉。他们依仗有财富,与王侯交往,势力超过了普通官吏。他们去千里之外游山玩水,沿途乘坐豪华坚实之车,鞭策肥胖之马,脚踏丝制鞋,穿着华服。陛下,这就是商人盘剥农民,使农民流离失所的主要原因。”

晁错在前边描述了现象,又找出原因后,他向皇上提出办法:“当前要做的事,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而要想让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关键在于重视粮食。重视粮食的办法是把粮食作为赏罚的标准。可以号召全国百姓向国家捐献粮食,给捐粮者授予爵位,免除他们的罪责。这样一来,国家可以从有余粮的人那儿得到粮食,穷人的赋税也可减少,这就叫‘损有余而补不足’。神农氏曾说过,有八丈高的石头城墙,有宽达百步的护城河,有百万身穿兵甲的军队,但没有粮食,城也守不住。可见粮食对一个国家是多么重要。”

文帝认真读了晁错的意见,认为说到了点子上,立即采纳,并下诏:百姓输送粮食到边塞,依据输送粮食的多少,分别授予不同的爵位。

晁错这个人是有本事的,在历史上也有相当高的地位,被誉为“智囊”。为巩固中央集权,他曾参与制定了削减各诸侯权力的法令,从而引起地方势力的强烈不满,并引发七个诸侯叛乱。这些诸侯要求,只要杀了晁错,就停止叛乱。恰在此时,晁错的死对头、曾任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一再火上浇油、添油加醋地说,只有杀了晁错,才能平息诸侯叛乱。袁盎想借刀杀人,借此除掉自己的政敌,竟把景帝说动了。景帝为了很快平息诸侯叛乱,真的采纳了袁盎的意见,把晁错和他的家人全杀了。

景帝问身边的邓公:“晁错已杀,诸侯的叛乱停止了吧?”

邓公说:“陛下,他们想谋反已多年了,要求杀晁错只是个借口而已。其实杀晁错并非反叛者的本意,我倒是担心杀了敢说话的晁错,从此天下人再也不敢说话了。”

景帝问:“此话怎讲?”

邓公说:“晁错是担心各诸侯势力太大,朝廷不好控制,故而请求削减地方权力,以利中央集权。这对皇上有百利而无一害,刚要实行,晁错反而被灭了门。这样一来,内堵塞忠臣之口,外替叛乱者报了仇,这件事陛下做得欠妥呀。”

景帝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你说得对,杀晁错,我也很懊悔。”

有人说,晁错是位大学问家、思想家、政论家、文学家。

也有人说,晁错用他的死,证明了人性的残暴和政治的黑暗。

依老夫来看,晁错死得高尚。他不是为个人而死,他是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死,死得其所,重如泰山,否则在《资治通鉴》中也不会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