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管仲相威公[38],霸诸侯,攘夷狄[39],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40]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42]。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31]光:昭著,显著。[37]选自《古文观止》。[38]威公:即齐桓公(?襄公被杀后,他回国取得政权,在管仲辅佐下使国家富强。......
2023-07-18
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刘邦,第二位皇帝叫刘盈,是刘邦与吕后的亲生儿子,货真价实,一点儿不假。然而,往后就出现“假冒伪劣”的皇帝了。你们要问了:老爷子,皇帝还有假货?老夫说:真有!
当年吕后设计取他人儿子,杀死他们的生母。把他们收养在后宫中,立为继承人,以加强吕氏的力量。
吕氏家族覆灭后,大臣们重新物色继承人,比来比去觉得代王刘恒够条件。此人为人宽厚,做人低调,勤奋好学,善解人意。于是刘恒进京登基,号称文帝。
文帝刘恒登基后,虚心好学,广泛采纳各种意见。由于篇幅的关系,老夫从《资治通鉴》中选三个事例,供大家欣赏。
贾谊是勤读书、善思考、会表达的有大学问的人。他在向文帝提出谏言时,一开始就引用了《管子》一书中的一段话:仓库充实人们才会讲究礼节,衣服粮食充足人们才会有荣辱观念。他说:“百姓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国家,从古至今,还没有过。古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就会有人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会有人受寒。而且农业生产受时令的限制,使用农产品时如果不加节制,便会供不应求。古时候治理国家,对细枝末节也想得很周到,所以才有比较丰富的经验。现在离开农业生产而去发展商业的人太多,这是天下的一大弊端;社会上淫靡奢侈的风气日渐盛行,这是天下最大的公害。若让这种公害持续发展下去,国家就会灭亡,到时候没人能挽救。从事生产的人少,而消费者却多,天下的财产怎能不枯竭呢?”
在谈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后,贾谊开始联系实际劝谏文帝。他说:“汉朝建国已四十年了,国库与私人的积贮数量仍少得可怜,实在令人痛心。天不及时下雨,便人心惶惶;年景不好,富人就花钱买官,穷人就卖儿卖女。这种情况陛下已经知道了,哪有国家陷入危机而朝廷却无动于衷的呢?”
接着,贾谊又说:“世上有丰收年,也有歉收年,这合乎自然规律,不必大惊小怪。古代圣王夏禹和商汤也经历过。假若不幸方圆两千里之内出现了旱灾或水灾,朝廷靠什么救济百姓?边防突然出现危机要调数万将士去征战,国家拿什么供应军需?若战争和旱涝灾害同时发生,国家财力无法应对,便可能天下大乱,有体力的人就会抢劫他人的财产,老弱病残就会互相交换子女来吃。因此,积贮是国家的命脉。搞好生产,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粮食和金钱,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办到呢?以此为依托,进攻就攻取,防守就牢固,怎能不胜利?”
文帝听到贾谊的意见,非常重视,随即在正月十五日下诏,开辟一块田地,由皇帝亲自下地带头耕种,以给天下百姓做示范。从此,全社会重视农业生产,很快收到极佳效果。
第二个例子:贾山谈治乱之道。
据《资治通鉴》记载,贾山说:“我们知道在雷霆的轰击之下,无论什么东西都会被击毁;在万钧之力的重压之下,无论什么东西都会被压碎。而君主的威严,远远超过了雷霆;君主的权势,也远远大于万钧。君主要主动要求臣民进谏,要极度和气地接受臣民的批评建议,并给予重用或奖励。如果臣民都感到惧怕而不敢将意见向君主和盘托出,那么君主就听不到臣民的批评和建议了,这就危险了。”
贾山又说:“秦始皇自以为功德无量,自以为其政权会世世代代传下去,然而他死后不过几个月,天下百姓就起来反抗,其大秦帝国便土崩瓦解。秦始皇处于危险之中还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当时没人敢告诉他。”
贾山这个人胆子真大,他直接批评文帝:“陛下外出打猎次数太多,臣担心这样下去,上行下效,朝廷的事没人管,而百官也懒得办理政事。臣私下为陛下感到担忧和痛苦。臣希望陛下端正行为,修好品行,尽心理政,为下属做个好榜样。即便玩乐时,也要与跟随的大臣们议论国事,从而达到巡游而不扫兴,上朝而不失礼,议政而不失策。”
文帝不仅采纳了贾山的建议,而且对他进行了重奖。
第三个例子:贾谊再次上书文帝纵论天下大势。
贾谊上书文帝应重视农业生产后,文帝立即采纳并带头种地,给全国百姓做了好榜样。这使贾谊受到极大鼓舞,于是他又给皇上写信,纵论对形势的看法。
老夫将《资治通鉴》中贾谊上书的部分内容,向大家简单翻译如下:臣认为当前的形势,令人痛苦的有一项,令人流泪的有两项,令人长叹的有六项,至于其他违背情理而损害原则的事多如牛毛,很难一一列举了。那些向陛下写奏折的人都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治理得很好了。陛下,请不要相信他们,臣认为还远远没达到这个境界。他们那么说,不是愚蠢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真实情况和爱护陛下的人。
陛下若要成为圣明的皇帝,使美名永垂青史,就要做好三件大事:一要确立规矩,使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这些规章制度不建立,就像渡江河而无缆绳和船桨一样,当船遇到风浪时,必然倾覆。二要教育好下一代,特别是继承皇位的人。要让那些通晓治国之道且有崇高道德的后代来做皇位继承人。三要管好各路诸侯,不能让他们拥有太大的权力,各自为政;不能让他们阳奉阴违,欺骗皇上。
文帝认真采纳了贾谊的建议,精心治理国家。
公正地说,汉朝从文帝刘恒开始,才逐步走向正轨,为之后汉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关郑在读史:趣谈《资治通鉴》的文章
苏洵管仲相威公[38],霸诸侯,攘夷狄[39],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40]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42]。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31]光:昭著,显著。[37]选自《古文观止》。[38]威公:即齐桓公(?襄公被杀后,他回国取得政权,在管仲辅佐下使国家富强。......
2023-07-18
耶律楚材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后,经常劝他用儒学来治理国家。但成吉思汗当时正忙于打仗,没有听取耶律楚材的意见。耶律楚材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改变了蒙古国落后的统治方式。通过耶律楚材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蒙古人渐渐适应了对中原人民的统治。耶律楚材成为了使蒙古贵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人。......
2023-08-30
◤注释a希言自然:不言教令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果变灭本章以疾风骤雨来比喻暴政不能持久,论述治国之道重在遵循自然之道的政治理念。与《二章》“行不言之教”和十七章“贵言”相应。用之于治理国家,就是要少发号施令,做到清静无为,以不扰民为原则,确保百姓安居乐业,才合乎自然之道。违背道的规律办事,那么自然就失去了道的力量。这一章,老子告诫统治者要遵循“道”的法则,行“不言之教”。......
2023-10-17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则把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了深入。对此,历代统治者都心往神追,可通过努力把它变为现实,却是相当大的难题,《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很有理论指导意义。《贞观政要》中,也反映了吴兢思想中的一些消极东西。......
2023-12-03
此篇强调国君应以农战为教,授官予爵皆从农战一孔,如此则能收富强之效。“治国作壹,以农战为教”——《农战篇》主旨论析《农战篇》的主旨是不言自明的,篇题“农战”二字已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其三,《农战篇》还提出抟民力的主张。作者认为只有治国作壹,即以农战为教,辅之以赏罚,才能令民为国致死。再如对商贾技艺等末业的看法,《农战篇》认为商贾技艺之士“皆以避农战”,对务农战者有危害。......
2023-11-22
有德司契e,无德司徹f。不求至善尽美本章讲述治国之道,重点论述天道无亲的思想。因此圣人遵循自然之道,实行无为而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老子的名言,天道公平,只要有德有善,自会得到回报。这与五章的“天地不仁”其实是一致的,“道”对宇宙万物没有偏私,万物都依照一定的规律而发展变化。在这里,并不是指有人格化的“天道”去主动帮助善人,而是说,善人能够得到帮助,是他自为的结果。......
2023-10-17
“小鲜”即小鱼。治理大国就要像烹煎小鱼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尧又把他的大臣一个个流放,重新换一批人来治国,照样没法把国家治好。我们这几代人念一念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每个人都会别有会心,默然首肯。据1988年5月8日《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载,“治大国,若烹小鲜”,已被载入1987年美国政府的国情咨文中。看来老子的这一治国之道,已逐渐为全世界的政治家所接受和运用。......
2023-10-29
也孙铁木儿派旭迈杰与纽泽到大都,于十月十一日行祭告礼。也孙铁木儿能如此做,显见他是一位有为之君。其后,旭迈杰在泰定二年八月去世,塔失帖木儿被任命为右丞相。黄河于泰定三年七月在阳武县决口,冲毁了一万多家,也孙铁木儿总算应付得快,却也不曾能够治本。也孙铁木儿为了防免身后的皇位继承之争,在泰定元年三月便立了五岁的儿子阿速吉八为太子。也孙铁木儿与阿速吉八父子两人,均不曾在死后被尊谥,也没有所谓庙号。......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