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汉朝文帝刘恒:农业治国之道

汉朝文帝刘恒:农业治国之道

【摘要】: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刘邦,第二位皇帝叫刘盈,是刘邦与吕后的亲生儿子,货真价实,一点儿不假。于是刘恒进京登基,号称文帝。在谈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后,贾谊开始联系实际劝谏文帝。贾谊上书文帝应重视农业生产后,文帝立即采纳并带头种地,给全国百姓做了好榜样。文帝认真采纳了贾谊的建议,精心治理国家。公正地说,汉朝从文帝刘恒开始,才逐步走向正轨,为之后汉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刘邦,第二位皇帝叫刘盈,是刘邦与吕后的亲生儿子,货真价实,一点儿不假。然而,往后就出现“假冒伪劣”的皇帝了。你们要问了:老爷子,皇帝还有假货?老夫说:真有!

当年吕后设计取他人儿子,杀死他们的生母。把他们收养在后宫中,立为继承人,以加强吕氏的力量。

吕氏家族覆灭后,大臣们重新物色继承人,比来比去觉得代王刘恒够条件。此人为人宽厚,做人低调,勤奋好学,善解人意。于是刘恒进京登基,号称文帝。

文帝刘恒登基后,虚心好学,广泛采纳各种意见。由于篇幅的关系,老夫从《资治通鉴》中选三个事例,供大家欣赏。

第一个例子:贾谊上书劝文帝高度重视农业

贾谊是勤读书、善思考、会表达的有大学问的人。他在向文帝提出谏言时,一开始就引用了《管子》一书中的一段话:仓库充实人们才会讲究礼节,衣服粮食充足人们才会有荣辱观念。他说:“百姓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国家,从古至今,还没有过。古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就会有人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会有人受寒。而且农业生产受时令的限制,使用农产品时如果不加节制,便会供不应求。古时候治理国家,对细枝末节也想得很周到,所以才有比较丰富的经验。现在离开农业生产而去发展商业的人太多,这是天下的一大弊端;社会上淫靡奢侈的风气日渐盛行,这是天下最大的公害。若让这种公害持续发展下去,国家就会灭亡,到时候没人能挽救。从事生产的人少,而消费者却多,天下的财产怎能不枯竭呢?”

在谈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后,贾谊开始联系实际劝谏文帝。他说:“汉朝建国已四十年了,国库与私人的积贮数量仍少得可怜,实在令人痛心。天不及时下雨,便人心惶惶;年景不好,富人就花钱买官,穷人就卖儿卖女。这种情况陛下已经知道了,哪有国家陷入危机而朝廷却无动于衷的呢?”

接着,贾谊又说:“世上有丰收年,也有歉收年,这合乎自然规律,不必大惊小怪。古代圣王夏禹和商汤也经历过。假若不幸方圆两千里之内出现了旱灾水灾,朝廷靠什么救济百姓?边防突然出现危机要调数万将士去征战,国家拿什么供应军需?若战争和旱涝灾害同时发生,国家财力无法应对,便可能天下大乱,有体力的人就会抢劫他人的财产,老弱病残就会互相交换子女来吃。因此,积贮是国家的命脉。搞好生产,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粮食和金钱,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办到呢?以此为依托,进攻就攻取,防守就牢固,怎能不胜利?”

文帝听到贾谊的意见,非常重视,随即在正月十五日下诏,开辟一块田地,由皇帝亲自下地带头耕种,以给天下百姓做示范。从此,全社会重视农业生产,很快收到极佳效果。

第二个例子:贾山谈治乱之道。

据《资治通鉴》记载,贾山说:“我们知道在雷霆的轰击之下,无论什么东西都会被击毁;在万钧之力的重压之下,无论什么东西都会被压碎。而君主的威严,远远超过了雷霆;君主的权势,也远远大于万钧。君主要主动要求臣民进谏,要极度和气地接受臣民的批评建议,并给予重用或奖励。如果臣民都感到惧怕而不敢将意见向君主和盘托出,那么君主就听不到臣民的批评和建议了,这就危险了。”

贾山又说:“秦始皇自以为功德无量,自以为其政权会世世代代传下去,然而他死后不过几个月,天下百姓就起来反抗,其大秦帝国便土崩瓦解。秦始皇处于危险之中还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当时没人敢告诉他。”

贾山这个人胆子真大,他直接批评文帝:“陛下外出打猎次数太多,臣担心这样下去,上行下效,朝廷的事没人管,而百官也懒得办理政事。臣私下为陛下感到担忧和痛苦。臣希望陛下端正行为,修好品行,尽心理政,为下属做个好榜样。即便玩乐时,也要与跟随的大臣们议论国事,从而达到巡游而不扫兴,上朝而不失礼,议政而不失策。”

文帝不仅采纳了贾山的建议,而且对他进行了重奖。

第三个例子:贾谊再次上书文帝纵论天下大势。

贾谊上书文帝应重视农业生产后,文帝立即采纳并带头种地,给全国百姓做了好榜样。这使贾谊受到极大鼓舞,于是他又给皇上写信,纵论对形势的看法。

老夫将《资治通鉴》中贾谊上书的部分内容,向大家简单翻译如下:臣认为当前的形势,令人痛苦的有一项,令人流泪的有两项,令人长叹的有六项,至于其他违背情理而损害原则的事多如牛毛,很难一一列举了。那些向陛下写奏折的人都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治理得很好了。陛下,请不要相信他们,臣认为还远远没达到这个境界。他们那么说,不是愚蠢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真实情况和爱护陛下的人。

陛下若要成为圣明的皇帝,使美名永垂青史,就要做好三件大事:一要确立规矩,使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这些规章制度不建立,就像渡江河而无缆绳和船桨一样,当船遇到风浪时,必然倾覆。二要教育好下一代,特别是继承皇位的人。要让那些通晓治国之道且有崇高道德的后代来做皇位继承人。三要管好各路诸侯,不能让他们拥有太大的权力,各自为政;不能让他们阳奉阴违,欺骗皇上。

文帝认真采纳了贾谊的建议,精心治理国家。

公正地说,汉朝从文帝刘恒开始,才逐步走向正轨,为之后汉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