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郑在读史:趣谈《资治通鉴》,揭示刘邦演说技巧

郑在读史:趣谈《资治通鉴》,揭示刘邦演说技巧

【摘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刘邦这个人往往粗话连篇,一向不拘小节,对人不礼貌,还有出尔反尔、朝令夕改的毛病。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令韩信当众讲一讲他的看法。韩信的精辟分析,令人耳目一新,人人点头称赞。从棋阵来看,项羽的输,只是时间问题罢了。韩信非常大度地说:“我是老一辈军事家,晚辈们借鉴我的东西,理所当然,不怪,不怪!”看来,演说是一门学问,后生们学着点。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刘邦这个人往往粗话连篇,一向不拘小节,对人不礼貌,还有出尔反尔、朝令夕改的毛病。

萧何了解刘邦的这些特点,他对刘邦说:“大王,您既然已决定任命韩信为大将,那就不能随随便便说一声就定了,应该搭拜将台,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沐浴斋戒,举行一个隆重的拜将仪式。”

刘邦说:“行,就按丞相你说的办。”

拜大将的消息迅速传出去了,将军们非常高兴,特别是那些资格老的、又立有战功的将军,心想,大概要拜我为大将吧!

拜将仪式开始后,刘邦宣布任韩信为大将。这是谁也没想到的,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大为惊讶。

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令韩信当众讲一讲他的看法。这实际上是在考他。

韩信料到刘邦要考他,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他知道人们对他当大将不服气,他甚至清楚,刘邦对他的才能亦持怀疑态度。因此,他要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大好时机,征服刘邦,征服他的老部下,特别是征服这些年跟着刘邦南征北战的那些老将们。

当刘邦要韩信发表看法时,韩信认为此时此刻必须亮出语惊四座的真东西,让在场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也让大家看看萧丞相黑灯瞎火在月下追回来的到底是个什么人!

韩信使出第一招:激将法。

他向刘邦深深地两拜后说:“大王,您要永远在汉中呢,还是要取天下?”

刘邦说:“那还用问,我当然要取天下。”

韩信又问:“阻碍大王夺天下的主要对头是谁?”

刘邦说:“当然是项羽那小子。”

韩信又问:“您觉得您的威望与实力比项羽大还是小呢?”

刘邦犹豫了片刻,只好承认:“目前我不如他。”

韩信就等着刘邦说出此话,这样,他下边的文章就好做了。

韩信又使出第二招:挖苦法。

韩信说:“我曾经接触过项羽,有亲身感受,现在我说说项羽的三大致命弱点。一是,虽然项羽厉声怒斥呼喝时,可以把成百上千的人吓得瘫倒在地,但他不会用人,所以我认为项羽之勇,是匹夫之勇。二是,项羽这个人有时对他的爱将也很仁慈。爱将生病了,他亲自送饭,还一勺一勺地喂药,但他不肯把军权交给别人,他把刻好的印捏在手里,玩得都磨掉了棱角,也舍不得授给有功之将,所以我认为项羽的仁爱,是妇人之爱。三是,项羽极其残暴,他一次就活埋了二十万放下武器的秦军兵将,所以我认为他名义上是霸王,实际上是残暴的恶棍。另外,项羽虽然称霸天下,统治诸侯,但他不在关中而在彭城建都;他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而把自己亲近的人封为王;他驱逐过去的诸侯王,而将自己的人安插进去;他竟敢把义帝迁到江南去,让义帝名存实亡。百姓现在之所以依附他,只是被他的威势胁迫罢了。他不得人心,因而他的势力很容易被削弱。”

韩信又使出第三招:对比法。

接下来,韩信说:“项羽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残暴的弱点,恰恰是大王您的长处。大王您善于用人,向部下约法三章,对百姓丝毫不犯。而项羽对大王的任命不公,却封章邯等降将为关中王。这几个人苟且活命,几十万降兵被项羽坑杀,他们还有脸回来称王,关中百姓对其恨之入骨,恨不得剥了他们的皮,吃了他们的肉。所有这一切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为大王鸣不平。因此,您大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秦地民众无不盼着大王您夺取天下。现在只要大王起兵东进,三秦大地只要贴一张布告,百姓就会归附大王。依我看,今后的形势肯定是项羽由优势转为劣势,大王您由劣势转为优势,直到最后胜利。”

韩信的精辟分析,令人耳目一新,人人点头称赞。刘邦听得浑身上下,甚至每个毛孔都感到极度舒服。

刘邦心想:韩信确实有一套,任命他为大将的决定真对了。

写到这里,老夫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种说法,我国象棋是楚汉相争,鸿沟为界。楚,其代表人物当然是项羽;汉,其代表人物肯定是刘邦。你看刘邦的周围有萧何、张良等为相,有樊哙、周勃等为士,把老帅刘邦保护得严严实实。刘邦不缺相和士,他就缺车马炮,特别是缺车。再看项羽,他周围最管用的相就是范增。后来陈平用反间计,使项羽把范增赶走了,范增冤死在路上。这样,项羽基本上变成了光杆司令,他的周围似乎没什么人了。项羽经常离开帅位,亲自披挂上阵,到处征战。而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后,项羽的优势日渐衰落。楚汉相争这盘棋,刘邦不赢才怪!从棋阵来看,项羽的输,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写到这里,老夫联想到后来的《隆中对》:

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话不在多,在于有分量,这么大的问题,二三百字之内,就说得一清二楚。

老夫在拙著《聊天》一书中与韩信“聊过天”。老夫曾问韩信:“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受您老人家拜将演说的启发?”韩信非常大度地说:“我是老一辈军事家,晚辈们借鉴我的东西,理所当然,不怪,不怪!”

看来,演说是一门学问,后生们学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