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郑在读史:揭秘中国封建王朝之千古一帝

郑在读史:揭秘中国封建王朝之千古一帝

【摘要】:在他之前,各国的“一把手”大多称王,没有皇帝这个称号。他感到完成华夏的统一,比“三皇五帝”的功绩还大。正因为如此,他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从他开始,中国封建王朝后来的所有“一把手”,统统称“皇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描述:秦王嬴政刚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兼备了三皇的德行,功业超过了五帝,于是便改称为“皇帝”。皇帝以命称“制”,下令称“诏”。

秦王嬴政十三岁登基,二十二岁正式理政,在位三十七年,四十九岁驾崩。是他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历史功绩无人可比。

在他之前,各国的“一把手”大多称王,没有皇帝这个称号。秦王嬴政想,我的功绩这么大,称王绝对不过瘾,我要找一个比王更威武的称号。

他想,在他之前有“三皇五帝”。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感到完成华夏的统一,比“三皇五帝”的功绩还大。因此,他取三皇中的“皇”,取五帝中的“帝”,把这两个字合而为一,那就是他的称号:皇帝。

因为从他开始才有“皇帝”这个称号,从他开始才有人称皇帝,那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响当当的秦始皇了。正因为如此,他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从他开始,中国封建王朝后来的所有“一把手”,统统称“皇帝”。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描述:秦王嬴政刚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兼备了三皇的德行,功业超过了五帝,于是便改称为“皇帝”。皇帝以命称“制”,下令称“诏”。皇帝的自我称呼为“朕”。嬴政追尊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秦始皇颁布制书说:“君王死后根据他生前的行为加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没什么意思。从今以后,一律废除为帝王加谥号的制度。朕为始皇帝,后继者按先后顺序排列,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无穷无尽地往下传。”

写到这里,老夫感到有必要说一下“朕”的含义。

平常我们看历史剧时,看到皇帝总是张口闭口“朕,朕,朕”,就误以为这个“朕”多么厉害。其实,“朕”的含义是船的缝隙,也就是木船上两块木板之间的间隙。然而,你千万别小看木船上的这个小小的裂缝,如果它变大了,水就会进来,船就会沉没。这就警示皇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皇帝(朕)的手上没有小事情,连船上的小缝隙,也万万不可忽略。

秦始皇把他自己的头衔和所有的称谓安排妥当了,把他爹也封为太上皇了,对他的孩子怎么安排?这时,丞相王绾说:“原来燕、齐、楚三个国家所在的地方离统一后的首都遥远,不在那里设侯王,不便镇抚。因此可分封诸皇子为侯王。”

秦始皇将这个意见交各大臣廷议。廷尉李斯说:“周文王与周武王时代,天子的后代分封到各地的非常多。结果怎么样呢?其后代彼此疏远,各怀鬼胎,相互攻击,如同仇敌。最后周天子鞭长莫及,也控制不住他的后代了。现在四海之内,天下仰仗陛下的神灵而获得了统一,全国应划分为郡和县,对皇子及有功之臣,用国家征来的赋税给予重赏。这样既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后代,又可以使天下人对朝廷不怀二心。分封诸侯已不适宜。”

秦始皇听了李斯的意见后说:“天下人吃尽了无休止的战争之苦,是因为有诸侯存在的缘故。今天朕依赖祖先在天之灵,使天下初步平定,假若又重新封侯建国,便是自招战乱。朕以为廷尉的主张是对的。”

秦始皇将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三种职位。从此郡县制延续两千多年。

紧接着又下令:书同文,车同轨,又统一了度量衡。为全国的真正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还下令:将重兵器集中到咸阳,统一销毁,用化开的铜铁铸成钟与钟架,还制作了十二座铜人,各重一千石,放在宫廷中。

秦始皇还将十二万富豪迁来咸阳居住。

为抵抗外来侵略,秦始皇下令大修万里长城。

种种资料都证明,当时秦始皇有两大愿望:一是,他建立的大秦王朝,能长治久安,世世代代延绵不断;二是,他本人能长生不老,万岁,万岁,万万岁。

然而事物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秦王朝是短命的,勉勉强强只传了二世。

秦始皇是短命的,只活了四十九岁,便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