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年赵国人。荀子倡性恶和君民舟水关系之论,主张制礼明分,发挥了孔子“齐之以礼”的思想。晚年任兰陵令,著有《荀子》三十二篇。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三十二篇,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二十二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五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五篇。前两类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荀子》一书的主体。节选史料体现了荀子的核心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2023-08-07
荀子,即荀况,据说其祖籍是山西安泽,与我们浮山是邻县。我小时候还随父母在安泽住过一段时间,所以对荀况倍感亲切。
荀子被公认为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和道德诸多方面。他与孟子唱反调,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张“性恶论”。荀子在《荀子·天论》一文中,还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两千多年前就如此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实属不易。
然而,认真阅读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后,我要说,荀况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
一次,赵王问荀子:“请说说用兵的要领是什么?”
荀子说:“我听说古人用兵的守则是,但凡用兵打仗,其根本在于让兵民团结一致。弓与箭不协调,即使是后羿也难射中目标;驾车的六匹马不配合,请造父来也不能驾车前行;士卒、百姓和君主不亲密,就是商汤和周武王来指挥,也难打胜仗。由此可见,懂得与百姓亲密团结的人,才是会用兵之人。一句话,用兵的要领就在于兵民团结一心。在军队内部,将士也要同心协力。臣子对君王,下级对上级,如儿子侍奉父母,弟弟对待兄长,就好像用胳膊保护头部、眼睛一样。这样团结一致的军队,展开如长剑,碰上就被斩断;收紧如短剑,碰到立即被瓦解。”
赵王觉得很有道理,又问:“君王用兵,又该怎么去做呢?”
荀子说:“国君贤明,国家也会安定;国君昏庸,国家必然动乱。推崇礼义教化,国家必然繁荣;荒废仁德礼义,国家必然动荡。安定的国家趋于强盛,混乱之国趋于衰落。这是强国者应明白的根本之道,也是强军者应了解的根本之道。可以派用百姓则国强,无法派用则国弱,这是国家和军队强盛衰弱的基本规律。”
赵王都听得入迷了,进一步问荀子做将领的道理。
荀子的话匣子打开了,一口气讲了“六术”“五权”“三至”“至臣”“大吉”“五不懈怠”等一连串的为将之道。
荀子说:“谋虑最高明的莫过于抛弃成败不明的谋划,行事最正确的莫过于没有失误,做事最重要的在于不能吃后悔药。因此,将军发布命令要严肃认真以建立威信;奖励处罚要有根有据以确保信用;修筑工事要考虑周全以确保坚固;行军既要安稳又要保证速度;侦察敌情要深入机警;与敌决战一定不打没有把握之仗。这就是所谓的‘六术’。”
荀子接着说:“不要为保住自己的职位和权力而放弃取胜的策略,去迎合君王的主张;不要因为胜利沾沾自喜而忽视失败的可能;不能对内严酷而对外轻敌;不要见到利益就忘记它的害处;考虑事情应精确周密,使用钱财要慷慨大度。这就是我说的‘五权’。”
荀子说:“将领可以在三种情况下不接受君主的命令。可以被杀但不可以使军队处在不安全的地方;可以被杀但不可以让军队去攻击不可取胜的敌军;可以被杀但不可以使军队去欺侮百姓。这就是我说的‘三至’。”
荀子又说:“将领既然受命统率三军,三军安排妥当,文武百官的秩序井井有条,各项事务也已进入轨道,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受到君主的嘉奖,也不能令他们大喜,敌人故意刺激也不能使他们震怒而轻举妄动。这就是我说的‘至臣’。”
至于什么是“大吉”,荀子说:“做事前考虑周全,并且自始至终都谨慎小心,这就是‘大吉’。”
最后,荀子又阐述了他的“五不懈怠”:“一切事情的成功,肯定是由于对事情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对事情轻慢会导致失败。因此,严谨胜过怠慢就是吉利,怠慢胜过严谨就要灭亡;计划胜过了欲望就顺利,欲望胜过计划就危险。进攻时像坚守时一样慎重,行军时像作战时一样果敢,取得成功则看作侥幸取得。严肃制定谋略,不懈怠;严肃处理事务,不懈怠;严肃对待下属,不懈怠;严肃对待兵众,不懈怠;严肃对待敌人,不懈怠。这就是我概括的‘五不懈怠’。”
在荀子看来,一位名将只要做到“六术”“五权”“三至”“至臣”“大吉”“五不懈怠”,就可以成为常胜将军,就可以通达神明。
这次交谈快结束时,有人请荀子谈谈军队应具有什么样的作风。
荀子说:“将军建旗击鼓,发号施令,至死不移;驭手驾车,手执缰绳,至死尽职;官吏坚守岗位而死;士大夫死在战阵行列中。军队听到鼓声则前进,听到钲声则后退,服从命令为天职,建功立业在其次。命令不许前进而前进,不准后退而后退,二者罪过相等。不杀老弱,不践踏庄稼,不擒捉投降者,不赦免死死抵抗而不投降的人,不俘虏跑来归顺的人。凡被诛杀的人都不是平民百姓,而是扰害百姓的乱贼。百姓如有包庇乱贼者,其罪与贼相等。”
为了便于大家学点文言文,老夫将《资治通鉴》中这一段话的原文抄录如下:
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上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不杀老弱,不猎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赦,奔命者不获。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百姓有捍其贼,则是亦贼也。
诸位,看了这篇文章,你是否也会感到,在荀子的精辟论述中能看到现代军队建设的影子。荀子除了是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外,还是当之无愧的军事家。
有关郑在读史:趣谈《资治通鉴》的文章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年赵国人。荀子倡性恶和君民舟水关系之论,主张制礼明分,发挥了孔子“齐之以礼”的思想。晚年任兰陵令,著有《荀子》三十二篇。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三十二篇,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二十二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五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五篇。前两类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荀子》一书的主体。节选史料体现了荀子的核心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2023-08-07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战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像当时,秦国正向外积极扩张,企图吞并六国。屈原到了齐国后,全力劝说齐王与楚国重新建立联盟。楚怀王接到秦王的信后犹豫不决,大臣们也争论不休。屈原看见楚国沦亡的景象,内心十分悲愤痛苦,终于在秦军入郢的这一年五月初五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汨罗江,享年62岁。这种纪念活动渐渐地成为了一种风俗,人们就把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
2023-08-30
荀子所说的善和恶,是以礼义和法度作为衡量标准的。荀子的性恶论,是作为其“礼治”主张的理论依据的。礼治的主张 荀子认为人类能战胜自然,其原因在于能合群。荀子所说的礼和法是有区别的,礼主要起“化”的作用,法主要起“治”的作用。礼是统治的准则。......
2023-08-29
司马光,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生于光州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元祐元年,司马光卒于京师,受哲宗追赠为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在这七百余卷著作中,除《大学中庸义》佚失,其余俱存于世,构成了司马光广博幽窅的学术体系,其思想涉及本体论、心性论、认识论、实践论、历史观、伦理观、政治观等诸多方面。......
2023-11-20
进步的历史观 《商君书》不是一人或一时的著作,它是卫鞅学派著作的汇编性质,成书时间已在公元前二六〇年长平之战以后。主张加强法治和奖励耕战 《商君书》主要发挥过去卫鞅所主张的加强法治和讲究耕战的政策。《商君书》所讲的奖励耕战政策,比卫鞅提出的又有了发展。完成统一的目标 《商君书》的政治目标,是谋求国家的“治”、“富”、“强”、“王”。《商君书》把重农重战看作唯一重要的政策,称为“作一”。......
2023-08-29
◇荀子主张要去掉个人的好恶偏见关于如何才能获得全面性的认识问题,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提出了“虚一而静”的概念。而要不被万物所蒙蔽,关键就要去掉个人的好恶偏见,全面地占有材料,然后再加以折衷取舍,“兼陈万物而中悬衡”,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规律,即道。荀子主张的认识论原则,即虚心、专一,保持心理的宁静。荀子认为,要把国家治理好,首要的问题是要“知道”,即懂得道。......
2023-12-04
鲁的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 春秋后期各国有些卿大夫在变革田亩制度的同时,尽力夺取国家的政权。公元前五一三年赵简子、中行寅“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把范宣子所作刑书,铸造在铁鼎上公布,这是政治上的重大改革措施。从此由田成子为相,“专齐之政”,取得了齐国的政权。吴的兴起及其政治改革 在中原鲁、晋、齐等国新兴势力取得政权的同时,南方的吴、越等国的政权也发生了变革。......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