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利益的重要性:《资治通鉴》中的观点

利益的重要性:《资治通鉴》中的观点

【摘要】:子思的这个从利益着眼的观点,是很了不起的。世界上找不到一个不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的动物。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是基础,精神是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如果把利益抛到九霄云外,满口仁义道德,只能陷入伪君子的行列。现在,为什么我们要大力推行脱贫的伟大工程,解决人民生活与利益的根本问题,说到底,道理就在这里。

在《聊天》一书中,老夫除了与孔夫子“聊天”之外,还和孟夫子“聊”了一次。

孟子小时候真够可怜的。他幼年丧父,母亲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大。为了改变他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当时在没有搬家公司的困难情况下,他们接连搬了三次家。“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教子的佳话。孔子比孟子大一百多岁,但因为孟子的天赋与勤奋,后来竟与孔子齐名。

那次“聊天”时,孟子还有点牢骚。他老人家说,每次批孔子,上挂下联,都要把我扯上,大家一起批孔孟之道。而现在孔子红得发紫了,全世界到处建“孔子学院”,却没有我孟子的份儿了。怎么没建个“孔孟学院”呢?

当时,老夫还“安慰”了他老人家几句,给他老人家讲,应具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要高风亮节,不必斤斤计较,做到宠辱不惊。而孟子笑着说,我是和你老郑开个玩笑。我陪着孔子挨批早已习惯了,若计较这个,我就与“亚圣”的称号不相称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专门写了孟子会见魏惠王的故事。

魏惠王会见孟子时,开门见山地问:“孟夫子,你不远千里从齐国而来,能给我们魏国带来什么利益呢?”

孟子说:“君主呀君主,您怎么张口就要利益,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光说为国家谋利益,大夫们光说为家谋利益,老百姓也光说为自身谋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都掉到钱眼里去了,这样的话,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才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只有忠义的人,才不会把国君置之脑后。”

魏王听得入了迷,直说:“老先生讲得真好!”

但是,司马光却认为,孟子上面说的观点与他从子思那里学的观点不是完全一样的。

当初孟子问子思:“管理和教育民众应从何处入手?”

子思说:“先给民众以利益。”

孟子说:“君子只引导民众行仁义就行了,为什么要涉及利益呢?”

子思说:“教其行仁义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带给他们利益。国君与各级官员如果不以仁爱之心待民,民众便无法正常生存。上面不讲仁义,下面的普通民众便不能得到他们应得的利益;居上位的人不行仁义,下面的人便会互相欺诈,这样带来的不利最大。所以《易经》一书中说,‘利者,义之和也’,又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这些都是告诉人们利益的重要性。”

子思的这个从利益着眼的观点,是很了不起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我们知道,婴儿从妈妈腹中来到这个世界后,马上就要做两件事:第一件,用哭声宣告他的诞生;第二件,张开他的小嘴吸吮母亲的乳汁,从而为自己的生存获得物质利益。世界上找不到一个不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的动物。仁义道德与物质的关系,是一个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关系。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是基础,精神是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如果把利益抛到九霄云外,满口仁义道德,只能陷入伪君子的行列。

由此可见,利益决定立场,立场决定观点,观点派生方法。任何时候都不能无视、损害、侵占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社会之本,也是能否得人心之本。现在,为什么我们要大力推行脱贫的伟大工程,解决人民生活与利益的根本问题,说到底,道理就在这里。

有句名言甚为流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据说这句话是十九世纪英国一位名叫迪斯雷利的作家说的。后来,英国首相丘吉尔引申说:“一个国家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因为丘吉尔官大,是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也是全世界至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级政治家,所以关于这句名言的原创者,人们只记得丘吉尔,而把那位作家给忘记了。

说起英国首相丘吉尔,不由得使我想起他那肥胖的体形。“二战”末期,美国为了促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一颗原子弹起名为“小男孩”,另一颗起名为“胖子”。据传这个“胖子”的名字,是美国总统杜鲁门受丘吉尔体形的启发而命名的。这是题外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