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郑在读史:趣谈《资治通鉴》中子思劝谏卫君

郑在读史:趣谈《资治通鉴》中子思劝谏卫君

【摘要】:子思向卫国的国君举荐了一个人,此人名叫苟变。子思在卫国住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卫君出的有些计策并不对,而他的臣子异口同声地附和,还肉麻地赞美。接着子思对卫君直言:“您的国家将每况愈下,一日不如一日了。”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至于子思这些逆耳之言,卫国国君是否真的听进去了,并在行动上加以改正,《资治通鉴》里似乎没说。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写了一段“子思论政”。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在历史上,子思的地位很重要,他还是儒家“五大圣人”之一。你知道这“五大圣人”是谁吗?我告诉你:孔子为“至圣”,颜子为“复圣”,曾子为“宗圣”,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子思有一句名言:“吾不能为舌,故不能事君。”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找卫国的国君论了一回政。

子思向卫国的国君举荐了一个人,此人名叫苟变。子思对卫君说:“苟变这个人了不起呀,他可以统率五百辆战车。”卫君说:“我听说过苟变是个将才,但他道德品质有问题,有次征税时他白吃了老百姓的两个鸡蛋。别看只是吃了人家两个鸡蛋,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我不重用他。”子思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好像木匠使用木材,应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一根合抱之良木,虽有几尺朽烂处,但是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有这点朽烂之处,就将整根木料全抛掉。现在正处于战国时代,您应该选拔有用的人才,难道就因为他白吃过百姓的两个鸡蛋而弃之不用?这件事若让邻国知道,会成为笑柄的。”

卫君接受了子思的教诲,再三拜谢。

子思在卫国住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卫君出的有些计策并不对,而他的臣子异口同声地附和,还肉麻地赞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子思说:“在我看来,卫国的症结在于,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君主自以为谋略高明,所以众人就不会进言。假如君主的谋略是错的,大家不敢提出异议,这样就加剧了恶劣作风的产生。君主不考察事理对错,就喜欢别人赞扬自己,没有比这更昏暗的了。作为臣子,不考察事理对错,就阿谀奉承,以此求得好感,更是错上加错。世上没有比谄媚更恶劣的了。主君昏暗,臣子谄媚,而他们的地位都居于老百姓之上,民众是不会接受这样的国家的。这种情况不停止,国家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接着子思对卫君直言:“您的国家将每况愈下,一日不如一日了。”

卫君问:“是何原因?”

子思说:“凡事都有原因。主要原因是,国君对自己说的每句话都自以为是,而卿大夫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指出您的错误和缺点;大臣们也上行下效,同样自以为是,而一般百姓也不敢指出他们的错误。君臣自以为贤能,而下属亦同声称颂上司贤明,因为歌功颂德可带来福气,直言纠错则会招致灾祸。如此下去,利国利民的善政怎能产生?《诗经》上说,都说自己是圣贤,谁还能辨清乌鸦的公母呢?这不正像国君与大臣吗?”

为了借此机会学点文言文,老夫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的这段话的原文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己,国无类矣!”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至于子思这些逆耳之言,卫国国君是否真的听进去了,并在行动上加以改正,《资治通鉴》里似乎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