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环境育人,美化心灵-蓝色之梦

环境育人,美化心灵-蓝色之梦

【摘要】: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浸染师生心灵。充分考虑到未来学校发展,使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运用雕塑、廊柱、浮雕、标牌等环境小品,结合富有特色的植物来强化校园的文化气息。校园环境建设要把好质量关,工程质量经得起时间考验,优化建筑结构,提升防震、防火及其他防灾功能,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一)环境文化,无声浸染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整体规划,合理规划校园基本建设任务,确保满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需求。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浸染师生心灵。校园景观设计突出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生态系统。充分考虑到未来学校发展,使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精品文化为目标,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创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为将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艺术大学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保障。

(二)建设目标,适应需要

依据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以优化功能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结构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校园基本建设瓶颈。加快推进重点项目,使校园建设保持适度规模,继续加快新校区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承载力。人才培养配套环境更加优化,管理服务机制更加健全,突出校园特色和功能特色,以“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喜欢、教师自豪”为建设目标。充分体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形成利于多学科交叉渗透、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校园,把校园建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三)以人为本,三个校园

依据“数字校园、园林校园、文化校园”的原则,彰显现代建设理念,以服务师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合理规划校园功能定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能化、园林化、人文化的大学校园。

1.以生为本系统设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中心,加强校园布局、功能、环境和文化氛围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升学生对学习生活空间的可选择性,对环境和人文的可适应性。

2.统筹兼顾科学谋划。校园基本建设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必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发展,立足办学实际,量力而行,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任务。既要着眼于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又要放眼未来,为学校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3.服务需求质效导向。校园建设项目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切实为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效率、社会适应能力、条件保障水平和师生满意程度服务。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运用雕塑、廊柱、浮雕、标牌等环境小品,结合富有特色的植物来强化校园的文化气息。

4.尊重自然环境育人。校园规划要以绿色校园为理念,充分体现环保和节能,尊重校园的自然山水格局,因地制宜,实现植物与山水、建筑与地形、人文与自然有机融合,建筑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发展。通过科学构想,精心设计,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体现学校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突出校园文化底蕴和育人功能,满足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

5.注重科技绿色发展。注重节能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绿色建筑设计工作,降低建筑日常运行能耗。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信息技术与节能低碳融合创新发展,加快智慧校园、绿色校园建设。

6.确保校园师生安全。校园环境建设要把好质量关,工程质量经得起时间考验,优化建筑结构,提升防震、防火及其他防灾功能,确保师生人身安全。避免教室、图书馆、校园中的步行道、宿舍区、校园操场以及其他会令师生感到不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