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明确任务,申硕对接-蓝色之梦

明确任务,申硕对接-蓝色之梦

【摘要】:制定并公布《大连艺术学院学科申报与评审制度》,每年组织一次学校重点学科申报与评审,保障已建设成型的学科适时得到认定。根据教师队伍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措施。(二)四个领域,共同发力依据辽宁资源优势、地域特点、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前沿动态,进一步明确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的发展方向,加强与本地区企业的合作,使学科研究水平位居国内前列。

(一)完善学科,重点发力

1.新增二级学科专业。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以一流学科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艺术学科与科技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综合考虑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布局,完善学科新增与退出机制。努力建设以艺术门类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发挥现有学科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2.培育重点学科专业群。落实《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精神,培育校级重点学科。制定《大连艺术学院重点学科申报标准》,指导各二级学院学科建设。制定并公布《大连艺术学院学科申报与评审制度》,每年组织一次学校重点学科申报与评审,保障已建设成型的学科适时得到认定。每年完成学校学科建设质量报告,认真研究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保证学科建设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3.培育重点师资队伍。根据教师队伍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措施。进一步优化学术团队结构,制定学术队伍培养计划,坚持重点学科重点打造的思路,创建优势科研团队,并发挥其示范作用。积极创造条件,结合学科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鼓励并推荐中青年教师到指定的国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攻读博士留学进修,将现有队伍打造成学科理论功底更加扎实、学术视域更加开阔、实践能力更强、政治觉悟更高的具有协作精神和团结意识的队伍。

4.成功申办硕士授权。以现有重点建设和特色学科为基础,每个二级学院积极培育和建设1-2个硕士授权点;采取单独培育、国内外联合培养等途径加快建设进程;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和现有学科情况,培育、建设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授权点。

(二)四个领域,共同发力

依据辽宁资源优势、地域特点、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前沿动态,进一步明确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的发展方向,加强与本地区企业的合作,使学科研究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业已形成的四个领域的特色建设,进一步加强发展方向的互补性特征,形成联合攻关的学术团队,密切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本学科和辽宁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咨政服务。

1.音乐领域。依托辽宁区域特色传统文化,构建键盘乐器民族化、中国传统民歌演唱和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演奏方向。学校在条件设施、师资队伍、教学经费、实践赛事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音乐领域全面和持续性发展,取得丰厚的教学成果,形成“演学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特色。继续探索“原创与经典结合、排练实践与舞台演出链接、提升能力与服务社会共赢”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音乐人才。

2.艺术设计领域。依托辽宁地域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文化、满族服饰文化等,及大连作为时尚城市的地缘优势、产业背景和政府支持,围绕“重传承、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艺术设计方向,提取辽宁地域文化传统中能与时代语言产生共鸣的元素,以崭新的设计理念,前沿的设计思维进行设计,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体系,培养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

3.美术领域。注重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应用,以东北传统文化为依托,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东北地区民族民间美术样态和地域文化特征,探索东北地区传统美术的审美特征、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文化发展新形势下的创新应用,培养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美术人才。

4.广播电视领域。注重培养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在掌握广播电视业务的基础上,了解跨学科背景知识,既精通专业理论,又能对实务工作的方法娴熟操作;既了解专业的起源与发展,也能洞察前沿学科的发展;既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与传统,也能够清晰地了解世界的前沿动态与趋向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教改科研,持续发力

加强协同创新,发挥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在人才、资本、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力度,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贡献度。

1.打造科研团队梯队。从战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培育、吸引和使用机制,着眼长远,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以杰出人才为骨干、以优秀青年人才为支撑,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和梯队,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加强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凝练方向、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既看重学术造诣,也看重道德品质,既注重前沿方向把握,也关注组织能力建设,保障学科带头人的人、财、物支配权。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让中青年学术骨干承担重大项目、参与重大任务;加强博士等青年骨干力量培养,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实践指导和管理服务人才队伍,重视和培养学生作为科研生力军。

2.提高立项课题层次。积极推进各级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加大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力度,大力推进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立项,争取每年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新的突破。

3.丰富各类科研成果。在发表论文、学术著作、出版教材以及发表艺术类创作成果、专利申请等方面,不断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4.争取更多科研奖项。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类作品、优秀论文奖项和优秀指导教师(园丁)奖项要开创新的局面。

5.加强学术平台建设。进一步建设学术平台,重点建设四个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艺术科技研究中心”“东北民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将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各学科平台的联动与辐射作用,用学术研究引领课程建设,用课程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提升教师教育品质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