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蓝色之梦:剧目传情,共建文明

蓝色之梦:剧目传情,共建文明

【摘要】:“一带一路”所倡议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我国对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是悠远的中华文化同当今时代的共鸣。学校于2012年在中德建交40周年、中德文化交流使者汤若望诞生420周年之际,举办了《汤若望与中国》论坛、清唱剧《汤若望》等系列文化活动。“中国精神”以中国文化为支撑,是优秀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

(一)一带一路,中国智慧

中国智慧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世界和平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式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强调互利、共赢、民主、协商,这其中就体现出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哲学观念的集中体现,在《孟子》中就有论述“叩其两端而执中,执中无权,犹为一也”这种“中庸权变”的思想。“一带一路”体现的就是这种智慧。“一带一路”所倡议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我国对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是悠远的中华文化同当今时代的共鸣。“一带一路”构想展现了中国对全球治理新理念的思考,与其说是路,它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道”的哲学范畴。“一带一路”之道就是去探寻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想的融通、中国智慧与世界智慧的结合。

2017年学校参加泰国“孔敬国际蚕丝节”演出

(二)原创大剧,中国声音

学校主动参与国外艺术团体的文化交流活动,如乐理基础大师班、德国设计师工作坊、协会交流演出、大阪樱花社团交流演出、泰国孔敬国际蚕丝节演出等。目前学校已与日本、韩国、泰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艺术类高校建立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对话机制。学校在弘扬民族特色文化和民族时代精神、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而不余遗力。学校在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的工作中,始终坚守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着力用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自2012年以来,学校建立了每隔一年创作一部大型剧目的长效机制,已经持续创作了“和平三部曲”(清唱剧汤若望》《樱之魂》和舞蹈音诗画《和平颂》),话剧《党的儿女》,舞台剧《丝路·青春》、音乐剧《追梦·青春》等原创大剧,都突出了世界和平、“一带一路”、中国梦等重大主题,都突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当代青年学子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跨文化育人提供了重要内容。

2018年学校民乐团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演出

2019年6月王贤俊率领大艺民乐团赴法国演出,遇巴黎“黄马甲”游行闹事,法国政府派特警一路护送保证安全

1.《汤若望》。学校于2012年在中德建交40周年、中德文化交流使者汤若望诞生420周年之际,举办了《汤若望与中国》论坛、清唱剧《汤若望》等系列文化活动。在《汤若望与中国》论坛上,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博克乐先生、汤若望协会主席马特斯先生、德国学者柯兰尼博士、对外经贸大学史蒂芬教授,国内学者余三乐教授、阮振明教授分别做了主题发言。清唱剧《汤若望》“唱词十分诗性,音乐大气而上口,交响乐团、合唱团、独唱各部分的完成度都非常高,全体演员以饱满的激情和娴熟的技巧完成了演出,章节间隙及剧终,有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回报”。汤若望作为中德文化交流的先驱,具有极其可贵的开创精神。大艺人也正是秉承了汤若望的这种追求卓越的无限激情、无畏果敢的开创精神才能够打造出高品位、高水准的精品文化项目,还具备了铭记先驱、缅怀历史的人文精神。这些系列文化活动,既促进了中德之间文化艺术交流、经济贸易协作,还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2012年王贤俊向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先生赠送墨宝

2.《樱之魂》。在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学校更加开放地建设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完成建设大学文化和成为优秀创新文化策源地的双重文化使命,为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跃升贡献力量。2014年,于日本创价大学马场善久校长率该校代表团赴学校参观交流之际,学校推出了清唱剧《樱之魂》,这是学校又一次倾情打造的原创清唱剧,咏唱了创价大学创始人池田大作先生为“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中日友好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传颂了“和平、文化、教育”三大理念,回顾了学校和创价大学的校际交流历程。清唱剧《樱之魂》用音乐和诗句搭建了中日友好的桥梁,为增进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交流、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作出了贡献。

2014年王贤俊向日本创价大学马场善久校长赠送墨宝

3.《和平颂》。学校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这一特色,围绕“一带一路”编排了多场原创剧目,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中国智慧,更让这种智慧通过原创剧目的形式广为传播。学校在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倡导当代大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深化实践教学,创作了音画舞蹈交响史诗《和平颂》,“以史诗般的宏伟风格和波澜壮阔的音乐舞蹈”咏赞“一带一路”的历史佳话、大国担当以及和平情怀。演出期间,德国、俄罗斯驻沈阳总领馆,美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的友好使节及国外合作院校的领导观看了演出。

4.《丝路·青春》。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学校以“一带一路”为题材打造原创剧目《丝路·青春》,以“综艺融合之美、恢弘大气之美、细腻精致之美、青春活力之美”展现了家国天下情怀、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青春气息。“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大连、沈阳、北京三地演出期间,共有超过2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外籍观众到现场观看演出,包括高校外籍专家、驻华使领馆的友好使节、外企高管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友好人士。

2017年俄罗斯、美国、德国驻沈阳领事馆大使观看《丝路·青春》演出

2018年王贤俊与姜茂发校长向法国亚眠大学来访客人赠送墨宝

(三)追梦青春,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追求团结统一、世界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人勇敢、拼搏、团结、奋进,中国人用这些优良的品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以中国文化为支撑,是优秀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国精神”具有卓越的包容性与接受力,能吸纳或兼容一切外来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在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同时,一直就在通过不断欣赏和学习外来文化,吸收其精华,获取其滋养,进而成就了华夏文化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通过原创剧目开展文化交流,能够帮助不同民族互融共生,在更好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增加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培育不同文化互容共存的精神特质。为以更好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想、宣传中国声音,以西方人普遍接受的方式进行对外传播,帮助他们读懂中国,近几年来,学校花大力气创作了一批原创剧目,这些原创剧目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中国理念。2019年,学校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五四运动100周年,创排了思政课原创音乐剧《追梦·青春》,把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融入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用艺术形式完成一场极具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追梦·青春》剧目演出紧扣爱国主义的中国梦时代主题,融入学校“思政铸魂、立德育人、大爱情怀、守正创新”的育人理念,展现了学校的精神高度、政治觉悟、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30多个国家代表在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去,以持续热烈的掌声表达对种思政课题材精彩演绎的赞许,认为从这台精彩演出了解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观念,知道了中国人民多么团结和向上。学校始终秉承着当代艺术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信念,要求每一个大艺人都要始终坚守自身艺术志向,让中国声音、中国态度、中国主张、中国理想、中国文化、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转化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为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

2019年30多个国家的友人在人民大会堂观看《追梦·青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