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创业实践项目引领:蓝色之梦成果展示

创业实践项目引领:蓝色之梦成果展示

【摘要】:组建创新创业学院统筹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以非遗中心为基础,以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教学、科研等各类实训实验室为支撑,以校外实习、实训、实践教育资源为依托,深化校企、校地、校际、国际合作,打造创新创业联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更好的实施创业教育,学校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和创新创业学院,由学校分管领导及教师负责。

(一)丰富平台,激发兴趣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积极探索产教协同、科教协同等育人模式,实现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全覆盖。学校充分把握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整合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线上线下的优质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全方位构建国际化、开放式的育人环境。组建创新创业学院统筹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以非遗中心为基础,以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教学、科研等各类实训实验室为支撑,以校外实习、实训、实践教育资源为依托,深化校企、校地、校际、国际合作,打造创新创业联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学校积极搭建“众创”空间,建设“文化科技创意园”,营造“创客”氛围,激发学生创业激情,为有创业意愿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与发展平台,为有基础、有能力的学生提供创业服务。

(二)层次课程,循序渐进

根据全面开展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认真研究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是对创业宏观过程的细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为主,突出实际操作性。注重解决“怎样去做”等操作性、实用性知识与技能,按照创新创业程度展开序列,具有层次感。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和就业创业指导课。把《创业基础》《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作为必修课,达到32学时、2学分;二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各专业结合就业岗位实际,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创新创业专业课和创新创业综合训练课;三是引进与自建网络课程。引进“Sooc瘦课网”搭建在线学习云平台,开启打造“互联网+教育”生态圈,购置泛雅网络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开发建设校级网络课程。

积极探索构建艺术学科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基础课和就业创业指导课。面向全校、针对不同类别学生需求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各专业结合就业岗位实际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创新创业专业课,为深化和检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开设创新创业综合训练课。充分利用学校购置的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开发建设校级网络课程,为创新创业教学提供优质资源。目前在建课程359门,106门课程进入教学阶段,其中创新创业课程49门。目前,进入教学阶段的网络课程中,创新创业类课程41门,选课学生达到5953人次。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结合专业特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24项。

(三)内外结合,资源共享

1.整合校内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实践管理及校外社会资源,共同推进创业实践教育。学校修订了学籍管理规定,针对创新创业学生放宽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效果与奖学金评定、学生评优推荐挂钩,激发学生创业的自主性。学校创新教学管理,完善了《大连艺术学院创新创业综合训练学分认定办法》,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纳入学分认定管理,建立了学生创新学分认定手册,已为1651名学生进行了学分互换。学校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创新创业活动、讲座、报告等,近几年内开展创新创业类活动180多次,营造了较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生态。

2.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指导学生就业与创业。为更好的实施创业教育,学校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和创新创业学院,由学校分管领导及教师负责。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支持,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研究,对社会及学生的创新创业案例进行分析。负责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与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联系沟通,形成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3.搭建网络平台,共享创业资源。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整合各类创业资源,促进创业者、高校和企业的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支持。提供创新创业策划,支持大学生创业。作为学生、校友及学校周边多个文化创意网站门户,将实践教学、研讨会和网络资源整合在一起,既宣传创新创业文化,又为创业者和企业提供专业学术支持和人脉关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