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蓝色之梦:二一三三四创新体系

蓝色之梦:二一三三四创新体系

【摘要】:按照“一主两翼”的创新创业理念,学校与多部门形成了联动机制,构建了“一三三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截至目前,选聘了134名专兼职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训活动。截至目前,文化科技创意园已经成功孵化和入驻112个团队办理企业营业执照,其中有34个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团队。2019年,已经开展四届“大艺至臻”文创大赛。

按照“一主两翼”的创新创业理念,学校与多部门形成了联动机制,构建了“一三三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抓住主线,孕育人才

学校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确立了举全校之力共同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的这条育人主线,专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聘请校内校外专家组成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政策咨询,负责研究上级主管部门的方针政策,策划设计学校的实施方案、培训师资队伍、指导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二)三支队伍,齐心协力

“三支队伍”即学校教师、企业导师、社会名师三支队伍。学校创新创业教师绝大部分都有艺术实践经验或曾创立过自己的企业,还有部分教师来自于与学校关系密切的合作企业。他们采取小组互动教学方式,深入联系真实的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能够获得“实际或近似的创新创业经验”。学校积极推进“校内专业创业导师+行业兼职创业导师+校友创业导师”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聘请创业企业家、投融资专家、法律专家、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专家组成创业导师团队,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截至目前,选聘了134名专兼职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训活动。目前,2人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业导师库,6人入选辽宁省优秀创业导师库;2人荣获“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8个项目获得“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秀课件、优秀论文”。

(三)三个平台,相互促进

“三个平台”为艺术学科专业创新创业特色课程体系、文化科技创意园实践基地、专业社会实践基地三个平台。

1.构建艺术学科专业创新创业特色课程体系。学校提出具有大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即通过“一个平台、两级学院”的架构体系(即一个教育云平台,具备管理与教学两级学院的功能),应用“MOOC+翻转+实训”的方式,构建适合艺术学科专业创新创业特色课程体系,满足大学生移动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要求。

2.文化科技创意园实践基地。学校重点投入建设了国内为数不多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文化科技创意园对入驻项目的大学生定期进行创业实战类课程和创业技能培训,为入驻项目在技术发展、技术实现、技术保护、技术专利、项目商业化、企业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截至目前,文化科技创意园已经成功孵化和入驻112个团队办理企业营业执照,其中有34个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团队。

3.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校现有校内实训(工作)室118个,形成了音乐舞蹈、影视传媒、艺术设计、绘画雕塑、服装和商务管理等六大创新创业教学功能园区,覆盖了全部22个专业。有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100个,其中,省内88个、省外12个;已有4个基地获得省级校外基地的称号。

(四)四个环节,环环相扣

1.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学校实践育人特色办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全校上下、全体师生的共识,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教务处和实践教学管理中心负责计划中教学部分工作的落实和指导,协调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日常工作;学生处、团委负责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组织学生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人事处负责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组建和培训,制定奖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激励政策;招生就业处负责组织上级对口部门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社会信息;其他机关和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积极主动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服务和保障;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管理以及依托专家咨询委员会面向全校提供咨询服务,负责将学生创业项目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园,为项目孵化提供指导服务。各二级学院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主体,积极落实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全方位指导和服务。

2.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学校通过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健全制度等,建立了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实践育人和大力开展实践教育环节。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创新的不同需求而展开,涵盖了从业人员的日常革新、已有岗位上的全面变革、职业地位的上升、非正式就业、开办任何一个企业、开办全新的企业等等。学校在实践环节主要是抓好“五个一体化”:即以剧目为中心,教、学、演一体化;以项目为载体,学、做、创一体化;以企业为龙头,产、学、研一体化;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校、社、团一体化;以竞赛为牵引,展、演、赛、训一体化。近年来,学校通过大型剧目《汤若望》《樱之魂》《和平颂》《丝路·青春》《追梦·青春》等编排展演,让师生们在“舞台上、灯光下、一生多师”的艺术实践和舞台表演中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2019年6月17日《追梦·青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

3.竞赛。学校积极组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创“大艺至臻”文创大赛品牌,自2016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文创大赛,为青年创客们提供创意成果展示、交流与成果转化平台。2019年,已经开展四届“大艺至臻”文创大赛。大赛宗旨是促进优秀文化资源传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引导青年人砥砺奋进。“大艺至臻”致力于以赛促创、共赢创新创业未来。积极选拔组队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成立大学生双创进阶班,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注重提升学生面对市场的实战能力及创新创业体验。从每年90项到120项再到160项逐年增加;2019年,成功承办了辽宁省第六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有6个项目入围,有2个项目获奖,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推荐。自2013年以来,学生参加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辽宁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政府或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权威协会组织的比赛46场,获奖177项,其中,一等奖29项。2013年至今,学生参与各级各类赛事共获535个奖项,754人次获奖。

2019年5月25日辽宁省第六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在学校举行

4.团队。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师生社团建设。目前,重点培育教师创新创业团队16个,已有校级创新创业项目285项,省级110项,国家级29项。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和创新创业俱乐部,接受大学生申报注册的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47个。定期组织讲座、论坛、沙龙、青创之旅、致创业青春主题晚会等活动,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开展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的学科创新、艺术创意和创业实践活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在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的覆盖面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