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蓝色之梦:开启初心,航向蓝海

蓝色之梦:开启初心,航向蓝海

【摘要】:(一)艺雕赶海,传奇开启新校区主干道旁一处显眼的位置上,有这样一座雕塑,它的内容展现的是几个身着沿海地区民族服饰的姑娘正在欢快地赶海,这组雕塑被称为《赶海乐》。彼时恰逢全国第九届“桃李杯”舞蹈大赛,校领导立志要在这项全国性艺术大赛中斩获奖项。当时的内外部条件对于学校来说,想要获得“桃李杯”这样专业奖项难如登天。在以夺冠“桃李杯”为动力的影响下,学校领导带领主创人员,深入到大连沿海周边地区实地采风。

(一)艺雕赶海,传奇开启

新校区主干道旁一处显眼的位置上,有这样一座雕塑,它的内容展现的是几个身着沿海地区民族服饰的姑娘正在欢快地赶海,这组雕塑被称为《赶海乐》。每到毕业季,准毕业生们会在雕塑前留念,不明就里的旁人或许不会理解这座雕塑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舞蹈专业的学生有着怎样的意义,但了解这段故事的人知道,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这绝不仅是一座校园雕塑,它承载着大艺人20年来走过的一条艰辛、曲折、充实、温暖的实践教学之路,更是在诉说着一段关于“灯光下、舞台上、一生多师”的动人故事……

校园雕塑《赶海乐》

时间回溯到2009年,学校成立不足10年,还是一所羽翼未丰的民办艺术类高校,在完成独立学院转设之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学校名称——“大连艺术学院”。彼时恰逢全国第九届“桃李杯”舞蹈大赛,校领导立志要在这项全国性艺术大赛中斩获奖项。当时的内外部条件对于学校来说,想要获得“桃李杯”这样专业奖项难如登天。专业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专业能力、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外界对于一所年轻的民办艺术大学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领域专家对大艺的专业水平难以认可和信任。然而,无论是当年的大艺人,还是今天的大艺人都难以想象,一段传奇就此开启,脚下的路也由此延展开来。

(二)敢想敢干,夺得桃李

学校自建校以来,教职工们一直秉承着“敢想敢干”的敬业精神。这和创办者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以及传递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学校所走过20年的艰辛路程,恰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历史的真实写照。外部环境的风云激荡注定使学校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而教职工们所具备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又恰恰使学校在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历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赶上了时代的浪潮。这种“敢想敢干”“不服输”的精神,自然也是成功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保障。学校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在以夺冠“桃李杯”为动力的影响下,学校领导带领主创人员,深入到大连沿海周边地区实地采风。清晨5点,采风人员的身影便出现在清冷的海边,微凉的海风虽有些冷,但大家眼神里却散发着炽热的光芒,只因产生了梦寐以求的创作灵感,看到了鲜活的、生动的、真实的有着辽南独特风情的生活画卷——赶海的妇女们带着头巾,穿着花袄,挎着箩筐在晨光中接受大海的馈赠。慢慢地,朝霞一点点从海平面升起,为劳作的妇女们抚摸上一层温柔的光晕……今天完全可以想象,这是怎样一幅如画的劳作图景,这幅画也深深印刻在了主创人员的心里。排练中的辛苦与艰难是旁人难以想象的,当原创女子群舞《赶海乐》摘得了第九届“桃李杯”二等奖的时候,师生们都觉得过去所付出的汗水与泪水都是值得的。

(三)和平青春,声名远播

2013年搬入新校区,在主干道的醒目位置,学校摆上了《赶海乐》这组雕塑,从学生们对于校园里这尊雕塑的情感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是怎样地渴望舞台、怎样地珍惜舞台、怎样地希望在“展演赛”中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学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形成,是一所艺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是顺应了广大师生群体“得民心”的重要举措,是学校今天能够享誉国内外的必要根基,更是今天被赞誉“大艺特色”“大艺奇迹”“大艺现象”的真正因由。2012年到2019年,学校五部大型原创剧目三次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一次登上国家大剧院。学校以“和平三部曲”《丝路·青春》《追梦·青春》和正在筹备的《梦想·青春》为基础,广泛参与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展演赛”,以“剧目教学”“项目教学”为特色教学模式,以“灯光下、舞台上、一生多师”为人才培养特色模式,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它气势磅礴、奔涌向前,学校这艘大船则在万顷波涛中乘风破浪、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