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蓝色之梦:三个有利,梦心坚守

蓝色之梦:三个有利,梦心坚守

【摘要】:试想,今天教职工高度思想认识,是多少次百转千回和绝境逢生的初心坚守。大型音画舞蹈交响史诗《和平颂》于2015年6月、9月在大连开发区大剧院、沈阳盛京大剧院,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这个构想提出后,得到了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积极响应,一起全副身心地投入到创作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

2020年2月11日,王贤俊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理论文章《进一步加强艺术实践教学》,标志着学校办学重要特色的艺术实践教学开出了一朵鲜艳的理论之花。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全校师生沸腾了,一时间师生们纷纷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一位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这样说道:“党委书记王贤俊刊文《人民日报》,标志着大艺办学重要特色的艺术实践教学,完成了从思想统一到全员践行、再到理论观念提升的又一个新里程。我辈将在董事会的引领下,砥砺前行,续写大艺新辉煌!”

当王贤俊看到这条留言后,他一路的孤独,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坚守,在那一刹那间都化作了无言的泪水……当日,王贤俊站在美丽的校园中,北方“二月春风似剪刀”,呼呼刮过时,他那稳健坚挺的身影一动不动。虽然北方的春天来得晚了些,又正值疫情期间,校园中千树万树已经悄然睁开了绿色的眼睛,“不知细叶谁裁出”。他望着昔日这条梧桐大道上来来往往“追梦”学子,春风拂面梧桐慰心,爱生如子德行润物。此时的他感慨万千,禁不住泪流两行。试想,今天教职工高度思想认识,是多少次百转千回和绝境逢生的初心坚守。回想起实践教学的开创之路,他只能借用荀子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心路:“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在建校之初,依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王贤俊就大胆地提出了“实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理念,提出初期确实遇到学校少数同志的不理解不支持,但在王贤俊力排众议和一路坚守下,学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劈波斩浪、踏歌而行,王贤俊在追梦路上为了实现“大艺梦”的决心坚定不移。2009年11月,王贤俊主持在全校范围内展开教育思想大讨论,全校上下形成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共识,并凝炼为“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教学理念。

坚守的路上,他是孤独的。王贤俊早在建校之初就提出走实践教学特色之路,但以剧目创作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当时学校其他领导和教职工的理解与支持,甚至是个别领导的反对。认为学校就是老老实实搞好教学就行了,还搞什么艺术实践啊。特别是在《汤若望》和《樱之魂》剧目创作的过程中,不理解不支持的声音仍不绝于耳。清唱剧《汤若望》是2012年6月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是学校第一部原创作品,虽然演出很成功,使刚刚满十岁的学校在京城初露头角,但在创作当时,学校一些教职工仍不理解为什么要搞原创剧目,甚至学校一些领导也不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忘记自己育人初心,还是坚持让第一部原创剧目如期走进了国家大剧院。

《樱之魂》是2014年10月、2015年5月在大连开发区大剧院上演的,是2013年10月访问日本创价大学归来后,王贤俊感慨创价大学的创办人池田大作先生对“和平、文化、教育”的理念追求与自己的教育初心高度契合而创作的。但是,这部作品的出世在当时也是阻碍重重。一方面,当时正值中日关系紧张的时期,他的家里人有些担忧和顾虑。另一方面,当时学校一些教职工也是不理解不支持,个别校领导也提出反对意见。

寒冷的冬日,他带领创作团队一行人为协调《櫻之魂》创作与展演来回奔波着。2014年10月19日,当清唱剧《櫻之魂》呈现在舞台的那一刻,当学校艺术总监高大林把总谱递到他手中的那一刻,他泪流满面,因为这其中的心酸只有他自己最了解。2015年5月,《樱之魂》再次上演前后,王贤俊倡导剧目进课堂进教材,通过师生参与创作LED背景、实践教学公开课、转播车现场录制等,将原创剧目的展演真正变成艺术类专业大型实践教学活动,开始探索“一生多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实践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的路上,他是坚定的。他坚信走实践教学发展之路是艺术院校可行之路,是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最佳实现方式,他的坚守终于迎来了转机。大型音画舞蹈交响史诗《和平颂》于2015年6月、9月在大连开发区大剧院、沈阳盛京大剧院,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王贤俊感慨道:“与友协、与大会堂、与各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整个剧目不断打磨修改,现在想想都和做梦一样。但我们做到了,敢想敢干的大艺人做到了。看到了我们把课堂搬到剧院,看到了我们的孩子在灯光下、舞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发自内心的欣慰油然而生。《和平颂》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成为学校201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亮点特色,成为大艺一张靓丽的名片,当然也为未来的实践教学之路打下基础……”

追梦的路上,他是幸福的。2016年,学校刚刚经历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王贤俊个人也刚刚做完两次手术,但他顾不得身体虚弱,开始了他的新的构想——创作一部讴歌“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大型舞台剧目,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舞台上、灯光下、一生多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党和国家绘制的宏伟蓝图更加深入人心。

这个构想提出后,得到了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积极响应,一起全副身心地投入到创作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学校音乐学院的师生放弃暑假的休息,封闭创作,学生暑假中间自愿提前返校排练。《丝路·青春》多次创作与排演,从夏天一直持续到冬天,老师们与学生们穿着单薄的演出服,在老校区体育馆里一遍一遍彩排的身影,都让王贤俊久久难以忘怀,此时虽然是辛劳的,但是他更是幸福的,他感受到全校上下形成了高度共识,全员践行实践教学理念。2017年11月24日,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在万众瞩目中获得了如潮的掌声,各大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给予极大赞誉。

王贤俊一直探索将思政课与艺术实践有机融合起来,推进学校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着力思政艺术化和艺术思政化。在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和思政课座谈会时,王贤俊正带领学校师生创作排演以思政课为主题的大型音乐剧《追梦·青春》。该剧分别于2019年4月28日、5月6日、6月17日在开发区大剧院、沈阳盛京大剧院、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特别是在5月6日上演期间,舞台表演与网络直播,创造了100多所高校100多万青年学子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的历史壮举!教育部思政司更是全体人员把《追梦·青春》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的活动内容进行了全程观摩学习。《追梦·青春》引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00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社会影响深远。

学校一次次品尝到了艺术实践教学带来的丰硕果实。王贤俊在思政育人与实践育人的道路上闯出了艺术院校育人的新路子。2018年,学校总结以学分为纽带“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大艺”十年的探索与实践经验项目,申报辽宁省教学成果奖,经专家评审获得一等奖。2019年底,王贤俊主持申报的《大思政理念下的艺术实践铸魂育人机制探索》,成功入选教育部2020年立项项目。王贤俊在《人民日报》的理论文章《进一步加强艺术实践教学》总结了学校实践教学理念的“三个有利于”,绽放出了一朵鲜艳的艺术实践教学的理论之花。学校老师这样评论道:“王贤俊刊文中总结的‘三个有利于’,这是对艺术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解读,帮我们理清了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的关系;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学生主体性与教学实践性的关系;教师发展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学校上下形成了学习、研究、融入实践教学的浓厚氛围,师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受益匪浅,感谢王贤俊董事长的指导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