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大业靠人才,蓝色之梦助大艺梦实现

教育大业靠人才,蓝色之梦助大艺梦实现

【摘要】:教育大业靠人才,大艺梦当然要靠大艺人。做“最美教师”是每一位学校教职工实现青春梦想的最高追求。2018年王贤俊参加中央电视台最美教育论坛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基石,才能更好地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大艺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如今大艺音乐剧剧团早就成为学校大剧目舞台演出的核心力量。

王贤俊常常称老师们为“家人”,老师们则把他看成“大家长”。老师们眼里的这位“大家长”,有时候很严苛,批评你时不留情面;有时候又很和蔼,爱护你时有情有义。他找你谈心一定推心置腹,他与你争论必会直截了当。你有生活困难他全力相助,你慢待学生他定怒目相向。在老师们的眼里,王贤俊心中有一团全心全意奉献教育的“火”,热烈执着,激情飞扬,照亮了大艺人的内心世界,点燃了大艺人的青春梦想!不论是跟随大艺一路成长的教职员工,还是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代代大艺校友,每个大艺人的青春梦、事业梦终将汇聚成新时代的“中国梦”!正如王贤俊自己说的那样:“如果有人问我,中国梦是什么?我会说,大艺人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融入在追求个人事业的征途上,挥洒汗水,收获馨香。用高尚的灵魂放飞桃李满天,用百倍的热情助力青春梦想!”

建校之初,王贤俊曾真诚地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们说:“感谢大家选择了大艺,大艺会努力给大家提供一个献身教育、立足社会、发挥才能的舞台。大艺是大家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学校底子薄、建设时间短,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大艺是有后劲有前途的!”当年他除了遍访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来校任教,还不断奔赴全国各地知名艺术学府,招纳青年才俊和专业精英,积极培育与大艺同呼吸、共命运的青年一代。最早入校的那一批年轻人,如今已经成长为大艺学科与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教育大业靠人才,大艺梦当然要靠大艺人。这些年,王贤俊对青年教师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从师德铸魂到专业能力,他都倾力培养。大艺20年取得的成绩,无不是大艺人紧紧跟随他的脚印,付出成长的汗水和拼搏苦干的回报。201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专家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予以肯定,认为“学校积极实施了人才集聚工程,通过专业带头人制度、名师工程和‘127’工程,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创造一切机会培养并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对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做“最美教师”是每一位学校教职工实现青春梦想的最高追求。在接受央视《最美教育论坛》主持人采访时,王贤俊以“爱生如子、敬业开朗、知文达理、一身正气”16个字回答了他心目中最美教师该有的样子。他格外重视大艺师德师风建设,每一次教师培训会上,都要把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讲给大家听。王贤俊常常说:“要爱党、爱国、崇高、奉献,矢志不渝地对待教育事业,因为老师是人类最美的职业。”他鼓励大艺人要持之以恒地爱岗敬业,耐心引导青年教师。他说:“做好‘一阵子’容易,坚守‘一辈子’很难。教书育人不同于一般职业,担负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一时一刻也不能怠慢,一分一秒也不应该退缩。面对孩子们期待成人成才的眼神,我们要清醒意识到教育是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事业,只有我们永不懈怠、一往无前地奋斗,才能实现中国梦。”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他以“老书记”的境界教育大家:“要做学生的知心人,先从做一个有大爱情怀、淡泊名利的人开始,守得住寂寞,更要有人格魅力、创新精神,不忘与新时代同向同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新时代的好学生。”

2018年王贤俊参加中央电视台最美教育论坛

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基石,才能更好地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大艺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王贤俊以他特有的方式和务实精神、创新意识,多年来一直陪伴和支持着青年教师的专业成才。

学校音乐剧专业负责人陈晨老师是建校之初王贤俊亲赴北京舞蹈学院招来的青年骨干。陈晨爱音乐剧到痴迷的程度,她自称是为音乐剧艺术而生的人。从做一个中国最好的音乐剧演员,再到做培养音乐剧人才的好老师,这个蜕变是因为人生中遇到了她的“贵人”王贤俊。每当陈晨想起2002年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心里总是暖暖的:“大艺是第一个向我抛出橄榄枝的学校,另外还有一个国内知名的公办学校也看好我。我妈特别高兴,当老师是她对我最大的期望。当时,日本四季剧团也录取了我,那时候我的梦想就是登上国际舞台。所以,我对王贤俊院长说,我必须去日本,如果我不知道舞台表演是怎么回事,我不可能教好我的学生。如果选我当老师,那就要等我从日本回来。”陈晨动情地回忆道:“这个要求我对那个公办学校负责人也提出来了,人家立马断然拒绝,摆出一副冰冷的面孔。敢‘毁掉’这么好的机会,我妈和我身边的人都很生气,所有人都不支持我出国。出乎意料的是,王贤俊院长却和蔼而真诚地答复我说,我支持你去日本,去多久都可以,只要你学到真本事,大艺的门总是为你开着的。我当时真的特别感动,只有他一个人特别理解我、支持我。”与四季剧团的演出合同一满,陈晨就回到大艺,虽然尚没有音乐剧专业,但她先从一名舞蹈教师做起。2004年,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猫》首次登陆中国,全国海选仅10个“猫席位”可以与百老汇演员同台献艺,霎时间吸引全国数千人应征,陈晨带着她的学生张子麒力压群芳登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但当时要成立大艺自己的音乐剧专业,时机尚未成熟,热爱音乐剧舞台的陈晨在学校里有些迷茫。2005年,由三宝和关山制作的中国第一部原创音乐剧《蝶》招募演员,她很想暂别教师岗位再去历练自己。王贤俊再一次成为坚定支持她的那个人。2008年,陈晨终归放不下做老师的牵挂,再次回校开始组建大艺音乐剧俱乐部,每天跟同样热爱音乐剧的学生们摸爬滚打在一起,乐此不疲。2009年年初,王贤俊委派王晶力促音乐剧专业建设。从那一天开始,陈晨的艺术梦升华为人才教育梦,她终于可以一心扑在她所挚爱的岗位上了。如今大艺音乐剧剧团早就成为学校大剧目舞台演出的核心力量。多年来,从大艺音乐剧剧团走出去的孩子们,已经成为全国各大剧团的骨干,除了在《猫》《妈妈咪呀》《音乐之声》等经典剧目担纲重要角色,还在近年引人注目的开心麻花剧目《爷们儿》《驴得水》、周杰伦制作的音乐剧《不能说的秘密》、韩红制作的音乐剧《阿尔兹记忆的爱情》中脱颖而出。

张振华也是2002年来校的青年俊才之一,如今已经是学校美术学院副院长、大连市美术家协会雕塑学会秘书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大艺文化科技创意园入驻企业“大嵄文化”的总经理,2017年,被授予“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称号。每次回忆到自己是怎样走上“项目教学艺术实践改革”之路,又是怎样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大胆实现梦想的,张振华颇有感触的说:“今天取得的成绩,如果没有王贤俊董事长的支持和引导,是难以实现的。”建校之初,王贤俊就通过个人的社会影响,为大艺师生开展社会实践积极拓宽门路。从2002年蜀香园酒店装饰设计与施工、2003年金湾别墅景观设计与制作开始,大艺雕塑专业就在王贤俊的鼓励下,大胆开展项目实践教学的尝试。在“辽宁街39号”老校区,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雕塑场”,那里是承接校外实训项目的工作坊,张振华带领一群学生热火朝天地投入到真实项目中,这种全过程情境化的项目教学不仅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可以从容自信面对未来就业岗位甚至独立创业。在老师带领下,从最初谈判、制订预算及实施方案,到项目过程管控,再到最后工程施工、项目结算及验收,全程下来,学生不仅熟悉了市场需求和运作规则,还大大提高了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学生们把企业项目当作业,既完成了课程考核,又实现了学生身份向设计者、实践者的角色转换。如今,大艺雕塑专业培养的学生遍布祖国各地,涌现了一批像王敏、周镇、邵伯伦、英翔、佟巍、李锦阳等一大批青年创新创业典型。当年办学经费十分有限,但王贤俊还是竭尽所能给项目教学配备实训条件。有一次,美术学院提出需要采购两台价值16万元的电窑炉,财务处为难地找到王贤俊反映情况:“现在账面上的现金不多了,要是买了这个设备,就只剩下不到2万元周转,这可不行啊!”于是,王贤俊就从自己家和朋友那里凑够了这笔钱,把老师们需要的设备买回来了。妻子偶尔会在他耳边发发牢骚:“你这个人,这么多年为了这个学校把家底都搭进去了。”他总是半开玩笑地说:“睡觉只需要一张床,开车也只能坐一辆,山珍海味也吃不下,所以呀,只有办学这个事儿,最值得花钱啊!”

2014年8月学校文化科技创意园正式启动

2017年12月学校荣获“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学校整体搬迁到“同汇路19号”新址之后,有人想出资20多亿收购老校区,被王贤俊婉言拒绝了。很多人觉得这是解决新校区建设资金压力的良机,但他不为所动。他认为,老校区是大艺创始历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是见证一代大艺人卓越追求的精神家园。他有一个设想,利用老校区地处开发区CBD核心区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闲置资产为大艺师生做创业孵化服务。他跟王晶商量,老校区就交给你去管理吧,我们要不计名利、不忘初心,踏踏实实为人才培养服务,你就放手干吧。2014年,学校文化科技创意园在老校区落成,这里成为学校学子及社会创客的创业孵化基地,是他们实现青春梦想的伊甸园。除了零租金、零物业费的诱人条件,这里还配套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免费为入园企业提供“凤凰市集”“大艺至臻”“晒艺”等价值集成及成果转化平台,每年学校要拿出数百万的运营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如今,大艺文创园逐渐在全国打响知名度,汇聚八方英才,正在成为中国北方文化创意产业最具特色的聚集地之一,被文化部授予“文化产业双创扶持单位”。

王贤俊把自己办学的所思所悟写成《“教育三境 人生三界”——致追梦大艺人》。他说:“第一境界乃不畏艰难、志存高远,需领悟;第二境界乃坚定不移、孜孜不倦,必追求;第三境界所谓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要贯通。我们的教育之路常有磕磕绊绊,但放眼前望是无限光明的。《人间词话》中王国维选择三首词的三句话集在一起,选的很巧,集的很妙。放在我们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上,要一往直前,勇于高攀,勤于探索,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要有废寝忘食的精神,有专一不二的热爱,必须做到‘踏破铁鞋无觅处’,才会有‘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个求真、求实、求知的过程虽是千辛万苦,在顺境中勇往直前,在逆境中心志不衰,由苦到甜的全过程,别人是无法真正体会到的。要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大艺人只要以‘风雨兼程的状态,风雨无阻的心态’去拼搏、去奋斗、去创造、去传承、去发展,就一定能在有风有雨的常态中,领悟这教育三种心境,人生三种境界,艺心育人随风起,臻心追梦千万里!”

20年来,王贤俊锲而不舍地在做一件事:他身体力行不断为大艺打牢深厚的文化根基,为大艺人继续砥砺前行、实现梦想赋予了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回首大艺20年,王贤俊带领大艺人始终坚守“办党和人民满意的艺术大学”这一初心,以大爱情怀写下最美的青春之歌。

在2019年新年致辞中,王贤俊满怀激情地说:“大艺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攻坚克难,路途虽还漫长,但已是前路可期。昨天,不管成功或失败,都永远属于过去。回首过去,既不沉沦于昨日的鲜花与掌声之中,也不拘泥于昨日梦想的得失之间。大艺人会用他们一身的正气和铁脊梁担负起大艺发展与民心意愿这两大沉甸甸的担子,团结一致,共绘同心圆,共筑大艺梦!”

再回首,似水年华,岁月如歌;展未来,壮志未酬,只争朝夕。王贤俊为他后半生执着的教育梦写下内心独白,有诗歌词赋《无名石记》为证。此作尚未刊于石上,首次录入《蓝色之梦》,是为大艺人薪火相传,情鉴天地,致知力行,铭记于心!

《无名石记》

浩浩乾坤,茫茫星际,地平天成,龙胜赐玉,二十载流烟似雪、七旬翁爱暖大艺。幸!倾天华终得携霞之美,抱春风夏看万千红绿。吾之办学,初心为许。少年狂、指两海波光汇于一枕雄心,老来静、领一山学子报效国安盛世。曾也,问辽南而知海水咸,撞金钟而明大陆宽。倾家资旋流挥棹弄潮追月、领二女筑梦泪洒西山霞雨。一朝炫舞终成京堂大乐,万朵芳华尽绽滨海福地。红墙黛瓦已成千亩学园,紫鸢欢唱尽沐天蓝水碧。大浪白、淘沙清,回眸一笑谢诸君子助我;披旌衣、展未来,举目四方集天下英才共骥。安知俊岭高千尺,可仰鸿鹄轻万里。谁人能抱旧情飞,石刊印信是为记。

王贤俊

时戊戌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