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研究成果及意见交流

中国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研究成果及意见交流

【摘要】:成长中的大艺,得到了一些研究中国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教育家的关注。早在200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潘懋元、教育学研究专家邬大光分别应邀来大艺担任客座教授,王贤俊与专家们就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多次深入交换意见。在第二天举办的研讨会上,潘懋元教授面对大艺干部、教师代表,分析了当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存在问题,探讨了民办高校在新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

毫无疑问,与东北大学合作的本科教育学校走向更高发展阶段的契机。任何事情总是喜忧参半。那段日子,对于学校办学定位和教育质量观,王贤俊和他的早期追随者们产生了分歧。一些人认为,大艺是“东北大学独立学院”,理应一切都按照东北大学的模式和道路走下去就好;而王贤俊从民办教育举办者、管理者的切身感受出发,从民办教育面临的外部和内部问题出发,有他自己的认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追求卓越,大艺的事业需要大艺自己探索,没有现成的样本,不能照搬!”怎么去说服大家?怎样形成全院上下的共识?王贤俊清醒地意识到,破解这个难题,恐怕是他这个举办者今后要持续推进的、最具挑战性的根本要务。

创新与守旧的较量,永远都是一条曲折的路,王贤俊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第一绝不妥协,第二尽快统一思想、守正创新!彼时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从限制到鼓励再到规范,不论是民办教育理论,还是成功的民办教育实践,均处于探索阶段。2005年全国民办高等学历教育机构已有545所,在校规模达210万人,但民办高校仍面临着招生、师资、产权、资金等诸多发展困难和战略风险,要想突出重围,唯有创新发展。

成长中的大艺,得到了一些研究中国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教育家的关注。早在200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潘懋元、教育学研究专家邬大光分别应邀来大艺担任客座教授,王贤俊与专家们就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多次深入交换意见。

有一次,潘懋元教授来校做《民办教育:面临困难、发展机遇和办学模式》的报告。头天晚上,王贤俊特意陪着他去操场南侧的“果园”里散步,为的是请这位在民办高教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教育家指点迷津。

虽值盛夏,清爽的海风吹得很舒服,园子里飘着果香,一抹夕照给郁郁葱葱的果树打上一层柔和的金色光晕。潘懋元教授由衷地赞道:“在海滨城市建艺术大学,艺术与浪漫结合,明智之举!”此时附近有几个学生正在果树下专注地画画,他有感而发道,“大艺的师生有福气哦!我走过很多学校,这个郁郁葱葱、植被葱茂的果园却是独一无二。我发现大艺师生的眼神里都充满幸福和自信。”受到这样的赞扬,王贤俊倍感亲切:“教授能来大艺传经送宝,也是师生们的福气呢!感谢您对一个民办学校的厚爱,还想请您指点一二。”

两人走到园子中心的茅草亭坐下,潘懋元教授仿佛猜中了王贤俊的心思:“我近些年研究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大艺也是我关注过的研究对象。你们办党和人民满意的艺术大学,这个办学方向很正确!从我收集的数据看,大部分半路退出民办教育的,尽管有招生问题、管理问题等具体原因,但都可以归结为他们的办学思想不端正。王院长的办学初心符合中国的教育方针,必然被这个时代选择。要走在民办教育的前列,关键看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是不是选对了。”

王贤俊认真地答道:“民办学校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大艺要培养有勇气担当、有能力担当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好好发挥体制灵活的优势,在汲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更要有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潘懋元教授点点头:“王院长问题抓得准!我们国家搞民办高等教育跟西方的背景不一样,我们是借助民办教育满足高等教育供给不足,本质上是促进高等教育精英式向大众化的转变。面对这一波教育改革,传统观念较强的公立学校也很难推进,民办学校恰好可以利用历史机遇,从改革创新入手。我个人认为,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版图,民办与公办不是不能平分秋色的!”王贤俊心中的人才质量观与潘懋元教授不谋而合。“谢谢您对民办教育的客观评价!我认为,民办高校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有自己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名校合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飞的战略选择,但不能失去我们民办学校的本色,只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就应该大胆去创新。”

两人谈兴正浓,不知不觉如水的夜色漫上来。路灯格外明亮,与灯火通明的教学楼呼应起来,校园显得静谧却又生机盎然。他们站起身,一边走一边热烈讨论着。王贤俊说:“大艺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在于给学生一纸文凭,更要给学生立足社会的真本事。有人说,民办学校的生源差,但在我看来,孩子们都是家长的宝贝,都是国家的未来。他们身上很多优点是高考考不出来的,我希望大艺的教育把孩子们的潜质激发出来,让他们有机会成为有担当、有一技之长的人。这就是我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想法。”

潘懋元教授赞许地点点头:“我赞同您的人才培养思路!人才培养质量既是个动态的概念,也是个永恒的主题。以知识水平为标准来评价教育质量显然不客观、不公正。培养社会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人才,才是经得起社会评价的教育质量。我个人主张要改变以知识灌输为衡量标准的传统教育质量观,要树立多元的素质教育观。”这次交谈给王贤俊吃了一颗“定心丸”。此后,他不断引导与激励大艺人在“思政育人、实践育人”的路上大胆创新、不断超越;尽管在探索的路上,王贤俊遇到不小的阻力,但只要是他认准的方向,从不回头,从不退缩。

在第二天举办的研讨会上,潘懋元教授面对大艺干部、教师代表,分析了当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存在问题,探讨了民办高校在新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他说,现阶段民办高校要以“稳定规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如何做到这12个字,公办学校的发展模式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民办学校。专家的观点解放了大艺人的思路,但具体怎么做,的确需要系统研究。王贤俊敏锐地发现,“对民办高校来说,解决发展瓶颈,先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他在后来的领导班子会议上提出:“我们应该着手组建自己的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专门研究大艺特色发展模式,为大艺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