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平法钢筋翻样及下料细节揭秘

平法钢筋翻样及下料细节揭秘

【摘要】:柱下板带ZXB与跨中板带KZB的平面注写,分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两部分内容。当柱下板带中心线偏离柱中心线时,应在平面图上标注其定位尺寸。柱下板带与跨中板带原位标注的内容,主要为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当跨中板带在轴线区域不设置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时,则不做原位注写。柱下板带ZXB与跨中板带KZB的注写规定,同样适用于平板式筏形基础上局部有剪力墙的情况。柱下板带ZXB与跨中板带KZB平法标注示意图,如图88所示。

(1)柱下板带ZXB(视其为无箍筋的宽扁梁)与跨中板带KZB的平面注写,分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两部分内容。

(2)柱下板带与跨中板带的集中标注,应在第一跨(X向为左端跨,Y向为下端跨)引出。具体规定如下:

1)注写编号,见表8⁃2。

2)注写截面尺寸,注写b=××××表示板带宽度(在图注中注明基础平板厚度)。确定柱下板带宽度应根据规范要求与结构实际受力需要。当柱下板带宽度确定后,跨中板带宽度亦随之确定(即相邻两平行柱下板带之间的距离)。当柱下板带中心线偏离柱中心线时,应在平面图上标注其定位尺寸。

3)注写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注写底部贯通纵筋(B打头)与顶部贯通纵筋(T打头)的规格与间距,用分号“;”将其分隔开。柱下板带的柱下区域,通常在其底部贯通纵筋的间隔内插空设有(原位注写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

施工及预算方面应注意:当柱下板带的底部贯通纵筋配置从某跨开始改变时,两种不同配置的底部贯通纵筋应在两毗邻跨中配置较小跨的跨中连接区域连接(即配置较大跨的底部贯通纵筋需越过其跨数终点或起点伸至毗邻跨的跨中连接区域。具体位置见标准构造详图)。

(3)柱下板带与跨中板带原位标注的内容,主要为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具体规定如下:

1)注写内容:以一段与板带同向的中粗虚线代表附加非贯通纵筋;柱下板带:贯穿其柱下区域绘制;跨中板带:横贯柱中线绘制。在虚线上注写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的编号(例如①、②等)、钢筋级别、直径、间距,以及自柱中线分别向两侧跨内的伸出长度值。当向两侧对称伸出时,长度值可仅在一侧标注,另一侧不注。外伸部位的伸出长度与方式按标准构造,设计不注。对同一板带中底部附加非贯通筋相同者,可仅在一根钢筋上注写,其他可仅在中粗虚线上注写编号。

原位注写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与集中标注的底部贯通纵筋,宜采用“隔一布一”的方式布置,即柱下板带或跨中板带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与贯通纵筋交错插空布置,其标注间距与底部贯通纵筋相同(两者实际组合后的间距为各自标注间距的1/2)。

当跨中板带在轴线区域不设置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时,则不做原位注写。

2)注写修正内容。当在柱下板带、跨中板带上集中标注的某些内容(例如截面尺寸、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等)不适用于某跨或某外伸部分时,则将修正的数值原位标注在该跨或该外伸部位,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

设计时应注意:对于支座两边不同配筋值的(经注写修正的)底部贯通纵筋,应按较小一边的配筋值选配相同直径的纵筋贯穿支座,较大一边的配筋差值选配适当直径的钢筋锚入支座,避免造成两边大部分钢筋直径不相同的不合理配置结果。

(4)柱下板带ZXB与跨中板带KZB的注写规定,同样适用于平板式筏形基础上局部有剪力墙的情况。

(5)柱下板带ZXB与跨中板带KZB平法标注示意图,如图8⁃8所示。

978-7-111-56863-6-Chapter08-11.jpg

图8⁃8 柱下板带与跨中板带平法标注示意图

a)柱下板带 b)跨中板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