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孩子历史典故:从善如流,避免自讨苦吃

孩子历史典故:从善如流,避免自讨苦吃

【摘要】:比喻乐于接受正确的意见,听从善意的规劝。公元前585年,楚国派数万精锐军队进攻郑国,郑国不敌向晋国求救。于是,楚王派公子申和公子成带领自己所属的军队前去救援。大凡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都是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正所谓“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一个人要是傲慢孤僻,拒谏饰非,一意孤行,没有不自讨苦吃的。

【出处】《左传·成公八年》

【释义】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意见)。如流:像流水一样。像流水一样迅速而自然地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比喻乐于接受正确的意见,听从善意的规劝。

历史典故】

栾书,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卿,因屡获军功,升任中军元帅。公元前585年,楚国派数万精锐军队进攻郑国,郑国不敌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派栾书率军前往救郑国,栾书的军队刚到郑国境内,就遇上了楚军。楚军见晋军来势汹汹,就退兵回国了。

栾书不想就此撤兵,便去进攻与楚国结盟的蔡国。力量弱小的蔡国见晋国来犯,连忙派使者向楚国求救。楚国本不想与晋国正面交战,但蔡国来求救,很明显地,此战已经避无可避了。于是,楚王派公子申和公子成带领自己所属的军队前去救援。

晋国大将赵同和赵括向栾书请战,准备率军攻打前来援救的楚军,栾书同意了。这时,栾书的部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建议说,楚军本来已经退回去了,现在又折回来,一定是有备而来的,千万不可大意。此战如果我们获胜了,也只不过是打败楚军,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但是如果失败了,就一定会令人感到耻辱。权衡利弊,这一战还是不打的好,我们不如收兵回国。

栾书觉得他们说得有理,便下令准备撤军回国。但军中仍然有很多人都想与楚军决一胜负,又听说栾书决定撤兵,就跟他说:“其实贤人与多数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只要用心去做,事情就能成功。您为什么不按照多数人的想法去做呢?身为主帅,辅佐您的有十一个人,其中只有三个人不主张开战,说明想打的人还是占多数的,您为什么不按多数人的想法行事呢?”栾书回答说:“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大多数。知庄子他们三个是晋国的贤人,他们所提的意见正确,能代表大多数人,我就采纳他们的意见。”于是,栾书下令撤兵回国。

两年之后,栾书率兵攻占了蔡国,接着想去攻打楚国。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分析了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后,建议栾书暂时先不要攻打楚国,而应该去侵袭沈国。栾书觉得他们的建议正确合理,便去攻打沈国,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栾书能正确听取部下的意见,人们便称赞他:“能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一样迅速。”

成长悟语

常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大凡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都是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与此相反,拒绝不同意见、骄横专断的人,到头来落个国破人亡、身败名裂的下场。正所谓“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一个人要是傲慢孤僻,拒谏饰非,一意孤行,没有不自讨苦吃的。所以,我们要多看多听,接受他人的批评意见,这样,才能使自己增长知识,脱颖而出,成功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