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嗟来之食:人的气节和骨气

嗟来之食:人的气节和骨气

【摘要】:有个富人名叫黔敖,家里囤积了很多的粮食,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始终无动于衷。于是,黔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成长悟语中华民族历来都崇敬有骨气、有志气的人。一句“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曾为多少仁人志士所赏识,也激励了许多人为免受“嗟来之食”而奋发自强,其中包含了做人的气节和为人的骨气。

【出处】《礼记·檀弓下》

【释义】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一个怀有强烈自尊心的人,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别人轻蔑的怜悯。通常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不断,百姓本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果再加上天灾,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田地干裂,庄稼都旱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最后被迫到外面去逃荒要饭。

有个富人名叫黔敖,家里囤积了很多的粮食,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始终无动于衷。这时,他的一个家奴向他建议:如果在这个时候施舍给那些饥民一点吃的,他们必定会感恩戴德,便可以获得一个好名声。于是,黔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每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一天,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了过来。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从他摇摇晃晃的步伐便看得出他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黔敖看见他,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他大声吆喝道:“喂,过来吃吧!”语气中充满了得意。黔敖本以为这个饥民一定会感谢他的好意,谁知,那个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敖又叫道:“喂,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慢慢地走到黔敖的面前,仰起头注视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成长悟语

中华民族历来都崇敬有骨气、有志气的人。一句“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曾为多少仁人志士所赏识,也激励了许多人为免受“嗟来之食”而奋发自强,其中包含了做人的气节和为人的骨气。但如今在市场经济求利的心理支配下,很多人却开始嘲弄这种精神。不要说真的贫困交加,就是衣食无忧,也要伪装成贫困的人来博取别人的同情心骗取钱财,心安理得地过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生活。人性的弱点是好吃懒做,一旦丧失了自立精神,就像一株缠树的藤条,再也没有傲立的能力和勇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