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钢桁架结构失效过程分析

钢桁架结构失效过程分析

【摘要】:损伤演化和渐进性破坏首先出现在桁架的连接节点区域;随着模拟地震荷载的增加,损伤值和局部破坏面积逐步扩大,当累积塑性应变达到其极限值和/或损伤达到其失效时的阈值,就导致桁架结构丧失其承载能力。在计算中发生局部破坏的区域由损伤分布以及最大应力来确定,并且随着模拟地震荷载的循环加载过程继续和发展,直到桁架结构完全丧失支撑能力。

本节以大跨悬索桥钢箱梁钢中的纵向加劲桁架为分析案例,研究如何将结构损伤演化过程多尺度模拟与分析方法用于分析结构由于地震荷载导致的局部损伤演化造成桁架结构的逐渐失效。纵向加劲桁架通常可用作长跨度桥面板中的加强框架,如图4.28(a)所示。建立该桁架的损伤多尺度分析模型如图4.28(b)所示。在分析中桁架结构上作用的模拟地震荷载与前述部分的“Load II”相同,即根据ECCS荷载程序确定的模拟地震荷载。计算时首先确定在单调荷载作用下桁架上结构易损局部区域进入塑性时荷载作用点处的位移,以便确定位移控制荷载的幅度Δy,然后按照式(4-101)施加循环作用荷载。

图4.28 大跨悬索桥钢箱梁中的纵向加劲桁架结构及其多尺度损伤分析模型

计算得到的ECCS循环荷载下桁架结构中的损伤分布如图4.29所示。考虑到桁架结构的对称性及其在荷载作用下相对于中腹板垂直构件的边界条件,图中的结构塑性区和损伤区的分布是对称的。主要的破坏模式将是由细观尺度损伤积累引起的延性破坏。损伤演化和渐进性破坏首先出现在桁架的连接节点区域;随着模拟地震荷载的增加,损伤值和局部破坏面积逐步扩大,当累积塑性应变达到其极限值和/或损伤达到其失效时的阈值,就导致桁架结构丧失其承载能力。

图4.29 桁架结构中的损伤分布(彩图见附录)

图4.30 易损区域的渐进破坏过程(彩图见附录)

为了进一步描述局部损伤演化造成的结构渐进破坏过程,详细考察了ECCS循环荷载下桁架结构的响应与局部损伤演化的过程。在计算中发生局部破坏的区域由损伤分布以及最大应力来确定,并且随着模拟地震荷载的循环加载过程继续和发展,直到桁架结构完全丧失支撑能力。图4.30给出了结构中的一个焊接节点中的一个的易损区域的渐进破坏过程,其中的各子图分别表示当模拟地震荷载循环到以下状态时的破坏进程:(a)幅值为Δ=3Δy时的第一个循环;(b)幅值为Δ=-3Δy时的第一个循环;(c)幅值为Δ=3Δy时的第二个循环;(d)幅值为Δ=-3Δy时的第二个循环;(e)幅值为Δ=4Δy时的第一个循环。由该图可以看出,一旦易损局部区域的损伤开始演化,损伤值以及损伤区域随着循环次数及荷载幅度的增加而增大,最终将导致该焊接接头的失效。

图4.31给出了在局部损伤演化过程中桁架结构承载能力的变化。由该图可以看出,在桁架的焊接接头区域损伤开始演化后,桁架结构的承载能力就不能再增加,承载能力随着损伤面积与累积塑性变形的增加而减小。与此对应,结构中的局部破坏首先发生桁架中应力最高的焊接节点处,然后由于该局部支撑能力的损失,桁架的内力和应力发生重新分布,产生新的局部失效节点,这一焊接节点局部逐渐失效的进程最终将导致桁架结构破坏。

图4.31 损伤演化过程中桁架结构承载能力的变化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损伤多尺度模拟与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考虑局部细观损伤演化的钢结构地震损伤导致的结构渐进破坏分析,它有助于探索材料损伤演化造成的结构地震损伤与渐进失效的机制,尤其有利于在中低震级的多发地震作用下结构损伤累积过程以及损伤对结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影响的分析。

案例分析的结果表明:

(1)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连接细节处的易损局部发生的损伤演化导致材料性能严重退化,进而导致局部连接功能失效,这是地震荷载下发生结构大变形和承载能力逐步降低的主要原因。

(2)结构易损局部的损伤演化对结构整体响应的影响小于对局部应力-应变滞回行为的影响,因此往往被认为在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中可以忽略局部损伤演化的影响,但是,考虑到上一结论,损伤演化对结构地震的潜在作用事实上不容忽视。尤其是,如果在中低震级的多发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分析中忽略损伤累积过程,则可能产生错误的分析结果,因为损伤演化及其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事实上是在不断累积,随时可能导致结构因此而失效。

(3)结构损伤多尺度模拟与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兼顾结构响应与局部细节处的损伤演化过程分析对模拟精度的需求,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效率。尤其是对于无法在单一尺度下精细模拟的大型土木结构损伤演化过程,结构损伤多尺度分析将是探索其损伤跨尺度演化导致结构失效过程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