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袁绍旧部归附曹操,才子陈琳得保留

袁绍旧部归附曹操,才子陈琳得保留

【摘要】:曹操平定四州后,原来袁绍的部下多来归附,郭嘉给曹操出主意,趁机广招人才,特别是冀州等新平定的四州。袁绍父子在冀州经营十几年,旧部故属遍布州郡,受过袁氏恩惠的不在少数。曹操对投降的袁氏旧部还算宽大,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大才子陈琳了。袁绍旧部见陈琳尚能保全留用,更何况我们呢!袁绍很大方,让崔琰做了骑都尉。官渡战前,袁绍在黎阳整训军队准备南下延津攻打曹操。崔琰劝他不要轻易动兵,袁绍不听。

曹操平定四州后,原来袁绍的部下多来归附,郭嘉给曹操出主意,趁机广招人才,特别是冀州等新平定的四州。郭嘉的意思无非是让曹操收买人心,迅速巩固在四州的统治,彻底清除袁氏在这些地区的残余势力、消除其政治影响。这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虽说乱世里,多是墙头草随风倒,但个别死心眼儿愚忠的还是大有人在。

几年前孙策就是被自己处决的许贡的门客刺杀的。袁绍父子在冀州经营十几年,旧部故属遍布州郡,受过袁氏恩惠的不在少数。“如果不在进屋之前彻底打扫卫生”,难保冀州不会有人也出来行刺,虽说曹操在四州实现了军事占领,但潜伏在各地的忠于袁氏的势力仍不可小视。

曹操也很清楚收买人心的重要,曹操之前每平定一地,必征召当地名士贤才到自己的政府做官,也就是把当地士大夫豪族拉上自己的船。之前的兖州、豫州、扬州,他老兄就是这么干的,这对曹操来说轻车熟路,曹操深通此道,就算郭嘉不说,他也会这么做。

曹操对投降的袁氏旧部还算宽大,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大才子陈琳了。

陈琳,字孔璋,徐州广陵人,也是建安时代的才子。陈琳文章写得漂亮,早年曾给何进当过主簿,当时袁绍也在何进幕府效力,与陈琳是同僚。何进被杀后,中原大乱,京畿待不下去了,陈琳只好北上冀州投靠故人袁绍,袁绍也需要笔杆子,就让陈琳掌管军中文书

官渡战前,为了扩大声势制造影响,以便先声夺人,在舆论上占据优势,压住对手,袁绍让陈琳起草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

陈琳这下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也相当卖力,很快就写出气势磅礴洋洋洒洒的长篇檄文,在文章里大揭曹操的老底,把曹操最见不得人的出身——宦官的孙子这事给揭了出来,骂曹操的同时还顺带着把曹操的老爸,还有那个宦官爷爷也全带上了,真正做到了骂人骂到祖宗三代。

还有曹操干的那些挖坟掘墓的缺德事也全都给写了出来,此文一出让曹操在全国人民面前丢尽了脸,但也拜陈琳兄所赐,才让我们在千年以后才知道,原来曹操在盗墓方面成绩斐然堪称“一代宗师”,经他老人家挖过的墓不计其数,也算是盗墓贼中的“成功人士佼佼者”。曹操发死人财抢死人东西,自然让名士出身的袁绍一百个看不上,陈琳也秉承袁绍的意思在这方面做足了文章。

因为陈琳有这些“前科”,所以当陈琳被押到曹操面前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曹操一定会把这位让他丢尽面子的笔杆子给剐了,但曹操的举动却出乎众人意料,曹操问陈琳:“你当初在袁本初手下,写檄文,骂我就好了,为什么要连及我的父亲、爷爷,这是不是有些过分了!”陈琳只好叩头谢罪,说:“我当时在袁绍手下,他让我写,我不敢不写,就好比箭在弦上,形势所迫,不得不发。”

曹操爱才也知陈琳是受人驱使,迫不得已,非但没有杀他,还让陈琳给他掌管文书。曹操此举除了爱才,还有更深层的用意,那就是以陈琳为榜样,向袁绍旧部宣传自己的宽大,显示自己的胸怀,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口头上并不能令人信服,还必须有现实的典型,就如同当年刘邦封雍齿为候来安抚人心,陈琳就是曹操的雍齿。袁绍旧部见陈琳尚能保全留用,更何况我们呢!人心也就安定了。

对与自己有过节的陈琳们,曹操有目的地选择了宽大,对冀州的名士,曹操的大门自然要敞开,迎进门的第一个“贵客”名叫崔琰。

崔琰,字季珪,冀州清河东武城人。清河崔氏乃是当地有名的世家大族。但崔琰本人却属于大器晚成的那一类。崔琰小时候不爱说话,不像其他小孩那样贪玩好动活蹦乱跳,而是沉静少言,喜欢一个人安静独处。青年时代的崔琰喜好舞枪弄棒,尤其擅长击剑,跟后来那个温文尔雅的崔琰一点不沾边。

崔琰二十三岁那年,被乡里选为乡正,在名门出身的崔琰看来这不是什么好差事,甚至有点丢人。直到这时崔琰才感到读书的重要,因为只有读书才会被举孝廉,才有做官而不是做小吏的机会。

二十九岁那年,崔琰与好友公孙方等人结伴前往青州拜在著名学者大儒郑玄门下求学,开始发奋读书,古人三十而立,这个年纪早已成家立业,崔同学这时才想起读书,确实有点晚。

崔琰不仅读书晚,求学经历也十分曲折,在郑玄门下读书不长时间,中原就爆发了黄巾之乱,当时主战场在冀州、豫州,但青州、徐州也未能幸免,很快,徐州黄巾便围攻青州北海。

北海名儒郑玄与学生们为躲避兵乱逃进不其山。进山后,日子更苦了,没过多久带的粮食吃完了,到外面去买,却发现因为战乱的缘故,粮价涨了几十倍。没办法,赶上这么个乱世,书是读不下去了,郑玄只好遣散学生,大家大哭一场,然后各奔前程。

崔琰告别老师同学,走出大山才发现,回家的路已经不通,到处是乱兵土匪,被打散的官军、被打垮的黄巾纷纷跑到山上当起了山贼,干起了后来梁山好汉的勾当——拦路打劫。恐怖的是,这些山贼不光要钱还要命,因为没有吃的,人就成了最后的选择,吃人的事到处都有,要是在道上被劫,被抢钱还是小事,搞不好就会被那些饿得眼睛发蓝的土匪给煮了。

崔琰回不去家,只好被迫到处“周游”,其实就是逃难,几年时间,崔琰把青州、徐州、兖州、豫州走了个遍,几经辗转,历尽艰辛,才回到家乡,这时距他离家已经四年了。

回到家乡后,崔琰每天读书弹琴,反正家里有钱,也不用他干活儿,日子过得倒也滋润。

袁绍到冀州后,对冀州豪门崔氏刻意拉拢,袁绍不傻,知道在冀州,地方大族是不能得罪的,下车伊始便向崔琰发出邀请,崔琰在家待腻了,也就答应了。袁绍很大方,让崔琰做了骑都尉。官渡战前,袁绍在黎阳整训军队准备南下延津攻打曹操。崔琰劝他不要轻易动兵,袁绍不听。

官渡战后不久,袁绍病死,袁尚、袁熙兄弟相争,两人都想要崔琰,崔琰哪边也不想得罪,只好称病,闭门不出。但这时,想两边都不得罪的结果就是把两边都得罪了。崔琰被抓进大牢,幸亏好友阴夔、陈琳多方奔走说情,才保住性命。

新任州牧曹操来冀州后,对冀州名士崔琰自然不敢怠慢,征辟崔琰为冀州别驾从事。

一次,曹操跟冀州文武在一起闲谈,说着说着曹操面露得意之色,对众人说:“你们知道吗?昨天我查了冀州户籍,可以补充兵源的青壮居然有三十多万,冀州真不愧是大州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崔琰听了却一本正经地说:“如今天下大乱,战乱不休,冀州经过袁氏兄弟的暴乱,冀州百姓死于饥荒战乱者不计其数,主公亲率仁义之师来冀州,本应慰问百姓,救黎民于水火,可现在您却先算起兵甲,这难道是我们冀州人希望主公的吗!”崔琰话刚出口,在座的其余诸位全都吓傻了,四下里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一个刚刚投降过来的竟然敢用这种教训下级的语气跟曹操说话,在旁人看来,崔琰明显是嫌自己活得长了。很多人都认为崔琰敢摸老虎屁股肯定死定了,但曹操不但没生气,至少表面上没看出来,还很认真地向崔琰承认错误。曹操此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如何,不得而知,但当着众人的面被撅,感觉应该不会好,但曹操忍了,没有发作,这就是奸雄的水平。

与那些听到逆耳之言就跳脚骂娘的低水平蠢货不同,曹操那是相当有涵养的,多年来,经过无数政治风浪的曹操,已经十分老练成熟,与刘备一样,曹操早就练就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不然怎么在道上混。心里藏不住事说翻脸就翻脸的只有吕布袁术那样的蠢货,所以这两位仁兄最早一批归位见阎王。听了崔琰的话,曹操并非不生气(只是不能在这时表现出来而已)。曹操这时需要树立自己从善如流的政治形象。说白了,曹操需要演戏而崔琰不自觉地配合了曹操,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曹操还要感谢崔琰给了自己这个难得的表演机会,展示表演才能。

但实际上曹操当然不会感激崔琰,曹操是政治家也是个有脾气的人,有人如此冒犯他,他当然不爽,但曹操相比于吕布、袁术之流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知道什么时候办什么事。崔琰后来还是以近似莫须有的罪名被曹操逼死,成为轰动一时的冤案,追根溯源,崔琰的悲剧就是在此时种下的,出来混,欠下的债迟早要还的。而这时此事已过去十年。崔琰的死,原因复杂,但这应是曹操杀他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