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三国历史:名士县长治安施政,太尉王凌

三国历史:名士县长治安施政,太尉王凌

【摘要】:梁习在请示了曹操之后,正式开始了他的大胆施政,请名士们出来当县长,维护地方治安,这些人知书明理自然要比大字不识只知道鱼肉百姓的豪强强多了。第一个被请来的是名士常林。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人。常林被任命为南和县的县令。王凌,字彦云,并州太原郡祁人。这批名士县长中后来最有出息,官做得最大的也是这个并州人,王凌最后做到魏国三公之一的太尉,并把他对魏国的忠诚保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社会安定,老百姓也吃上饱饭之后,梁习又有了新的想法——办教育。梁习与只知道扩充地盘热衷于吞并异己的军阀不同,他是一个典型的循吏公务员的楷模,梁习很清楚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只是最低的目标,还必须让百姓受到教化。

梁习在清理了本地的地头蛇之后,急需一批在当地有威望又有能力的人帮自己管理下边的各个县,这些人除了具备以上要求还要有文化,符合以上条件的也只有读书人——儒学名士

梁习在请示了曹操之后,正式开始了他的大胆施政,请名士们出来当县长,维护地方治安,这些人知书明理自然要比大字不识只知道鱼肉百姓的豪强强多了。

第一个被请来的是名士常林。

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常林自幼聪慧过人,七岁时,一次,他父亲外出不在家,父亲的一个好友上门拜访,先看见了小常林,就问:“伯先在家吗?”伯先是常林父亲的字,来人见常林没有反应,有点不高兴就说:“我是你父亲的朋友也是你的长辈,见到长辈为何不行礼!”小常林昂着头看着来人说:“您当着晚辈大呼家父的字,这难道是有礼的吗?您无礼在先,怎么能责备我无礼呢!”常林的一番话说得对方满面羞愧哑口无言,只好悻悻离去。

长大后的常林也很有胆识,曾经亲身冒险凭借自己的机智从当时的河内太守王匡手里救出自己的叔父。

梁习主政并州后,向曹操推荐常林等人。常林被任命为南和县的县令。常林没有让曹操跟梁习失望,到任之后,兢兢业业,把南和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因为政绩突出,后来官职节节提升,先后当过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杨俊,河内郡获嘉人,早年跟随著名学者边让求学,就是那个被曹操杀了引起兖州连锁反应的那位。边让很看好杨俊。但不久发生董卓之乱,杨俊觉得自己的家乡河内郡地处中原腹地通衢大道,日后必是各家争夺的战场,就带着自己的宗族逃进密山避难。

杨俊跟司马懿还有交情,两人都是河内人,老乡见老乡,杨俊并没有眼泪汪汪,而是双眼放光。这时的司马懿才十六七岁,还是个翩翩少年。但杨俊却发现司马懿的过人之处,对人说:“此人日后必成大器。”当时,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已经小有名气,但杨俊却单单看好还是孩子的司马懿。

杨俊后来到并州避难又遇到另一个小老乡河内人王象。王象,字羲伯,从小是孤儿,长大后靠给人放羊为生。

杨俊遇见王象时,十七岁的王象正因为放羊的时候偷偷看书被雇主发现而惨遭毒打,杨俊见这个少年生活困苦却如此好学,十分感动,就花钱为他赎身,把王象带回家中又为他购置房舍娶妻立户,方才离去。

因为这层关系,王象对杨俊感恩不尽。与杨俊、王象一起当县令的还有河内人荀纬。

与前面几位河内人一起入选的还有未来的曹魏忠臣王凌。

王凌(172—251),字彦云,并州太原郡祁(今山西祁县)人。他是汉朝忠臣诛杀董卓的司徒王允的侄子。这叔侄俩一个尽忠于汉,一个效忠于魏,以身殉社稷,可谓一门忠烈。

关于王凌与司马懿的故事,后面会详述,此时的王凌才三十几岁,与司马懿一样,他还需岁月的磨炼,王凌是这批人中为数不多的本地人。这批名士县长中后来最有出息,官做得最大的也是这个并州人,王凌最后做到魏国三公之一的太尉,并把他对魏国的忠诚保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