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局进入最后关头,曹操以数万之众将袁绍十万大军阻于官渡数月,使其前进不得,已经创造了平原防御战的典范。袁绍把大军的囤粮之所选在官渡大营以北约四十里的乌巢。曹操在寻找出奇制胜的战机,为最后的决战做准备,袁绍也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就在这时改变战争走向的关键人物——许攸出场了。只要占领许县,官渡曹军不战自溃。这次,袁绍远征在外,留守邺城的审配大权在握,许攸虽然在外,家眷还在城中,审配决意狠狠惩治许攸。......
2023-08-26
孙策留给弟弟孙权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但与此同时,孙策也给孙权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政治遗产”。
首先就是两个忠心耿耿能力出众威望超高的辅政大臣,长史张昭,中护军周瑜。这两人一个主内管民政,一个主外管军事,一内一外,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这对黄金搭档也是孙策政治智慧的最后体现,虽然这位兄弟一生主要在外拼杀,但这个最后的辅政班子显然是孙策精心安排深思熟虑的结果,不得不承认,这个安排很有水平,这个组合确保了政治交接敏感时刻江东的安定。
张昭(156—236),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儒学世家出身,从小勤奋好学,刻苦用功,张昭的书法特别好,擅长隶书,曾师从名师学习《左氏春秋》。张昭与东海王朗、琅邪赵昱都是徐州名士,也是志同道合的好友。
徐州刺史陶谦到任,聘请当地名士到州府做官,张昭推辞不去。陶谦小肚鸡肠认为张昭看不起自己,一怒之下,派人把张昭抓了起来,幸好老友赵昱多方奔走才大事化小,不了了之。
关东兵起,天下大乱,徐州也卷入战火,张昭跟许多徐州人一样,渡江到江东避难。
孙策到江东后,与张昭结识,“一见倾心”,孙策看人还是很准的,两人促膝长谈后,孙策认定这是一个可以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股肱之臣。孙策当即任命张昭做自己的长史,并升堂拜母,君臣之间的关系更进一层。
孙策长期在外征战,后方事务无暇处理,统统交给张昭,孙策对张昭的信任丝毫不亚于后来刘备于诸葛亮。
张昭成了孙策之下的二号人物,大权在握,但有时一号人物跟二号人物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有些事可大可小,请示了,一号首长很可能会不耐烦,不是都交给你了,让你放手去干,还请示我干吗?我哪有时间处理这些小事,都要我管,还要你做什么;可不请示,一旦出了事,一号首长又会发脾气,这么大的事,事前怎么不向我汇报,你就敢自己做主,你是不是也想做我的位置了。
总之,二号人物有时很尴尬。在孙策这里,张昭就是二号人物。
张昭同样遇到了棘手问题。当时许多北方士大夫都跟张昭有交情,随着中原局势日趋稳定,这种联系日渐增多。这些人是张昭的好友,每次来信都把张昭吹捧一番,孙策的业绩也毫不客气地被算在了张昭的账上。这让张昭很为难。主公孙策在前方浴血奋战,自己在后方“功成名就”,孙策不知细情,还以为自己在沽名钓誉自表功勋。
张昭很困扰,如果将信件如实上报,自己就有贪功揽权之嫌,如果压着不报,事后孙策知道,更有口难辩。张昭左右为难。后来孙策得知详情,很大度笑着对众人说:“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国中大政都是管仲一手制定,齐国人推尊管仲,齐桓公也放手让管仲大胆去干,齐国才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如今,子布贤德名声享誉海内,而能为我所用,这难道不是我的功劳吗?”
孙策如此善解人意,张昭自然更为尽心竭力报效主公的知遇之恩。
孙策去世,孙权接班,张昭依然是长史,依旧一如既往兢兢业业辅佐孙权。张昭是个合格的、可靠的托孤大臣。虽然这位大叔有点婆婆妈妈且严厉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但张昭用自己的忠诚赢得了孙策的信任也获得了继任者孙权的肯定,实属难得。
张昭跟孙权的故事后面还要说。接下来介绍另一位主外的中护军周瑜。
周瑜与孙策的关系,战友加兄弟,亲密程度比张昭更进一层,张昭跟孙策升堂拜母,周瑜与孙策则是少年好友,人们管孙策叫孙郎,管周瑜叫周郎,郎在汉代是对年轻男子的专称。两人建功立业也才二十几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少年英雄还是亲戚,确切地说是连襟。当时桥公有两个女儿,大乔与小乔,生得国色天香,是远近闻名的大美女,因战乱流离失所,辗转来到江东。英雄爱美女,孙策也是英雄难过美人关,但孙策很有兄弟义气,遇见美女也不吃独食,跟好兄弟周瑜各娶一个,孙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年纪轻轻事业有成,又抱得美人归,少年得意的孙策,带着玩笑的口吻对周瑜说:“桥公二女虽与父母分离,但能嫁给我们两个当世英雄,也是她们的福气。”
周瑜跟孙策有这层关系,自然也是孙氏股肱之臣,孙策将他选作托孤大臣,也是明智之举。孙策死时,周瑜领兵在外,听到消息急忙赶回。周瑜随孙策南征北战,在文武群臣中,威望很高,有周瑜跟张昭在,就算有人图谋不轨也不敢轻举妄动。在两位实力派人物的支持下,孙权得以顺利接班。
除以上两位重臣,孙策也为弟弟留下一批武将文臣,前面的几位嫡系已介绍过,下面的这批也是嫡系。
程普,字德谋,幽州右北平郡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在江东众多武将中论资历没有人比他更老。程普一生先后追随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代,三世老臣,还曾救过孙策的命,忠诚、资历在群臣中无出其右者。
程普早年在州府做小吏,因为长得帅又精通人事(情商很高),深受上级的器重赏识。孙坚起兵讨伐董卓,程普就是其手下的得力干将,战宛城、攻阳人,攻城野战,屡建战功,身上到处是伤疤。
孙坚战死后,程普又追随孙策在淮南举事,渡江之后,摧城拔寨,孙策收编刘繇等人的降军,程普跟周瑜是第一批被补充的部队主将,每人二千兵、五十匹战马。
之后,程普攻乌程、克石木,连下波门、余杭,一路所向披靡,锐不可当。攻占江东六郡后,主要的敌人虽然消灭了,但各种反对势力纷纷转入地下潜伏,随时准备颠覆新生政权,为镇压反动势力,不给这些人反攻倒算的机会,孙策把手下能战的武将派出镇守刚刚归附的郡县,程普作为主力战将被派到最重要的地区。
程普先后被派到吴郡、丹阳郡做都尉,专门负责镇压各地叛乱。郡治稳住后,程普又“下乡”到偏远郡县宣城、泾县一带围剿山贼。程普就像个推土机,将反对势力,一律铲平。
孙策死后,地方潜伏多年的反对派想趁机起事,又是程普带兵平定。
因为资格老,功劳大,其他武将都要尊称程普一声程公。
黄盖,字公覆,荆州零陵郡泉陵人。黄盖在军中的资历仅次于程普,也是早年追随孙坚的旧部。孙坚死后,又跟着孙策渡江南下转战江东。
韩当(?—227),字义公,幽州辽西郡令支(今河北迁安)人。
生长于北地的韩当,家乡就是汉军与北方匈奴骑兵角逐的战场,韩当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精于骑射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孙坚相中了韩当的武艺,将其招入麾下,做别部司马。此后,韩当追随孙坚,鏖战沙场,擒敌斩将。追随孙策东渡,被提升为先登校尉,给兵二千,战马五十匹。征刘勳、战黄祖,韩当都是主力战将。
蒋钦(?—220),字公奕,扬州九江郡寿春人。孙策在淮南时投其麾下,渡江后,任别部司马随从征战。会稽郡吕合、秦狼叛乱,蒋钦带兵扫平,连续平定五县,稳定会稽。后征讨山越有功,被封讨越中郎将。
周泰,字幼平,扬州九江郡下蔡(今安徽凤台)人,周泰跟蒋钦从投奔孙策那天起,就追随孙策不离左右。渡江后任别部司马,随从征战。孙权特别喜欢周泰,特意向孙策要来周泰。
之后,孙权奉哥哥孙策之命,围剿山越,驻兵宣城。当时,孙权部下也只有一千兵,尽管周围山上到处是山越,但孙权人小心大,随便在外面布置一些岗哨,连围墙也不修,就睡觉去了。没想到,一天晚上,数千山越突然下山摸进孙权军营,等卫兵发现,山越已经杀进大营。匆忙之中,孙权跳上马,还没坐稳,大刀就已砍到马鞍,由于事发突然,周围的卫士全蒙了,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一个个如木雕泥塑愣在那。
危急时刻,周泰挺身而出,护住孙权,左挡右杀,砍散山贼,周围人见周泰如此勇武,这才反应过来,加入战团。一场激战,杀退山越,等敌人退走,周泰已是浑身是血,遍体鳞伤,昏死过去。这天要是没有周泰,孙权怕是性命难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东吴大帝。
经过此事,孙策对周泰格外器重,破格提拔,让寒门出身的周泰当了县长。
陈武(178—215),字子烈,扬州庐江郡松滋县人,孙策在寿春时十八岁的陈武前来投奔,之后追随孙策渡江任别部司马。孙策攻破庐江,在刘勳投降的士兵中选拔精锐,组建了一支精兵,因为这些士兵都是庐江人,身为庐江人的陈武被孙策任命为这支部队的主将。
董袭,字元代,扬州会稽郡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董袭家是会稽大户,孙策领兵进会稽,董袭主动迎接,赢得孙策的好感,被任命为门下贼曹,负责地方治安。地方山贼黄龙罗等聚众叛乱,孙策亲自带兵围剿,董袭本地人熟悉地形,也随同出征,以战功升别部司马。
贺齐(?—227),字公苗,扬州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贺齐家是会稽大户,靠着家族背景,贺齐得以进入郡府,后任剡县县长。
贺齐到任后,发现县吏斯从勾结山贼,狼狈为奸,要将其绳之以法。主簿听说后,却比当事人还激动,赶来劝阻:“这斯从是本县大户,势力很大,与附近山越过从甚密,今天法办了斯从,明天山越便会来围攻县署。还请三思,千万不可治他的罪。”
这位主簿的话并未能劝阻贺齐反而将之彻底激怒,贺齐当堂将斯从斩首示众。果如主簿所说,斯从家族得知斯从被杀,纠集数千人围攻县城,贺齐敢杀斯从,自然早有准备,听说山贼攻城,亲自带兵出城反击,将这股地头蛇彻底消灭。之后,贺齐又连续剿灭当地的几股山越,此后山越对贺齐敬而远之,轻易不敢招惹他,贺齐在山越聚居区威名远播。
建安元年,孙策打进会稽,察举贺齐做了孝廉,这是升迁的关键一步。这时,原太守王朗逃到东冶,太守逃了,还有县长。王朗提拔的侯官县长商升依然忠于王朗起兵反抗孙策。对这种小角色,孙策不屑动手,就派永宁县长韩晏文官挂武职以南部校尉领兵征讨商升,让贺齐接替韩晏做永宁县长。
但文官出身的韩晏很快败下阵来,孙策便让贺齐接任南部校尉。贺齐屡败山越,在江东已小有名气,商升听说这次领兵的主将是贺齐,顿时气短,连迎战的勇气都没了,马上主动派人与贺齐联系,表示愿意归顺。但部下张雅等却不愿降,贺齐还没来,他们先起了内讧,结果主战派的张雅杀了主降的商升,要跟贺齐决一雌雄。
贺齐只是县令,主力部队随孙策外出作战,贺齐手下兵马并不多,相反,张雅却是兵强马壮。
敌强我弱,贺齐虽勇,却不蠢。于是,他按兵不动,耐心观察形势,等待机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没过多久,贺齐得知,张雅跟女婿何雄因为分赃不均,翁婿闹翻。
贺齐知道机会来了,于是派了一个心腹打入其内部潜伏,这位卧底有一项不太光彩的特长,搬弄是非,就是心里比较阴暗,唯恐天下不乱的那种,放在平常这是缺点,此时却是人才难得。
丈人与女婿闹矛盾,本不算大事,但架不住有人在旁煽风点火。很快,家庭内部矛盾迅速上升为敌我矛盾。正当两人打得不可开交之时,贺齐趁机从背后突袭,一仗就将张雅打得灰飞烟灭,很快平定侯官叛乱。
侯官硝烟尚未散尽,建安、汉兴、南平接连发生动乱,贺齐趁胜前进,进驻建安,从各县征兵,由各县县长亲自带队随贺齐围剿平叛。
山越,一直是孙氏兄弟的心病,自然不好打,贺齐与山越交战数年也只略占上风,贺齐因常年与之交战,对山越的活动规律及战斗特点颇为熟悉,从孙策到孙权,贺齐长期奉命驻守内地负责与山越的作战。
山越,孙权的噩梦,此后还会继续折磨他。
一直战斗在前线的贺齐是孙权的心腹亲信。
全琮(198—249),字子璜,扬州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也是一个与山越常年打交道的山地战专家,与贺齐是同行。
全琮从资历上只能算小字辈,贺齐的接班人,孙策渡江的第三年全琮才出生,所以这里本没他什么事,但全琮却是个深刻影响了吴国历史的关键人物,不过,这种影响主要在中后期。之所以在这里提前介绍这位仁兄,是因为全琮此人实在不简单,他是孙权大女儿孙鲁班的丈夫,孙权的女婿。他的家族更不简单。
全氏家族在江东的地位仅次于四大家族。全家的发迹还要从全琮的父亲全柔说起。
全柔是汉灵帝朝的孝廉,做过尚书郎右丞,虽然官不大,但也曾在朝廷任职,见过世面。后来,董卓祸乱京城,全柔弃官归乡。回乡后,因是地方大族,很快又被任命为会稽郡东部都尉。
孙策兵到会稽,全柔以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此人年纪虽轻却雄武过人,将来必成大事。于是,就在旁人尚在狐疑犹豫时,全柔主动投靠,孙策渡江后,看到的多是一双双冰冷充满敌意的眼睛,见全柔如此识时务,很是感动,当即任命全柔做丹阳都尉。
全氏在关键时刻对孙策的宝贵支持为孙策入主会稽扫清了障碍也赢得了孙策的信任,从此确立了全氏在未来江东政坛不可撼动的特殊地位。
全氏父子,孙权坚定的支持者。
武将一一出场,接下来是文臣。
诸葛瑾(174—241),字子瑜,徐州琅琊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恪的父亲。介绍诸葛瑾却先提及前面这两位只是因为他们要比诸葛瑾更有名,说起来这位仁兄能在人才辈出的三国留下大名还多亏了他的弟弟和儿子,说诸葛瑾是靠弟弟、儿子出名好像有点委屈他,诸葛瑾在后来的吴国也位极人臣颇有一番建树,只是他的弟弟、儿子光芒过于耀眼,相比之下他才暗淡许多。
诸葛瑾能让后人记住他,跟他的长相也有关系,这位仁兄天生一张大长脸,俗称驴脸。偏偏他的主公孙权是个爱开玩笑的家伙,于是诸葛瑾“在劫难逃”成为孙权茶余饭后消遣的对象。这是后话,眼下诸葛瑾初来乍到,还是新人,就连他的主公孙权也还在实习期。
最先慧眼识才发现诸葛瑾的是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弘咨将诸葛瑾推荐给正在招贤纳士的孙权,姐夫的面子不能不给,于是诸葛瑾就这样成了孙权的幕僚。很快,诸葛瑾就以自己的才干赢得了孙权的赏识和信任,成为其亲信谋臣。
张纮(151—211),字子纲,徐州广陵人。与张昭合称“二张”。孙策平定江东时亲自登门邀请,张纮才出山,被任命为正议校尉。孙策打仗经常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张纮为此时常劝说孙策,身为三军之帅,不可轻易涉险,孙策架不住张纮总在耳边唠叨,虽然听不进去,也知张纮的一片苦心,但天长日久还是不胜其烦。建安四年,孙策扫平江东,便派张纮去许县朝廷觐见。
张纮到了许县被留下做侍御史。当时在许县的名士孔融等人与张纮过从甚密。曹操听说孙策遇刺,想趁机南下,张纮身在曹营心在吴,极力劝阻,曹操这时正准备跟袁绍开战,加之,刘备一直在曹操的后方骚扰,实在分身乏术,也就打消了南征的念头,以朝廷的名义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承认其合法性。
为了让孙权听话,服从自己,曹操又把张纮派了回去,令其说服孙权归附朝廷。张纮回到江东,仍一如既往忠心辅佐孙权,并未为曹操效劳。
孙策给孙权留下一批忠心耿耿的文武大臣,这些人在此后的岁月里也经受住了考验。孙权在众文武支持下,坐稳了位子。本以为经过一场风波之后,江东孙氏政权即将走入正轨,但就在这时,宗室里却有人反水。反水的不是别人,乃是孙贲的弟弟孙辅,孙辅以扬武校尉随孙策平定江东,擒祖郎、征刘勳,如此一位屡立战功的亲戚,竟然反水。
孙辅觉得孙权不过是一个孩子,乳臭未干,难以成事。不如,趁早给自己找个靠山,派人过江与曹操联系。事情败露后,孙辅的亲信都被斩杀,本人则被软禁,没几年便死了。经过此事,孙权对宗室内部又进行了一次清洗,才真正坐稳了江东之主的位子。
有关三国之决战中原:公元197-207的文章
战局进入最后关头,曹操以数万之众将袁绍十万大军阻于官渡数月,使其前进不得,已经创造了平原防御战的典范。袁绍把大军的囤粮之所选在官渡大营以北约四十里的乌巢。曹操在寻找出奇制胜的战机,为最后的决战做准备,袁绍也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就在这时改变战争走向的关键人物——许攸出场了。只要占领许县,官渡曹军不战自溃。这次,袁绍远征在外,留守邺城的审配大权在握,许攸虽然在外,家眷还在城中,审配决意狠狠惩治许攸。......
2023-08-26
各地地方宗族武装趁机崛起,混战不休。战国时代发展成熟,秦惠文王规定“民不得称陵”,陵成为帝王墓葬专用词。中国古代帝王所居宫殿,前称“朝”,即处理政事的朝廷;后称“寝”,即君主饮食起居之所。为了吸引高素质的职业盗墓人才,曹操还特设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官职。鉴于盗墓实在难于启齿,诸如摸金校尉等只能在内部称呼,对外严格保密。新兵经过曹操的训练,很快形成战斗力。......
2023-08-26
从建安五年七月开始,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出现短暂的平静,但同时,双方不谋而合,分别在敌人后方开辟第二战场。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入相持阶段后,袁绍为打开局面将手伸向汝南,派人到汝南,加封李通征南将军,想用高官厚禄拉拢李通。奉袁绍之命南下,与当地亲袁反曹力量联合,造成南北夹击曹操的有利态势。刘备奉袁绍之命带兵南下会合刘辟,在汝南、颍川曹操的大后方纵横驰骋。......
2023-08-26
曹操跟袁绍在官渡进行主力决战,一时间坐镇荆州的刘表成了香饽饽,双方都派人来拉拢刘表,希望刘表的荆州势力站到自己一边。刘表明显是在坐观成败,袖手旁观。这些人日后都成了曹操的僚属,刘表则枉费心机。......
2023-08-26
此刻,割据长江一线扬州、荆州、益州的三大势力——孙权集团、刘表集团、刘璋集团也都在战斗。刘馥单人匹马来到合肥,这里是扬州境内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归属曹操的据点。对重返故里的百姓,刘馥的政策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无家可归的,由州府安置。江淮一带河流纵横,刘馥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大片农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因而大增。四面战火中,扬州确切地说是九江,在模范父母官刘馥的治理下俨然成了世外桃源。......
2023-08-26
袁绍集团内部的窝里斗也是坏事主因。外来的颍川、汝南名士依仗是袁绍乡党,占据了众多位高权重的职务。沮授劝袁绍把皇帝接到邺城,如此可以利用皇帝的名义打压各地诸侯,好处多多。窝里斗给袁绍带来的损失远不止一个皇帝,袁绍集团最后的覆灭,外因当然是有强敌曹操,但内因就是败在窝里斗与内部不和上。吃了哑巴亏的袁绍,只能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袁绍本以为风声一放出去,部下们就会领会自己的意图,积极跟进。......
2023-08-26
曹操的反应从一个侧面说明,袁绍虽然不是一流的政治家,但在损人方面还是很有天赋的。两人知道此时不能刺激曹操,所以不能直接说,我们实力不如袁绍,暂时只能忍耐,那样说的话,反而更容易勾起曹操的火气。不可与袁绍兵戎相见,与袁绍决裂的时机尚不成熟。其实曹操本人也十分清楚,以自己目前的实力去跟袁绍拼无异于自杀。......
2023-08-26
扬州的九江郡被袁术直接控制着,孙策只好暂时放弃,他把目标选定了庐江郡跟豫章郡,此时的庐江太守是刘勳,豫章太守是华歆。刘勳,字子台,徐州琅邪人。董卓迁都长安,华歆申请外任,之后几经辗转到了徐州,朝廷于是任命华歆做了豫章太守。孙策正准备“接管”刘勳的防区,偏巧旧主袁术魂归西天。袁胤之前遭孙策驱逐,两人有旧怨,袁胤自然不愿去,于是率部抬着袁术的灵柩投奔驻兵皖城的庐江太守刘勳。......
2023-08-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