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三国决战中原:孙家兄弟并肩作战

三国决战中原:孙家兄弟并肩作战

【摘要】:此时孙策正在会稽前线,孙贲一到,立即投入战斗。孙坚起兵讨伐董卓,孙静在家乡组织孙氏宗族部曲拉起了一支五六百人的宗族武装,以实际行动支持孙坚。孙策渡江后,第一时间派人联系叔叔孙静,孙静得知孙策渡江也马上起兵相迎。两支孙家军在钱塘会师。王朗为了对付孙策将主力都集中到固陵一线,后方兵力不足。直到孙静攻占高迁屯,王朗才知道自己背后出现敌军,马上派前丹阳太守周听带兵迎战。

孙氏宗族中,资历最老的是孙策的堂哥孙贲。

孙贲(?—219),字伯阳,扬州吴郡富春人,孙羌之子。这位仁兄还是曹操的儿女亲家,后来他的女儿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彰。

孙贲也是个苦孩子,早年父母双亡,年幼的孙贲还要照顾比自己更小的弟弟孙辅,成年后,孙贲在地方上做过督邮之类的小官。

孙坚起兵,孙贲是最早追随的一批亲族子弟,从军以来孙贲追随孙坚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成为孙坚手下的得力干将。孙坚死后,又是孙贲带着孙坚余部投奔袁术,为孙氏日后的复兴保存了火种。

孙贲跟孙策的舅舅吴景一直在袁术帐下为将,驻守丹阳。刘繇来后,联络地方势力驱逐了孙贲,孙贲、吴景败回寿春,向袁术请罪求援。袁术哪是肯吃亏的人,当即给两人增兵令他们再打回去,夺回丹阳乃至整个江南扬州。

敢跟老子抢地盘,活腻了吧,刘正礼!

孙贲、吴景奉袁术之命率军南下,刘繇也不甘示弱派部将张英、樊能等人北上,两军隔江对峙,战事胶着。孙策抓住机会,从袁术那里要来父亲旧部,趁机打回江东,孙贲自然全力支持孙策。

建安二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孙贲被袁术任命为九江太守,但孙贲却辞去官职,只身南下寻找孙策。此时孙策正在会稽前线,孙贲一到,立即投入战斗。

孙静,字幼台,孙坚的弟弟,孙策的叔叔。孙坚起兵讨伐董卓,孙静在家乡组织孙氏宗族部曲拉起了一支五六百人的宗族武装,以实际行动支持孙坚。

孙策渡江后,第一时间派人联系叔叔孙静,孙静得知孙策渡江也马上起兵相迎。两支孙家军在钱塘会师。之后,就是前面提到的,孙策带兵进攻固陵受挫。

孙静在仔细观察了战场形势后,发现了战机。王朗为了对付孙策将主力都集中到固陵一线,后方兵力不足。而王朗囤粮的查渎距固陵只有几十里却守备空虚。

孙静是本地人熟悉地形,便向孙策建议:“王朗在正面凭险固守,我军正面强攻伤亡甚大,不如避实击虚,查渎距固陵只有一日路程,那里是王朗囤粮之所,我知道一条近路可直达查渎,王朗的注意力都在正面,决然想不到我军会去进攻查渎,正所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我愿领本部兵马为前锋,率先破敌。”

孙策闻言大喜,为迷惑对面的王朗,掩护孙静军的偷袭,孙策故意散布消息,说连日大雨,河水污浊,军士饮水后,腹泻疼痛,下令全军收集大木桶,每天在河边过滤河水,到了晚上也不休息,点起火把继续干。

对岸的王朗果然上当,隔岸观火的王朗优哉游哉地看着对岸的孙策军在那折腾,不觉好笑,他还不知道一支敌军已经深入他的后方,正在去他的粮库的路上。

直到孙静攻占高迁屯,王朗才知道自己背后出现敌军,马上派前丹阳太守周听带兵迎战。周听,字大明,也是儒学世家出身,曾拜陈蕃为师,书生周听自然不是孙策的对手,两军交战,周听军大败,周听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王朗听说周听败亡,知道会稽守不住了,这才被迫撤出会稽向海边撤退。

靠海的会稽郡害苦了王朗,王朗不走运,他没有刘繇那样的运气,身边有许邵给他出主意,会稽临海,往内陆去的通道都被孙策封锁,王朗急得在海边四处乱窜。

王朗原本打算逃到交州也就是今天的广西、越南北部一带,从会稽去交州,走水路必须坐船而且还得是海船,但到了海边,王朗才发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没船,前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后面是步步紧逼的孙策,走投无路的王朗只好拉下老脸去孙策军营投降。

孙策知道王朗乃当代名士,知名度很高,对这样的人,轻易杀不得,此时的王朗已是阶下囚,杀了也没用,留着反倒彰显自己的宽宏大度。名士王朗不但不能杀,还要留在身边,对自己扫平江东只有好处,所以,孙策尽管对这个敢于对抗自己的书呆子没好印象,倒也没为难他,训斥一顿后,将王朗软禁起来。

会稽沦陷时,王朗弃城而走,这时虞翻随在左右,王朗对虞翻说:“您家中尚有老母在堂,不必随我,回家去吧。”这不是王朗体谅下属,他只是做一个顺水人情,他很清楚,这些地方豪族是不会跟他流亡的,逃亡途中自行离去还是厚道的,不厚道的很可能会捆了他去见孙策请功领赏,与其那样,还不如好言遣散。

果不其然,孙策占领会稽后自称会稽太守,听说虞翻归来,马上派人去请,又让虞翻做了自己的功曹。这真是流水的太守、铁打的功曹。就算是孙策,为了在江东立足,也开始改变以往的行事方式,开始注意与四大家族改善关系。

孙策起用虞翻,意在向四大家族示好,表达合作诚意。孙策还怕功曹委屈了虞翻,特意找虞翻谈话:“您不要以为是在孙某手下做小吏,待平定江东,本将军愿与阁下驰骋天下。到时,您的官职可不是一个小小的功曹能容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