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会稽太守王朗面对孙策进兵的决战,决策部署可圈可点

会稽太守王朗面对孙策进兵的决战,决策部署可圈可点

【摘要】:孙策招降安抚刘繇旧部后,随即将目标锁定会稽王朗。为老师服丧期满后,王朗在家闲居,但王朗此时在士大夫中已有名气。身为治中的王朗与别驾赵昱时常劝陶谦朝觐天子表明徐州对朝廷的效忠。孙策进兵会稽的消息很快传到太守王朗的耳朵里,但这位仁兄并不像其他地方官那样,卷起包袱作鸟兽散。对即将来临的战斗,太守王朗气定神闲,功曹虞翻却忧心忡忡。到目前为止,王朗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可圈可点,但他的良好表现也就到此为止了。

孙策招降安抚刘繇旧部后,随即将目标锁定会稽王朗。

王朗(?—228),字景兴,徐州东海郡郯县人。

跟喜欢操刀玩命的孙策不同,王朗儒学世家出身,走的是正统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路线。因书读得好,被朝廷征拜议郎,不久外派菑丘县令。

本来官做得好好的,可不久王朗的老师太尉杨赐病逝,身为学生的王朗,为赴老师丧礼,顾不得许多,直奔京师而去。当时朝廷规定,官员不得擅离岗位奔丧,除非不想做官了。

王朗为给老师奔丧,真的不做官了,虽说以他的门第出身,想做官并非难事,但为服师丧挂冠而去,也是需要勇气的。

为老师服丧期满后,王朗在家闲居,但王朗此时在士大夫中已有名气。不久,徐州刺史陶谦主动找到王朗,察举王朗做茂才,接着任命王朗做徐州治中。

这时,正值汉献帝在董卓胁迫下迁都长安,关东各路诸侯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四处扩张,天下大乱。读圣贤书的王朗跟徐州别驾赵昱,与那些狼心狗肺之辈不同,仍心存汉社稷。

身为治中的王朗与别驾赵昱时常劝陶谦朝觐天子表明徐州对朝廷的效忠。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越是此时,越应有臣子之节,陶谦认为有理,于是派别驾赵昱亲赴长安,赵昱一行历尽千难万险,冲破重重阻碍,终于得以抵达长安,见到皇帝。

汉献帝甚为感动,感动之余,当即拟旨下令加封众人官职。

陶谦升安东将军,赵昱广陵太守,王朗会稽太守。需要说明的是,王朗并非汉朝忠臣,纯粹是政治投机,不过,这次他押对了。

王朗的太守是朝廷正式任命的,手续齐全,但遇上孙策这种二杆子,合不合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谁能打,谁的兵多,谁的将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孙策进兵会稽的消息很快传到太守王朗的耳朵里,但这位仁兄并不像其他地方官那样,卷起包袱作鸟兽散。书生出身的王朗虽然没打过仗,但面对气势汹汹的孙策却并无惧意,从容部署,准备与孙策开兵见仗。

对即将来临的战斗,太守王朗气定神闲,功曹虞翻却忧心忡忡。

说起这个虞翻,背景比太守还深。

虞翻出身于著名的江东四大家族,所谓江东四大家族,是指会稽郡的虞氏家族、魏氏家族,吴郡的顾氏家族、陆氏家族。这四大家族在江东呼风唤雨,历任地方官要想在这里待下去,必须取得四大家族的支持。

当时官场的潜规则是,太守由中央下派,级别虽高,但权力不一定大,孤家寡人一个,掌实权的是太守属官功曹、郡丞,这些职位多安排给本地大族,由这些家族派人充任,虞翻的会稽功曹就是这么得来的。

孙策率军杀来时,虞翻正在家守孝,他的老父死了,虞翻在家忙着办白事,听说太守要起兵抵抗,急得连丧服都来不及换就跑回府衙,苦劝王朗千万别跟孙策硬拼,不要意气用事。

但王朗却坚决抵抗,身为太守,守土有责,敌兵压境,岂能退避?虽说从未上阵打过仗,但此时的王朗却并不怯懦,下令召集人马,要与孙策军决一死战。

王朗率军在固陵凭险据守,孙策几次带兵强渡都被打了回去,本以为又是一次摧枯拉朽的横推,却被书生拦路,孙策十分郁闷,王朗第一次上战场能有如此表现,已属超水平发挥。

到目前为止,王朗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可圈可点,但他的良好表现也就到此为止了。

王朗很孤独,作为朝廷下派官员,他在会稽当地没背景没势力,而本地大族以他的部下虞翻为首又反对武力对抗,虞翻的态度就是地方势力的态度,他们显然不想招惹孙策这个江东小霸王,引火烧身,对太守王朗的抗战,不积极,不配合,更谈不上支持。

与孤军奋战的王朗不同,孙策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必须全力以赴,起兵以来杀人无数,结怨无数,一旦失败,下场会很惨,所以孙策必须打到底,没有回头路可走,对孙策如此,对整个孙氏宗族亦然如此。

为了活命,更为了霸业,孙氏全族总动员,父子兄弟齐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