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局进入最后关头,曹操以数万之众将袁绍十万大军阻于官渡数月,使其前进不得,已经创造了平原防御战的典范。袁绍把大军的囤粮之所选在官渡大营以北约四十里的乌巢。曹操在寻找出奇制胜的战机,为最后的决战做准备,袁绍也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就在这时改变战争走向的关键人物——许攸出场了。只要占领许县,官渡曹军不战自溃。这次,袁绍远征在外,留守邺城的审配大权在握,许攸虽然在外,家眷还在城中,审配决意狠狠惩治许攸。......
2023-08-26
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县,朝廷也随之搬到许县,小小的许县一下涌进这么多人,显得拥挤不堪。
汉献帝驾临前,曹操令人重新整修,但也只能勉强达到皇家最低限度的居住要求,这里不同洛阳、长安。小城不仅小,而且破,仅能安排下皇帝及朝廷主要衙署的办公场所。至于其余人等,只能城外安置。
随着形势的稳定,四方涌入许县的人日渐增多,曹操下令增筑一座外城用来接纳“外来人口”。原来的小城事实上成了内城——宫城,新建的外城规模比内城大出四五倍。
许县的东汉朝廷已经成为曹操的私家花园,为了让自己的花园里不长“杂草”,建安元年(196)九月,曹操迫不及待开始清除异己。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自古及今通用的政治法则。
就在很多衙门还在小城里四处寻找落脚之处的时候,曹操已经开始着手调整朝廷的人事结构,许多公卿大臣被体面地请出朝廷。
第一批被请出去的是位高但权不重的政治花瓶——三公,司徒淳于嘉、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同时被免去三公职务。几人中,资历最深的是太尉杨彪,之前在天子劫持事件中,杨彪为维护朝廷仅存的尊严,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当众质问军阀郭汜,虽未能扭转局势,但其不畏刀兵的勇气却令人肃然起敬,也赢得了朝野的一致赞许。
杨家跟袁家一样都是东汉一朝数得上的名门大族。
靠着高贵的出身,当然还有自身能力,杨彪从议郎开始,一路升迁,先后担任侍中、京兆尹、南阳太守、太仆、卫尉。兴平元年(194),杨彪接替朱雋出任太尉。司空、司徒、太尉,杨彪都做过。朝臣中能做一个就已足够荣耀,他却三个都当过,杨彪在朝廷的地位,用德高望重形容也不为过。
杨彪出身名门,在朝为官多年,资历深厚,知名度远非曹操能比。但人怕出名猪怕壮,杨彪的大名并未给他带来好运,反而惹来麻烦,曹操早就想收拾杨彪。
为了尽快在朝中树立威望,曹操首先将打击矛头对准了朝中元老,尤其是那些出身名门不肯依附的大臣。
许多大臣死于长安之乱,献帝逃难途中又失散不少公卿,留下大批空缺,对这部分本就空着的职务,不需撤换,很好安排,曹操将大批亲信补充进来。
之前因胁迫而封的车骑将军李傕、骠骑将军张济、后将军郭汜等被撤销,征北将军李乐、征西将军胡才、安东将军张杨等在逃难途中滥封的将军,或逃或亡,也要重新任命。
在曹操暗示下,朝廷对文武官员重新进行调整,该撤的撤,该免的免,该换的换,经过一番运作,朝廷面貌“焕然一新”。
但对杨彪这种在朝野都享有声望的人,曹操还是比较慎重。
不久,为庆祝乔迁新居,朝廷举行盛大宴会,朝中文武百官悉数到场。杨彪等人更是早早就到了,但主角曹操却迟迟不露面。如此重大的场合,满朝文武都到齐了,连皇帝陛下都到了,唯独不见曹操的人影。
曹操不来,宴会不能举行,皇帝跟百官只好等着,这时就看出谁才是真正的掌权者了。面对此情此景,元老重臣杨彪坐不住了。这简直是不把皇帝和朝廷放在眼里,憋了一肚子气的杨彪,又不好发作,只能坐在那里独自生闷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脸色也越来越难看,从大红变成猪肝色。
等候多时,众人期盼已久的曹操姗姗来迟。
曹操器宇轩昂地走进会场,淡定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曹操的座位距杨彪很近,所以曹操很快就看见了杨彪那张因愤怒而扭曲变形的老脸。
虽然杨彪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并没有别的意思,完全是面由心生,但曹操却想多了,他不能不多想,乱世里阴谋诡计大行其道,稍不留神就会身首异处,长期搅在政治的旋涡里,对一切保持高度的警觉是生存的需要。曹操也是习惯成自然。
杨彪不自然的表情引起了曹操的怀疑,熟知历史的曹操自然就联想到鸿门宴,曹操想到这,不由得背后冷汗直冒。酒没喝上几口,就借口有事匆匆离开。回到自己的军营,曹操悬着的一颗心才落地,只有军营才安全。
事后,曹操派人探明杨彪等人并未搞阴谋诡计,只是虚惊一场。但本来兴致很高地去赴宴,却被吓了回来,就算没阴谋,受到惊吓也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本来就看你不顺眼,竟敢给老子脸色看。
这之后,曹操总找机会想“惩治”杨彪,但曹操知道杨彪出身世家名门,历任三公,在朝中人望极高,要收拾他并不容易,至少要找一个可以压服众人说得过去的借口,才好下手。要是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理由,恐怕人心不服。
机会说来就来,给曹操提供机会的人正是曹操的对头袁术,袁术干了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连袁绍、曹操都不敢做的事,袁术不顾部下、盟友的强烈反对,公然在淮南称帝。
顺便提一句,袁术跟杨彪是儿女亲家,袁家与杨家都是高门大族,为在官场上彼此照应,政治联姻在当时的上流社会很流行。这是朝廷中那些混迹官场多年的官僚斗争经验的总结。
风云变幻的朝廷,到处都是陷阱,可靠的政治盟友是生存的需要,想在尔虞我诈的朝廷里生存下去、飞黄腾达,单凭一己之力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是袁氏这般的政治世家也是如此。
杨彪当初选择与袁术联姻,抱的无非也是这个目的,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本准备自保的政治联姻,反而给他招来一场杀身大祸,并险些为此丢了性命。
袁术在淮南称帝,大封文武,又是祭天又是封后,他自己是过瘾了,却把亲家杨彪给害惨了。袁术此时远在淮南,曹操暂时还奈何不了,但杨彪近在眼前,又是文官,收拾起来毫不费力。曹操缺的只是一个借口。
曹操正愁没机会!袁术就给他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下曹操总算抓住了杨彪的把柄,袁术既是汉朝叛臣,作为叛臣家属,杨彪自然是逃不过去的,更何况曹操本就存心要整他。
曹操以杨彪跟袁术串通妄图谋害皇帝的罪名将杨彪关进监狱。给杨彪安上这么一个罪名,说明曹操压根就不打算让杨彪活着走出监狱,曹操存心要“法办”杨彪。罪名如成立,杨彪必死无疑。就在杨彪命悬一线,即将人头不保时,危急时刻,有一位世家子弟挺身而出,站出来为杨彪说话,此人就是鲁国大丈夫孔融孔文举。
孔融被刘备成功解救后,虽然保全了性命,但处境艰难,局势日趋险恶,孔融这等书生身逢乱世,却是生不逢时,兵荒马乱,风雅名士如孔文举者没有了用文之地。名士风流的孔融惆怅之余,只能抚琴赋诗打发时光。
生在乱世的孔融是不幸的,偏偏他还有文人的傲骨与脾气,因为得罪董卓,被发配北海——黄巾重灾区,本是来“围剿”黄巾,却被黄巾围剿,要不是刘备及时出手相救,孔融早已不在人世。
但刘备只能救他一时,不能保他一世。况且,此时刘备自己也在四处漂泊,自身难保。之后的几年,北海局势依旧糟糕,黄巾及散布各地的土匪山贼此起彼伏,孔融无力征讨,只能困守孤城,苦度岁月。
乱世中,为求生存,各路诸侯都结盟互助,孔融也爱交友,但此友非彼友,袁绍、曹操的那种军事同盟,孔融才不感兴趣。他喜欢的是文人雅聚。
乱世中的孔融保持着清高文人特有的那份孤傲,与身处的时代显得是那么地格格不入。
即使实力雄厚如袁绍也要拉上曹操,联络刘表。兵精将勇,谋略过人如曹操也要有后援袁绍。徐州陶谦、幽州公孙瓒、淮南袁术更是结成攻守联盟,目的无非是在乱世中生存下去,各路诸侯几乎都有盟友,战国时代的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又重现当世。
但实力最弱守着几座破城度日的孔融,却依旧奉行“光荣独立”,对各方诸侯不理不睬。实力弱小又缺乏外援,这是乱世里最理想的吞并对象。于是,孔融“备受欺凌”,地盘越来越小,手下兵马越打越少。
眼见形势险恶,孔融的部下左承祖出于好心规劝孔融,尽快寻找一个强大的外援做依靠。但孔融不但不听还杀了左承祖。
一意孤行不听良言相劝,孔融终于品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
袁绍长子袁谭,字显思,豫州汝南人,受父命都督青州,后被曹操掌控的朝廷任命为青州刺史。但曹操给的不过是一张委任状,至于地盘,还要靠袁谭自己去抢。
袁谭初到青州,所据有的不过一个平原郡而已,这时的袁谭与其说是青州刺史,倒不如说是平原相更为恰当。
但袁谭颇有雄心,他不像书生孔融,只求高朋满座、杯中酒不空。袁谭的目标很明确,他要的就是青州。
到青州后,袁谭首先率兵北上进攻公孙瓒手下的青州刺史田楷,刘备就曾在田楷手下为将。袁谭与田楷恶战两年,最终田楷还是没能打过袁大公子,被后者赶出青州。
袁谭为扩充部队,派部下到青州各地到处招兵,但效果很令他失望,于是袁谭下令挨门逐户地核查适龄青壮年。那些有钱人家通过打点官差,被免除兵役,最后被征上来的都是贫苦百姓的子弟。贫苦百姓虽然没钱,但脚长在自己身上,交不起钱,可以逃。
于是在青州的市井集镇、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袁谭的手下在到处抓兵,情形类似民国时代的抓壮丁。
通过野蛮征兵(主要靠抓),袁谭的军力迅速壮大,实力跃升为一州之首,称霸青州。
成功驱逐田楷后,袁谭将孔融锁定为下一个目标。相比于田楷,孔融就容易对付多了,袁谭知道不会有人来救孔融,刘备那样的热心肠毕竟不多,可以放心地打、随心所欲地打。此时正是196年,孔融的救命恩人刘备正被袁术、吕布算计,自顾不暇也救不了孔融。
书生孔融哪里是军阀袁谭的对手,被追着打,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一路打一路退,最后又回到老地方都昌城,坚守不出。
孔融缩在城里,不敢出战,但袁谭对付这套也有办法,不出来没关系,那就长期围困。反正也没人来救你,不用担心被人抄后路。
袁谭执着地带兵围攻小城都昌,从春天打到夏天,在袁谭不懈的围攻下,孔融部死伤惨重,袁谭可以从外面源源不断地补充兵员,孔融就没办法了,他连城都出不去,自然没处招兵,结果手下的人越打越少,最后只剩下几百人。
但困守孤城的孔融仍保持名士风度,每天依旧坐在几案上,谈笑风生。有时箭射到几案上孔融也不在意(很可能是装的)。但孔融气定神闲也挽救不了败局,最终都昌城还是被袁谭大军攻陷。
城破之时,孔融再也不装了,骑上匹快马,连老婆孩子也顾不上了,单人匹马逃进深山。这时曹操在许县重建朝廷,听说孔融的遭遇后,念在旧交的情分将孔融招进朝廷,曹操跟孔融早年在洛阳时就相识,也是故人。
有关三国之决战中原:公元197-207的文章
战局进入最后关头,曹操以数万之众将袁绍十万大军阻于官渡数月,使其前进不得,已经创造了平原防御战的典范。袁绍把大军的囤粮之所选在官渡大营以北约四十里的乌巢。曹操在寻找出奇制胜的战机,为最后的决战做准备,袁绍也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就在这时改变战争走向的关键人物——许攸出场了。只要占领许县,官渡曹军不战自溃。这次,袁绍远征在外,留守邺城的审配大权在握,许攸虽然在外,家眷还在城中,审配决意狠狠惩治许攸。......
2023-08-26
曹操命钟繇安抚关中,平定河东。关中太平,朝廷(曹操)无西顾之忧,全是你的功劳啊!正当钟繇指挥大军与南匈奴所部激战时,袁尚派来的河东太守郭援率数万大兵杀进河东。贾逵,,字梁道,并州河东郡襄陵人。......
2023-08-26
真正提出系统化建议的是羽林监枣祗,他也提出了屯田的建议,不过,他为此拟订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当即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令其全权负责屯田之事。尝到甜头的曹操马上下令在全国推广屯田,各地郡县专门设立田官召集流民种地。就这样长期以来困扰曹操的粮食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但枣祗不久因病去世。时隔多年,曹操对枣祗的屯田功绩仍念念不忘,后来追封枣祗为列侯。......
2023-08-26
此时孙策正在会稽前线,孙贲一到,立即投入战斗。孙坚起兵讨伐董卓,孙静在家乡组织孙氏宗族部曲拉起了一支五六百人的宗族武装,以实际行动支持孙坚。孙策渡江后,第一时间派人联系叔叔孙静,孙静得知孙策渡江也马上起兵相迎。两支孙家军在钱塘会师。王朗为了对付孙策将主力都集中到固陵一线,后方兵力不足。直到孙静攻占高迁屯,王朗才知道自己背后出现敌军,马上派前丹阳太守周听带兵迎战。......
2023-08-26
曹操为此专门开会商讨对策,部将们都认为袁尚军思乡心切必定拼命人人死战,不如放弃包围让袁尚军入城再做道理。战斗结束后,曹军收缴清点战利品,共缴获头盔一万九千六百二十个,弓箭刀枪堆积如山。曹操把战利品装上大车统统拉到邺城城下公开展览陈列,袁尚的大将军印绶以及一切能代表袁尚身份的物品都做了重点展示,这招相当狠,效果立竿见影。......
2023-08-26
各地地方宗族武装趁机崛起,混战不休。战国时代发展成熟,秦惠文王规定“民不得称陵”,陵成为帝王墓葬专用词。中国古代帝王所居宫殿,前称“朝”,即处理政事的朝廷;后称“寝”,即君主饮食起居之所。为了吸引高素质的职业盗墓人才,曹操还特设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官职。鉴于盗墓实在难于启齿,诸如摸金校尉等只能在内部称呼,对外严格保密。新兵经过曹操的训练,很快形成战斗力。......
2023-08-26
从建安五年七月开始,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出现短暂的平静,但同时,双方不谋而合,分别在敌人后方开辟第二战场。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入相持阶段后,袁绍为打开局面将手伸向汝南,派人到汝南,加封李通征南将军,想用高官厚禄拉拢李通。奉袁绍之命南下,与当地亲袁反曹力量联合,造成南北夹击曹操的有利态势。刘备奉袁绍之命带兵南下会合刘辟,在汝南、颍川曹操的大后方纵横驰骋。......
2023-08-26
曹操跟袁绍在官渡进行主力决战,一时间坐镇荆州的刘表成了香饽饽,双方都派人来拉拢刘表,希望刘表的荆州势力站到自己一边。刘表明显是在坐观成败,袖手旁观。这些人日后都成了曹操的僚属,刘表则枉费心机。......
2023-08-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