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襄城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精准发力、克难攻坚

襄城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精准发力、克难攻坚

【摘要】:通过全面排查整改,补齐了措施精准到户短板,确保了各项帮扶措施精准落实到位。其中,精神病集中兜底救治工作因成效显著,吸引平顶山市等地区到襄城县观摩学习,许昌市兜底保障现场会在襄城县召开。精准分类救治,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感。按照精准识别、健康核查、分类施策的原则,对贫困患者实施“三个一批”分类救治。

聚焦扶贫对象精准 围绕扶贫对象精准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入户普查“四个必到”和精准识别“六步工作法”。2017年脱贫攻坚档卡资料规范化整改期间,3次开展入户普查,共普查农户22.5151万户,入户普查率达99.96%。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扎实开展4轮精准识别“回头看”、2次全面复核验收,对2014年以来的档卡一户一户进行了校准,全县确定清退删除户1731户、4209人,应纳未纳户1509户、3199人,脱贫后需返贫户665户、589人,标识稳定脱贫不享受政策户8564户、29544人,实现了扶贫对象精准目标。

聚焦措施到户精准 围绕帮扶政策落实全覆盖的目标,在扎实开展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排查、村问题清零、脱贫攻坚“回头看”和五查五确保等上级部署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了脱贫攻坚集中整改月、“一起底、三清零、四提升”和“五个专项”等一系列富有襄城县特色的活动。通过全面排查整改,补齐了措施精准到户短板,确保了各项帮扶措施精准落实到位。扎实推进危房改造“清零行动”,全县投入危改资金5182.9万元,对2930户“四类重点对象”实施了危房改造。全面推进“控辍保学”和困难学生资助,按照国家资助政策标准全县共资助学前、义务、高中、中职学段建档立卡学生27737人次,发放资助资金1593.34万元;按照许昌市提升资助政策,共资助九年级、高中(中职)、大学建档立卡学生3337人次,发放资助资金929.2万元,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动态清零。同时,创新工作举措,实行教育资助兜底保障,全县确定资助对象105名,共发放资金21万元。投入薄弱学校改造资金1645.6万元,对34个学校进行改造提升。紧紧围绕健康扶贫“三个一批”和承担的健康扶贫攻坚任务,持续完善农村基础卫生医疗条件,全县429个村建成标准化卫生室,并配备了合格村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实现困难群众100%参保,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一票制”结算服务,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困难群众“医保帮扶计划”、大病医疗救助五重报销,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对照水质、水量、取水方便程度等饮水安全基本要求和标准,守好底线不突破。扎实推进农村自来水“村村通”工程,提升标准不放松。对全县169个集中供水水厂进行逐一排查,进一步规范安全管理、故障维修、应急处置等工作制度,实现所有农户饮水全部达标。扎实推进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将ABC三类低保标准分别从每月210元、190元、170元,提升至260元、220元、180元。加大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低保、特困供养、残疾补贴等综合性保障脱贫政策的落实。针对无产可扶、无业可就、无生活自理能力人员,推行居家兜底、集中供养、特殊助养三种兜底模式。全县排查认定兜底对象447人,其中居家兜底266人,集中供养91人,特殊助养90人,集中供养率达到40.32%。其中,精神病集中兜底救治工作因成效显著,吸引平顶山市等地区到襄城县观摩学习,许昌市兜底保障现场会在襄城县召开。

聚焦项目安排精准 坚持改革创新,逐步完善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明确建设扶贫基地、发展到户增收、实施金融扶贫、鼓励企业带贫、创新消费扶贫5大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在许昌市率先出台实施的产业到户增收政策,坚持把产业扶贫和“智志双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结合起来,累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养羊5575只、猪270头、牛196头,发展辣椒种植1943.3亩、烟叶种植4260.4亩、其他种植2118.9亩,直接带动4272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到户增收“小翘板”,助力脱贫“帮大忙”的效果。坚持推陈出新,出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产业扶贫项目收益分配方案》,逐步明确财政投资产业扶贫项目收益分配办法,避免了收益分配“一分了之”“一股了之”等问题的出现,逐步实现了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聚焦资金使用精准 积极统筹各级扶贫专项资金,坚持实行专账核算、规范管理,将扶贫资金的使用与建档立卡数据相结合,科学安排,杜绝“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现象发生。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3815.85万元,累计实施扶贫项目866个,新修农村道路326公里、排水管网15公里,新建广场70688平方米、新型烟炕167个、种植大棚113个、村室35个、光伏扶贫电站35个、水厂27个、机井22眼、标准化卫生室10个、扶贫基地9个、图书室2个、养殖大棚1个,安装路灯2153盏,投入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291个,全县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提升和改变。

聚焦医疗保障 开展突出问题“清零行动”,如期实现了“三个100%和两个90%”目标,全县剩余2532户因病致贫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精准分类救治,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感。按照精准识别、健康核查、分类施策的原则,对贫困患者实施“三个一批”分类救治。大病专项救治方面,实施“发现、甄别、救治、康复”全过程跟踪管理,2017年至2020年4年间,累计对全县2118名大病患者进行分类救治,实现应治尽治;累计为1.5万贫困人口免费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实现应签尽签;累计对110名低保户、五保户、兜底户等重病患者进行托底保障,实现应兜尽兜。

织牢医保制度保障网,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予以倾斜,医疗救助应救尽救,形成“3+3+N”(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医保帮扶、医疗救助、慈善救助+政府兜底)多重医疗保障体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由2016年的52.25%提高到2020年的95.17%,医疗负担大幅减轻,因病致贫返贫人口比例持续下降。

强化健康危险因素控制,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公共卫生和疾病综合防控、健康教育与促进、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累计受益群众12万余人次,从源头上消减疾病发生、降低传播风险,有效阻断了贫困和疾病代际传递。自2017年贫困人口累计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17027人次,免除住院押金9940.05万元,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2%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聚焦因村派人精准 着力完善县直单位包村工作机制,将一个县直单位分包多个乡镇的几个村和多个县直单位分包一个村,调整为一个县直单位分包同一个乡镇的几个村,并及时对责任心不强、工作能力不足的包村科级干部进行调整。持续强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选派管理,落实“驻村干部当代表、派出单位作后盾”的职责,坚持把驻村工作经历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激发各级干部主动承担驻村工作。脱贫攻坚战期间,全县累计派出驻村第一书记近500名,驻村帮扶队员近2000名,在实践中培育锻炼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驻村帮扶干部。郑州烟草研究院驻范湖乡凹郭村第一书记司福智把驻村当故乡,接妻子到帮扶村和他一起完成脱贫攻坚使命;市委党校派驻汾陈镇宋堂村第一书记崔战伟殚精竭虑为帮扶村寻找合适的产业发展项目,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豆丹书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驻麦岭镇水坑流村第一书记夏延辉在抗击疫情中,因交通管制、道路阻隔无法通车,大年初二就骑行电动车近2个小时第一时间返村开展工作,消除了群众的恐慌和不安,忠诚守护着帮扶村群众的生命安全,成为村民心中无法替代的“贴心人”。

聚焦企业帮扶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襄城县积极创新扶贫模式,动员境内中小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利用企业帮扶、产业带动,不断壮大脱贫攻坚力量。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千企帮千村”活动启动以来,襄城县以141家企业为帮扶方,实现5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在产业、投资、医疗、就业、捐赠建设等领域扎实开展扶贫工作。在山头店镇上秦村,襄城县利峰房地产公司投资600余万元建设纯净水厂和家具厂,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让有手艺的贫困户在家门口挣钱养家。在王洛镇肖庄阎村,华之诺服饰有限公司投资300多万元设立服装加工点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农忙时下地,农闲时上班,人均月工资16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