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襄城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襄城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襄城县文化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在此期间,襄城县成功创建“中国烟草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烟草文化研究基地”。2012年,河南省襄城县越调剧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每年“文化惠民”演出300多场。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县文化馆协助指导城关镇北关社区成立24支文艺表演团队,吸引文艺爱好者近400人。北关社区实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特色、月月有亮点”,树立了公共文化服务标杆。

党的十八大以来,襄城县文化事业取得可喜成绩。

襄城县文学艺术联合会下辖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学会、老年书画家协会、朗诵艺术家协会12个文艺家协会。其间,联合有关部门和文艺家协会相继举办了“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诗意襄城”书画展,“印象紫云”书画大赛,“我的祖国我的家”征文大赛,“扶贫在路上”征文大赛,“魅力襄城”音乐舞蹈大赛,“河南省书法名家邀请展”,“襄城县少儿春晚”,中小学生书画大赛,河南省第十八届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等数十次;在重大节庆日期间举办一系列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学创作成绩斐然 襄城县文学艺术界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文学作品80余篇(首),市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200余篇(首),出版个人文学专著30余部。创办了《襄城书画》季刊,《紫云山》季刊,《襄城诗词》半年刊。截至2020年底,《襄城书画》已出版27期;《紫云山》出版39期,共计300余万字;《襄城诗词》出版14期,共计50余万字。这些文艺期刊的出版发行,为促进全县文艺爱好者的交流、学习、创作搭建了平台。

在此期间,襄城县成功创建“中国烟草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烟草文化研究基地”。2012年,河南省襄城县越调剧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2019年成功创建“河南省书法之乡”,2020年12月成功创建“河南诗词之乡”,2021年1月成功创建“河南省戏曲之乡”,为提升襄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带动培养出一大批文学艺术人才。至2020年,全县共有6名文艺爱好者加入国家级协会,40人加入省级协会,98人加入市级协会。赵红修入展三届、四届全国书法兰亭奖;刘亚菲入展中国书协第十七届楹联书法展和全国第七届新人新作展;许会峰创作的16首作品荣获省级、国家级奖项和重点项目奖,其中,作词歌曲《小村微信群》入选“中原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重点项目,并获得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创作的《小村人的婚礼》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杜文奇创作的抗疫体裁人物画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画报》等200多家媒体和专业刊物刊登。2019年,刘占甫行书楷书隶书三种书体书法作品同时入展全国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被誉为“国展书法牛人”。苏三全、黄自来创作的《财神赵公明传奇》,刘天义创作的《白塔寺传奇》,毛玉栓创作的《阿Q新传》,袁晓鸿创作的《大爱无疆》分别获许昌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另外窦永革的散文作品获许昌市网络作品“七个一工程奖”,古国凡、苏三全的散文作品获省委宣传部举办的“中原唱响中国梦”文学征文大赛三等奖。

201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剧团的扶持力度,为县越调剧团增拔经费,确保越调剧团每年排演一部原创新编剧目,恢复一到两部传统经典剧目。每年“文化惠民”演出300多场。剧团演出剧目有:《火焚绣楼》《李天保娶亲》《诸葛亮吊孝》《收姜维》《东庭恨》《王宝钏》《生死牌》《杨八姐盗刀》《大明朱元璋》《三进士》《智审荀俯案》《牵挂》《守望》《生日泪》等。

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县文化馆协助指导城关镇北关社区成立24支文艺表演团队,吸引文艺爱好者近400人。北关社区实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特色、月月有亮点”,树立了公共文化服务标杆。王洛镇、颍阳镇借鉴“北关经验”,逐步形成了以王洛镇卜吉郑村、柿园张村,颍阳镇槐树王村为中心的“文化大集”。丁营乡以丁营村、苗府村为示范引领,开展“春满中原、老家丁营”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和“迎国庆、展风采、促发展”文艺大赛。县文化部门组织举办“百姓大舞台”“文化大集”“文化走亲”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和公益电影放映、送戏下乡、流动图书进基层、戏曲非遗进校园等文化惠民工作,推进了城乡文化阵地“实起来”“用起来”“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