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襄城县革命老区:动员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上山下乡的发展历程

襄城县革命老区:动员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上山下乡的发展历程

【摘要】:《通知》下发之后,全县以公社为单位,抽调贫下中农代表和各生产大队回乡知识青年代表,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城关镇深入街道和居民家庭,动员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下乡务农。通过近一个月的深入细致的工作,共动员100多名城镇知识青年和在城镇无职业的居民下乡插队落户。10月17日,县委成立了襄城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

1968年1月22日,襄城县革命委员会印发《关于认真做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意见》指出,全县自1964年以来城关镇有300多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要求各公社(镇)、县直有关单位认真解决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包括吃饭、住房、就医等问题,都要在基层予以妥善解决,使其安居乐业。

1968年8月7日,襄城县革命委员会印发通知,再次强调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化大革命小组《关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其他人员必须坚持在农村抓革命促生产的紧急通知》精神,要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其他人员,应当坚守农村生产岗位,做“抓革命、促生产”的模范。

1968年12月23日,襄城县革命委员会印发《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落实毛主席最新指示,迅速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新高潮的通知》,要求全县各公社(镇),县直各单位革命委员会(领导小组),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要迅速作出规划部署,切实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立即掀起知识青年和无固定职业的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高潮。《通知》下发之后,全县以公社为单位,抽调贫下中农代表和各生产大队回乡知识青年代表,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城关镇深入街道和居民家庭,动员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下乡务农。通过近一个月的深入细致的工作,共动员100多名城镇知识青年和在城镇无职业的居民下乡插队落户。

截至1972年底,全县共接纳安置来自上海、郑州、许昌等大中城市和本县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632人。这些知识青年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参加集体劳动磨练意志、增强体魄的同时,也发挥着自身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优势,不少人员成为了生产队、生产大队的领导干部,有的成为了大队“赤脚医生”、民办教师、业余文艺宣传队队员等;有的则加入了党组织,被提拔为干部,被招工或应征入伍等。

1972年12月20日,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在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信中,反映其儿子上山下乡后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毛主席于1973年4月25日复信,寄去300元,并指出:“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根据中共中央和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及许昌地区革命委员会的指示精神,襄城县民政局组成3个检查组,于1973年6月21日至25日,对全县14个公社的29个生产大队的下乡知识青年工作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束后,检查组撰写了《关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情况报告》。中共襄城县委于7月25日批转了这个报告。10月17日,县委成立了襄城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1973年12月14日,中共襄城县委印发《关于认真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通知》,对安排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尽早尽快加以解决。同时,提前谋划好1974年度1000余名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的各项准备工作。1974年1月13日,中共襄城县委、襄城县革命委员会印发《关于召开下乡知识青年、下乡居民代表会的通知》,并于2月中旬举行了会议。会议总结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经验,表彰了下乡知识青年代表300名,下乡居民代表100名,回乡青年代表30名,贫下中农代表100名,下乡青年家长代表15名,新建知青队集体代表27名等。1974年底,中共襄城县委又召开了第二次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会议。

1975年6月2日,中共襄城县委批转了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知识青年工作检查情况的报告》,针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存在的对知识青年政治上关心不够,住房困难,一部分知识青年缺少细粮、缺少生产工具、缺乏生活用品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同时总结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全县总计当时1598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已经加入党组织的27人,加入共青团组织的582人,担任生产队领导干部的132人,担任生产大队领导干部的74人,担任公社以上领导干部的3人;成为文艺宣传员的177人,成为学习辅导员的366人,成为卫生员的45人,成为民办教师的51人,成为记工员的104人,成为各种技术员的100余人。已在农村结婚,决心扎根农村的1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