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襄城县革命老区建闸发展史

襄城县革命老区建闸发展史

【摘要】:襄城县颍河化行闸、北汝河大陈闸,于1974年9月和11月相继破土动工,1975年7月1日同时建成,开始蓄水浇地。大陈闸与县境同时兴建的颍河化行闸、武湾村东总渠对口闸、方窑村东干渠引水闸和茨沟村南拦河堤,共同组成许昌地区南水北调工程枢纽。1975年7月1日建成的北汝河大陈闸北汝河大陈闸工程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施工任务,颍河化行闸工程只用了7个月时间验收竣工。

襄城县颍河化行闸、北汝河大陈闸,于1974年9月和11月相继破土动工,1975年7月1日同时建成,开始蓄水浇地。是日,襄城县和许昌县的两万多名党员干部和工人农民,满怀成功的喜悦,载歌载舞,汇集于两座大闸前,参加落成典礼。

颍河化行闸 位于襄城县双庙乡化行村东北的颍河上。1974年9月动工,1975年建成。属颍汝灌区管理局。闸总宽68米,6孔,孔宽10米,闸门(7×10)平方米。设计泄洪量1720立方米/秒,汇水面积181万平方米,最大蓄水量300万立方米,结合利用河道径流和北汝河调节水量,灌溉面积达30万亩。闸上有公路桥。颍汝灌区总干渠在此与颍河交汇,向北为许昌市供水。

北汝河大陈闸 位于襄城县城东南山头店镇大陈村北隅,系1958年许昌地区计划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1959年破土动工,后因财力不济而停工。1970年又筹划复工,因未列入省基本建设计划被暂停。1973年10月,此项工程经省水利厅批准,并提出了新设计要求,再次动工兴建。次年春,由许昌地区水利施工队承建大闸主体工程,由襄城县范湖、麦岭、丁营、茨沟公社负责开挖引河、修建配套工程。由于当时机械化程度不高,建闸、挖河工程依靠“人海战术”。因而数里长的北汝河滩涂工地上,近4万民工汇成了声势浩大、动人的水利建设场面。

1974年10月,正值全面施工的关键时刻,中共河南省委第书记刘建勋及省水利厅负责人,由中共许昌地委书记王延太、中共襄城县委书记王善技等陪同,到北汝河大陈闸施工工地考察。刘建勋等省、地领导在工地查看后,来到用竹竿、秫秸、麦草、泥巴搭起的工棚——大陈闸工程指挥部时,受到指挥部领导及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中共襄城县委书记王善技、水利局技术员王中贵分别向有关领导汇报了建闸的整体情况。刘建勋听完汇报后,对许昌地委、襄城县委所做的工作表示肯定和满意,并对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大搞水利建设给予了很高评价。在大陈闸建成开始蓄水浇地举行庆典的前一天,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李庆伟及有关领导亲临襄城。新任中共襄城县委书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胡晓及大闸工程指挥部的负责人,详细汇报了汝、颍河兴建大闸的情况,并陪同其实地查看了大闸主体工程及灌区的配套工程。

在建造大陈闸和化行闸工程中,襄城县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方针,时时处处注意节约。为节约建筑材料经费支出,中共襄城县委决策,利用县内红石资源优势,发动群众就地取材,开采料石、锤制石子,运输大砂计7万立方米,为国家节约了资金。除此,大闸工程指挥部、水利建设施工队的干部、职工,从不计较办公、住宿条件,先借用几间民房开始办公,后自己动手,利用竹竿、麦草、泥巴搭起470多间工棚;支起木板代替办公桌、凳;用麦草打地铺集体住宿。此项措施,为国家节约资金13万元。北汝河大陈闸主体工程是按照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修建的,设计泄洪流量3700立方米/秒。大闸横跨汝河两岸,总长139.8米,12孔,阐墩高10.55米,闸底板至启闭机房高程为96.7米。闸板面积8×10平方米,系平板式钢制门。倚闸为宽6米的公路桥。闸身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闸两端各建三层楼一所,紧连闸顶启闭机房,供机电人员值班和材料储藏。大陈闸与县境同时兴建的颍河化行闸、武湾村东总渠对口闸、方窑村东干渠引水闸和茨沟村南拦河堤,共同组成许昌地区南水北调工程枢纽。此闸可控制北汝河上中游流域面积5960平方公里,闸身蓄水1400万立方米,河道蓄水面积5600亩,可开发自流灌溉面积20万亩,提高灌溉面积15万亩。

1975年7月1日建成的北汝河大陈闸

北汝河大陈闸工程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施工任务,颍河化行闸工程只用了7个月时间验收竣工。其建筑时间均比计划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北汝河大陈闸和颍河化行闸的建成投入使用,展示了在中共襄城县委领导下的襄城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改造自然的大无畏精神,并为全县乃至下游地区的抗旱防汛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