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地下共产党员、襄城县游击队大队长吴存义接到神垕镇豫西第六军分区关于想方设法阻滞日军战壕工事的通知后,为破坏日军的工事进展,决定举行民工大罢工。吴存义领导的首山抗日大罢工,有效阻止了日军的工事进程,迟滞了日军的进犯步伐,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襄城人民的抗日斗志。......
2023-08-26
工业发展情况 1958至1959年的“大跃进”和“持续跃进”期间,由于人们对客观的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和受急躁情绪支配,全县兴起大办工业高潮。1958年末,全县办起大、小厂矿2107个,职工21422人,集体企业向全民升级过渡,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合并为集体工厂,使1960年的工业产值猛增到1541万元,但企业却严重亏损。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进行企业整顿,实行“关、停、并、转”。全县先后停办造纸、菌肥、冶炼及煤炭、硫磺等7个国营厂矿和大部分社办工厂;合并了水泥、机电、轴承农机修配等6个工厂,将盲目过渡为国营的4个工厂转为集体所有制,将部分不符合转厂条件的集体工厂转为自负盈亏的生产合作社,对不适应合并生产的合作社(组)仍然实行分散经营。1964年,县内工业生产恢复正常。1965年,全县有地方国营工厂7个,职工237人;县、社集体工厂17个,职工748人;个体手工业从业人数520多人。工业、手工业总产值3383万元
电力建设成就 1957年,襄城县电厂架设单相照明线路一条,线路以电厂为中心,南至南城门,北到北城门,向西延伸至襄城县一中(今襄城县第三高级中学)。线路总长4.4公里。
1958年夏,县电厂新增84千瓦柴油发电机一套,建机房3间。是年国庆节,该机组投产发电。10月后,县电厂供电范围扩大,供电线路向县城延伸,部分居民开始生活用电。入冬,县电厂资产达15.7万元,首次安装3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架设6千伏线路一条,长2.2公里,导线为截面8平方毫米的铁丝,开始向襄城县机械修造厂供应生产用电。
1960年11月,县轴承厂并入县电厂。电厂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活动。1月至8月份完成革新项目23种53件,为国家节约资金15720元。其中架往县机械厂的2000米“两线一地制”高压电力线路试验成功,为国家节约资金7494元;创制的一套压装工具,解决了电机定子铁片压装的难题,工效比原来提高3倍。
1961年8月,河南省煤田勘探局101勘探队在县城西汝河右岸架设6千伏线路一条,县电厂在此线路上接线引入6千伏电源,架设全长2.5公里临时线路一条,跨越汝河,沿南大街进入电厂,襄城县始用电网电源。是年,县电厂购买1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替换原有的30千伏安变压器。县电厂发电机组停止运行。
1962年12月,县电管所由平顶山贾庄变电站架设6千伏输电线路一条,线路全长21.4公里,襄城县正式转入电网供电。供电范围开始向城郊边缘延伸,部分农村开始用电。并在县城主要供电地段安装变压器6台。
1964年6月秋,省水利厅拨款24万元,用于农村机井灌溉电力建设,县人委在孙祠堂公社坡刘大队、孙祠堂大队,十里铺公社王罗庄大队、小张庄大队,关帝庙公社刘庄大队进行试点。是年,开始筹划襄城县万庄35千伏输变电工程。
1965年10月,襄城县万庄35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始建设。该工程总投资150万元。工程由郑州电力学校规划、勘测设计,组织300多名农村电工参加施工,变电站设计主变容量为2×1800千伏安。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一条,全长22.4公里,变电站出6千伏配电线路4条,长73公里。翌年4月竣工,投入运行。该工程为许昌地区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
公路建设成就 1958年至1959年间,襄城县在全党全民大办交通形势下对襄舞路、襄郑路(即后来的豫20洛界线)进行扩修,将该路段铺筑成砖石路,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为以后的公路改善、提高质量奠定了基础。
1959年12月,襄城县在“全党动员,依靠地方,依靠群众,大办公路交通”的方针指引下,对襄禹路(即后来的豫01郑南路、S103郑新线)襄城段进行了改线,从阎寨南至王洛北把公路西移10至50米,从王洛南至邮亭北1公里处把公路西移50至200米,裁弯取直,理顺了公路线型,并逐级分任务,挖土抬基,拉运礓石和砖块,把该路段铺筑成了磁石路面。
1965年襄城县在许昌地区率先将许昌至南阳公路襄城段铺筑成渣油路面,使之达到了三级公路标准。
水利建设成就 1.河道堤防。先后在汝河流域兴修蓄水滞洪工程,增加地面覆盖,控制水土流失;并在汝河两岸修建长达120公里的堤防;对城关、三里沟、茨沟、霍堰等易冲塌堤岸的地方,分别采用木桩、石料和水泥修砌护坡加固;对城厢二郎庙坑险区,作加饯导滤工程。1958年春,在河沿孙村西修建汝河“六〇大坝”,拦蓄河水浇地。1962年春,对汝河沿岸作了大量培堤和其它度汛工程,加固和新筑月堤17处,修石护岸工程2处,投工742万个,完成土方8.16万立方米,石方0.21万立方米。1963年春修复汝河险工及维修工程6处,筑堤长305公里,石护岸1处,投工587万个,完成土方144万立方米,石方011万立方米。1964年完成汝河复堤工程10处,实做土方144万立方米,砌石0.18万立方米,总计工日12.4万个。1965年进行汝河全段堤防加固工程,投工18万个,完成土方8万立方米。
2.修建水库。1958年大兴蓄水工程,山区广建塘、堰、坝和水库;岗丘地区大筑“谷坊”;平原地带修建“作物水库”和开挖坑塘。是年,全县兴建小水库92座,修筑塘、堰、坝8352处,挖鱼鳞坑91646个。1978年12月,全县水库按照部颁水库安全标准,对6座较大的水库进行加固,有效地控制和减轻了洪涝灾害,扩大了灌溉面积,提高了供水能力。
辛寨水库:位于紫云镇令武山西麓,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东西宽100米,最宽处400米,蓄水面积35万平方米,容水量12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06万亩,水库建有大坝、溢洪道及输水闸,1957年2月动工兴建,6月落成。1958年修建灌区配套工程,修幸福自流灌溉渠长5540米,其中硬渠4240米,贯穿黄柳、马赵、谢庄、古庄、方庄5个村,灌溉面积5000余亩。并在孟沟修建三级提灌站,提水扬程44米,修土渠4150米,硬渠1550米;乔庄修建二级提灌站,提水扬程28米,修硬渠2100米,涵洞300米;黄柳、宁庄还修建了小型水电站,共修渠道5100米,其中硬渠3750米。1959年7月辛寨水库首次启闸放水,配套工程普遍发挥效益.1978年12月按照部颁水库安全标准加固,改建进、输水闸,完成溢洪道护砌,防洪标准提高。
潘庄水库:位于紫云镇的“里川”烟区,控制流域面积16平方公里,水库面积126万平方米,库容60万立方米,自流放水量45万立方米。1964年水库建成,并进行水利工程配套,修筑自流灌溉渠1条,长达3200米,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
张庄水库:位于紫云镇尖山西麓,建于1965年。控制流域面积13平方公里,水库面积8万平方米,库容30万立方米,有效放水量2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600亩。主要水利配套工程为张庄二级电灌站,修建渡槽75孔、长200多米,有效灌溉面积2000余亩。
马涧沟水库:系县内小型二类水库,建于1958年,位于孙祠堂乡柳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13平方公里。水库主体工程最大坝高10米,顶宽2.5米、溢洪道宽10米,放水涵洞最大洪流量25立方米/秒,最大库容20.1万立方米。
3.挖河修渠。1959年10月北干渠动工兴修,襄城县出动民工2万余人,承担首山至大营段工程,长10公里。
4.排涝工程。1963年在范湖公社竹园、河汊阎村进行除涝试点工程建设。1964年至1965年,先后对境内12条排涝河道进行治理,总长136.2公里,完成土方3872万立方米,石方1.2059万立方米。全县排涝输水形成体系后,洼地积水畅泄无阻,除涝受益面积28万亩。
烟叶生产成就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襄城县不断改革烟叶种植和管理技术,烟叶产量、质量逐年提高。1958年,烟叶平均单产达137.06公斤,总产增至1660万公斤,上中等烟比例有较大提高。是年7月,国家农业部在襄城县召开由12个省、市参加的全国烟叶生产会议,到会的270人学习襄城种烟经验。
襄城县烤烟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是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视察襄城时曾赞誉:“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同年11月,中共中央在郑州召开工作会议,调运襄城烟叶由郑州卷烟厂卷制“卫国牌”“散花牌”香烟供应大会。12月6日,河南省电教社摄制的宣传襄城县种烟成就的纪录片《烟叶王国》在襄城县人民影院首映。
1959至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全县普遍扩种粮食作物,压缩烟田面积。1961年全县种烟仅4.12万亩,单产51.5公斤,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粮烟比例有所改变。1963年全县种烟面积恢复到11万亩以上,单产增至113公斤,翌年,国务院确定襄城县孙祠堂公社和山头店、茨沟、十里铺等公社的部分大队为“1.5万亩高级卷烟原料基地”,派国家轻工业部烟叶处长凌霄云、副处长田贵良和烟草专家余茂勋、朱尊权等来县驻点,指导烤烟生产,在烟农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闻名全国的“乔庄经验”,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烟叶生产,烟叶质量更上一层楼。“乔庄经验”被推广到全国烟区,效果显著,为国家烟草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63年后,在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时,襄城县注意了粮烟关系和优质与高产的关系,烟田面积稳定在12万亩上下,单产150公斤至200公斤之间,上等烟占产量的2%以上,全国烤烟生产现场经验交流会多次在襄城召开,并将襄城县烟农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四年两头种”轮作倒茬方式、“三看三定、三严三灵活”烘烤方法以及“三专四固定“的领导方法、王洛烟站“五到队”烟叶收购方法等,均作为成功经验在全国各产烟区推广。
教育发展情况 1.小学教育。1958年,襄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发动群众办学,发挥了地方和群众办学的积极性,襄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据1960年统计:全县有小学275所,学生52353人,教职员工1255人。但在此期间学校大量增加劳动与社会活动,正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教学质量有所下降。1963年,在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导下,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精神,整顿教学秩序,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全面安排学校教育工作,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1965年,全县小学281所,在校学生95143人,入学率为81%。
2.中学教育。1958至1959年间,襄城县全县有完中1所,初中10所,“戴帽”初中5所,并兴办“红旗大学”和“紫云山大学”,因师资设备等均不具备,教学质量很低,两所“大学”,更是徒有虚名。1965年,根据上级教育部门指示精神,对全县中学进行整顿,定点布局,全面安排,全县保留高中1所,在校学生278人;初中13所,在校学生2638人;民中4所,在校学807人。
3.职业教育。1958年在县一中设中师两班,学生86人。1960年析出,改为襄城县中级师范学校。学校有幼师两班,学生92人;中师6班,学生217人。翌年停办。
邮政事业发展 1.报刊发行业务。1958年,为配合“大跃进”的形势,县邮电局根据县委关于“把县报发展到户,省报发展到队,中央报发展到社”的指示精神,协同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发行宣传月活动。县局抽调专、兼职报刊收订人员,佩带流动服务袖章,走上街头、集会,张贴醒目的宣传品、出黑板报、搭宣传棚、编快板、相声及利用电影、幻灯、广播站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农村邮电分支机构有3人的抽出1人,其他2人每人抽出半天时间深入到社、队副业组、饭场、田间、牛屋、学校、住户等各个角落进行流动服务,宣传报刊征订和其他业务,经过一个多月的宣传,报刊期发份数由原来的6456份一跃上升到25350份,增长了292%。同时,襄城邮电局在报刊发行工作上,还重视利用社会力量。1957年开始,在一些较大的机关、工厂、学校和部队内部逐步建立起“报刊推广站”,由“报刊推广站”义务承担本单位内部订阅报刊的收订和分送工作。邮局配专职“报刊组织推广员”负责此项工作的督促和协调。1960年,订销报纸期发份数6091份,累计份数3135119份。订销杂志期发份数4225份,累计份数215061份,报刊流转额达101175元。
2.函件业务办理。1957年,全县已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比重发生了变化。邮政业务逐步由重点对私营工商业服务转向为国营和合作社经营性质的集体企业服务。是年,全年函件业务量达229264件。1958年至1962年,邮电部门大力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将进口函件全部直投到户。函件业务量有了新的增长,尤其经过国民经济的三年调整,至1965年末,全年函件业务量由1962年的297232件增至382157件。
3.长话业务。1958年开办会议电话业务同时,为适应全面“大跃进”需要,会议电话连同新闻电话、预告电话、预约电话、夜间减价电话被列入长话种类。邮局长话业务种类增加,并扩大服务范围,增设服务网点,调整长话资费,加速了业务发展,当年长话业务量猛增,去话达11757张、来话达11467张。1961年至1963年,虽然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困难,但长途电话业务量仍呈波浪式发展。1962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长话业务恢复了生机。是年,长话去话增至15560张,来话增至18164张。
4.电报业务。1958年,襄城县邮电局为发展电报业务,提高群众使用电报的知识,在集贸市场、街道和文娱场所张贴巨幅标语和业务广告,进行广泛的业务宣传。并大力改善服务,电报营业昼夜值班,做到用户早来早办,晚来晚收。同时还增加电报服务网点,扩大服务项目,使办理电报的局、所增至14个。先后建立水文站、气象站专用联络线2处(路),专供拍发水文与气象电报使用。电报业务量也随之增加。去,来报份数分别达到5779份和4208份。1959年,为满足群众使用电报的需求,办理电报(代办和自办)的局所增至30个,均用话传方式传递,来,去,转电报业务量分别达到8100份、1000份和3000份。
有关襄城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的文章
此时地下共产党员、襄城县游击队大队长吴存义接到神垕镇豫西第六军分区关于想方设法阻滞日军战壕工事的通知后,为破坏日军的工事进展,决定举行民工大罢工。吴存义领导的首山抗日大罢工,有效阻止了日军的工事进程,迟滞了日军的进犯步伐,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襄城人民的抗日斗志。......
2023-08-26
党的十八大以来,襄城县坚持科技创新为引领,在工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中精彩嬗变,高纯度硅烷、光伏电池片、智能食品机械……一批批“高大上”的工业产品在襄城这片沃土第次产出,并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也由此步入“快车道”。2019年至2020年,襄城工业发展更加迅速。一是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2023-08-26
白书奇出狱后,更加坚定了组建农民游击队的决心,为此他亲自到禹县神垕镇与皮定均领导的八路军抗日武装部队联系。白书奇农民游击队员早已埋伏在寨壕沟苇子丛林中,只等日军上钩。当日军退到南寨壕沟时,白书奇一声令下,抗日部队和游击队一齐开火。守寨抗日部队五十八团官兵迅速撤离。为防止日军增援,白书奇农民游击队立即撤离转移。半坡店阻击战的胜利,使白书奇农民游击队在人民群众中名声大振。......
2023-08-26
襄城县境内的支前军事机构主要有豫西兵站颍桥办事处和王洛大兵站。每次支前任务下达后,由马长年请示刘超后再具体布置工作。豫西兵站颍桥办事处的建立是在许昌地区各县、区、镇尚未彻底解放,政权还不稳固,党政军机构还未建立健全,尚不能行使人民民主政府派粮、收税职权的动荡时期。王洛大兵站的建立为开赴前线的人民解放军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证,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08-26
同年8月初,襄城县王洛抗日挺进军在王洛乡建立,司令部设在王洛乡寨里庙宋村宋家祠堂,总司令由顿子珍担任,副总司令由李辉担任。王洛挺进军成立后,为了扩大队伍,壮大力量,顿子珍动员一切力量,张贴布告,广泛宣传,招兵买马,购买枪支。王洛挺进军的建制是营、连、排、班。王洛抗日挺进军平时多在王洛西北部,襄郏、襄禹交界处活动。王洛挺进军取得伏击战胜利,打死打伤皇协军30多人,缴获步枪40多支。......
2023-08-26
1961年9月,复设佳县,并成立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佳县县委、县人委在上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广泛的宣传贯彻“十二条”“六十条”,贯彻落实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困难,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此期间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
2023-08-24
1994年5月,撤销留格庄乡、大阎家乡,设立留格庄镇、大阎家镇。12月,撤销二十里店乡、辛安乡,设立二十里店镇、辛安镇。全县划13镇7乡1区。同时,撤销东村镇,设立东村街道、方圆街道。1995年,烟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海阳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共同编制完成海阳县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2月经专家评审通过。200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7平方千米。至1999年,各乡镇驻地均建起商业街、邮电、信用社、卫生院大楼等。......
2023-08-22
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视察襄城县。毛泽东主席态度和蔼,平易近人。毛泽东主席视察烟叶试验田后,随陪同人员健步来到后梁庄村北的一棵皂角树下。毛泽东主席擦了擦脸上的汗,吸着香烟,稍加体息,又驱车到别处视察。毛主席视察襄城县城北小张庄毛泽东一行离开后梁庄后,驱车前往襄城县城北小张庄。毛泽东主席站起来,微笑着,不停地向群众挥手致意。一出炕房门,毛泽东主席伸出大手,紧紧握住这位憋厚朴实农民沾满泥巴的手。......
2023-08-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