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襄城县革命老区成功开创社会主义新局势

襄城县革命老区成功开创社会主义新局势

【摘要】: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中央下发《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恰在这时,中共襄城县委带领襄城县人民探索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方式取得一定进展,特别是实行的“五定包产”制受到党中央的肯定,从而激励襄城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八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进一步探索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方式,开创襄城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局面。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努力探索和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1956年,党中央下发《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恰在这时,中共襄城县委带领襄城县人民探索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方式取得一定进展,特别是实行的“五定包产”制受到党中央的肯定,从而激励襄城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八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进一步探索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方式,开创襄城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局面。襄城县探索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方式,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实行“五定包产”制。1956年7月19日,中共襄城县委批转《秦寺乡农业合作社实行小组包工包产和建立社员责任田的经验》,将秦寺乡农业合作社实行“小组包工包产和建立社员责任田”的做法概括为“五定包产制”在全县予以推广。农业生产合作社下设若干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划分为若干个生产小组,每组15户,土地在250亩左右。根据土地亩数进行农作物种植搭配,实行包工包产到生产小组;同时做好牲口、农具搭配;生产小组以下实施个人包垅包地块,建立“社员责任田”,规定合理的奖惩制度,超产予以奖励,减产赔偿损失。全县部分农村为解决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营规模过大,管理过于集中而产生的出勤率高、生产效率低,只管赚工分、不管生产效率等问题,试行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包工包产到生产队、生产队实行生产小组包片、包地块等责任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在实践中,不少农村基层干部认识到,集体生产必须有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和管理责任制,其中,最重要的责任制就是包工包产到生产队。1956年底,大部分乡镇普遍推行了包工包产到生产队、固定三年不变、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这种做法得到了中共许昌地委的肯定。1957年初,中共许昌地委在全区推广了包工包产到生产队、固定三年不变、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支持和拥护。

1957年4月14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关于许昌专区当年工作情况向省委的报告》,中共河南省委认为报告中反映许昌专区重视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实行包工包产、权力适当下放到基层生产队、改变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过分集中等问题的做法很重要,值得各地研究执行。

二是实行一村一社。1957年6月25日,中共河南省委印发《关于奖励发展农业生产,争取秋季大丰收》的宣传要点,针对采取增产措施,推广先进经验,增加农作物产量,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不违背国家计划和政策法令的情况下,可保持一定灵活性和独立性,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业收入,规模过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可实行联社或分社等8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和措施。中共襄城县委根据省委的宣传要点,对农民普遍关心的社队规模调整、自留地经营、家庭副业生产、粮食分配政策、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自主权等一系列问题制订实施意见。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把一部分规模过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分为较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基本上实行一村一社;在种植方面,除小麦棉花等几种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国家应加以控制外,其他农作物由农业生产合作社根据社内需要,因地制宜,合理种植;留给本社社员人均耕地5%的自留地,一律由社员自己管理耕种;在农副业生产方面的小片果园、竹园、苇园、藕池等,可以按比例分红,或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包给农户经营等。经过调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队规模过大、管理过于集中、政策卡得过死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进。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为例,到1957年年底,全县规模较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都调整为规模适中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其平均农户由原来的365户减少到186户,初步调整到与农业生产力现状大体相适应的水平。农业生产合作社在调整中逐步趋向完善。

三是推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共襄城县委在高度重视探索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办法的过程中,将推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问题。中共襄城县委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机械“4年以内小解决、7年以内中解决、10年以内大解决”的指示,首先抓好农具改良。主要是排灌机械、农副产品加工工具、田间轨道运输工具、脱粒工具等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全县的技术改革热潮很快形成,各乡镇都建立了技术组织,成立红专学校。至1958年3月下旬,全县改造、创新、推广提水工具16种,运输工具12种,农副产品加工和其他工具6种,共计34种、1576件。这些新工具一般提高效率一倍以上。秦寺乡、双庙乡发明的手推胶轮车,在运输上比担挑、拉大车运送粪料快一两倍;草寺乡创造的人力水车,比解放式水车既省工省料又简便易行,提高效率一倍;祖师庙乡文庄社员唐明恩试制成功的万能水车,提高效率4至5倍;汾陈乡试制的手摇磨提高效率4倍。同时,在农作物种植模式的革新上,大力推广“三变”种植模式,即变低产作物为高产作物种植、变单作为兼作混作种植、变一般作物为耐涝作物种植的增产模式。全县推广了玉米、胜利100号红薯等高产作物的种植,并实施玉米、豆类兼作混作的种植新方法。生产工具的改革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种植模式的创新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四是治山治水。1957年11月6日至14日,中共许昌地委召开了地、县(市)、区、乡、社、村(重点村)六级干部会议,进行“治理荒山,建设山区,改造自然”的誓师动员,提出“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依靠群众,以小型为主,以蓄水为主,以民办为主,沟坡兼治”的方针。中共襄城县委积极贯彻中共许昌地区治山治水的会议精神,于11月18日召开全县水利工作会议,结合襄城县的实际情况,确定了襄城县的治山治水方案。河道流域治理采取洼地改造、水土保持、平地蓄水等措施,在已控制4.4万亩耕地的基础上,投入3万个劳动力修筑水利基础设施,加大改治力度,增加控制面积547万亩,逐步达到对全县河流流域面积706万亩的全面控制。全县山区水土流失总面积23.3万亩,在已经控制3.87万面的基础上,投入劳动力1.3万人,人均治理面积11.7亩,完成水土保持任务15.2万亩,其余应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年度实施。井泉建设投入劳动力17万人。1957年冬至1958年春,打土井3000眼,打机井60眼,改造旧水井4872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