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共与河南省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坚决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共与河南省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坚决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摘要】: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中共河南省委和河南省各民主党派相继发表联合宣言,坚决拥护中共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950年11月10日至14日,中共许昌地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分析整个许昌地区面临的形势和各阶层人土的思想状况,研究制定广泛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规划。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派驻日本空军海军侵入朝鲜,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同时派遣驻菲律宾的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无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严正警告,公然干涉朝鲜和中国内政。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和祖国安全的需要,中共中央毅然做出英明的战略决策,支援朝鲜,保家卫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中共河南省委和河南省各民主党派相继发表联合宣言,坚决拥护中共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1950年10月8日,在美国侵略者越过北纬38度军事分界线的第二天,毛泽东主席发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1950年11月10日至14日,中共许昌地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分析整个许昌地区面临的形势和各阶层人土的思想状况,研究制定广泛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规划。

中共襄城县委及时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精神,发动群众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全县组织30万人参加反对美国侵略朝鲜的和平签名活动,约20万人举行抗美援朝示威游行,在全县范围普遍开展抗美援朝宣传造势行动。为加大宣传力度,中共襄城县委组建了三支抗美援朝宣传队伍。第一支宣传队伍由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组成,第二支宣传队伍由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组成,第三支宣传队伍由各区专职文化宣传员组成,三支抗美援朝宣传队伍共1600多人。抗美援朝造势宣传首先自上而下地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时事政治,扭转部分干部对形势认识不足的麻痹思想,树立了抗美援朝的必胜信念,提高工作积极性,使其成为参与抗美援朝宣传与动员参军运动的骨干力量。进而经过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使城乡人民迅速形成反美爱国行动,坚定抗美援朝的勇气和意志,以实际行动投入到抗美援朝工作中。

1950年11月至1951年3月,抗美援朝运动初期,中共襄城县委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在党员干部中有两种阻碍抗美援朝运动健康发展的思想倾向。一种是一部分老干部存在麻痹轻敌思想,认为中国人民曾取得了8年抗日战争、3年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时下抗击美国侵略者,保家卫国,轻而易举;另一种是一部分年轻干部因崇美、恐美、“畏惧原子弹”所产生的动摇思想。针对这两种思想状况,县委多次召开广大党员干部会议,自上而下地组织理论学习和政治学习。经过充分认真讨论,分析形势,摆事实讲道理,弄清敌我所处态势,解除了人们的麻痹轻敌思想和恐美情绪。有很多党员干部写了决心书,请示县委批准要求志愿到朝鲜参战,还有的干部把手指咬破写“血书”表示自己的决心和坚强意志。广大党员干部爱国思想和工作热情空前高涨,成为抗美援朝的骨干力量,为抗美援朝运动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针对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反映,中共襄城县委在全县广大群众中开展了“三查一比”教育活动,即查敌人、查当家、查翻身、以甜比苦。结合诉苦,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同地主恶霸的复辟企图和反攻倒算、造谣惑众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同时,在许昌地区率先开展控诉日本侵略者和美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活动。并在各地公审和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了觉悟,受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震慑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稳定了社会秩序。

在此基础上,中共襄城县委在县城组织开展广泛宣传活动,召开工人、商人、居民各种座谈会,通过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和美国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对比今天工商业逐步发展的大好形势,激起反美抗敌爱国热情,使广大群众进一步认识到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的道理。广大工人积极开展劳动生产竞赛,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商人自发订立爱国公约,自觉足额交纳税款;机关学校张贴标语口号,组织造势宣传,声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在全县广大农村,中共襄城县委号召各区、乡党委认真贯彻学习中共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指示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各区、乡党委随即召开农民、妇女、青年代表大会,广泛开展抗美援朝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忆苦思甜、控诉恶霸罪行、揭露敌人阴谋等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认清了美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恶霸的阶级本质,划清了敌我界限。同时,开展今昔对比,使广大农民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广大农民群众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参与抗美援朝运动。很多适龄青年主动报名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有的青年表示要努力劳动,发展农业,多生产粮食,掀起爱国增产竞赛活动,全力作好支援抗美援朝。1951年1月1日至7日,仅用7天时间,有678名符合入伍条件的青年被批准参军,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570名的征兵名额。同时,在全县中等学校动员学生报名参加军校学习。经过宣传发动,青年学生踊跃报名,报名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50%以上,最终有19名学生经体检、政审合格后步入军校。

1951年2月25日,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针对动员参军工作结束后部分干部群众松懈思想,中共襄城县委印发《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指示》,号召全县各行业根据自己工作实际,立足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进一步做好抗美援朝工作。4月6日至20日,中共襄城县委相继召开抗美援朝宣传员代表会、区委书记联席会和扩大干部会,总结全县增产节约和抗美援朝阶段性工作。4月13日,襄城县成立抗美援朝分会,各区(镇)也相继成立相应机构。抗美援朝分会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入彻底地揭露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大张旗鼓地镇压反革命破坏分子。

1951年5月8日,中共襄城县委再次启动抗美援朝动员参军工作。5月14日通过审查批准759人参军,超额完成了上级分配630人的名额。两次动员抗美援朝报名参军的适龄青年共1575人,有1456人通过审查批准参军。在两次动员参军工作中涌现出许多感人场面。一区双庙乡,在党员、团员的积极带头下,50余名青年报名,25人获准参军。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姐妹送弟兄、弟兄争相参军的感人场面。据全县统计,父母送儿子参军的232人,妻子送丈夫参军的28人,弟兄争相参军的33人,叔送侄、嫂送弟参军的典型事例也举不胜举。1952年春节,全县各区都开展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拥军优属活动。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制定爱国公约,开展爱国增产运动,商户积极交纳税款。全县广大群众和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截至1951年底,全县共捐款28亿元(旧制人民币)。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襄城县的抗美援朝运动出现了四次高潮。许昌地区成为河南省抗美援朝运动的先进单位,襄城县则是许昌地区的先进典型。第一次高潮是1950年6月至1951年1月,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和平签名运动。中共许昌地委遵照中共中央《关于保卫世界和平运动的指示》和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执行(中共中央关于保卫世界和平运动的指示)的指示》,发出号召,积极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加和平签名运动。这一运动的开展,为全县各阶层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时事政治课,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三大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为开展大规模的抗美援朝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高潮是1951年2月至3月,响应劳动模范发起的爱国增产竞赛倡议热潮。襄城县双庙乡徐丙辰互助组等农业先进典型以“土地为战场”“农具为枪炮”“生产出来的粮食就是子弹”“消灭一个害虫就是消灭一个敌人”为口号,发扬主人翁精神,努力增产节约,多打粮食,争相为抗美援朝做贡献,从而推动了支持抗美援朝工作深入开展。第三次高潮是1951年4月至5月,开展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大游行活动。第四次高潮是1951年6月至12月底,开展“制订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优待军烈属”活动。根据中共许昌地委提出的“增产爱国,一举两得”的指示精神,襄城县广大农民把捐钱献物同增加农作物产量相结合,掀起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新高潮。

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在形势日益不利的情况下,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同中朝代表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中国和朝鲜军队共歼灭敌人百余万人,其中美军39万人;击落敌机12200余架,击沉击伤敌舰艇257艘。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胜利结束。

1953年9月,以贺龙为首,组成中国人民第三批赴朝鲜慰问团。慰问团下设的河南分团由87位各界人士代表组成。河南省特等劳模、襄城县双庙乡农业初级社社长徐丙辰被遴选为慰问团成员。河南分团团长由时任河南省政府副省长的嵇文甫担任,其任务是慰问志愿军后勤部队和当地群众。慰问团在朝鲜历时3个多月,慰问了20多个单位。慰问团每到一处,便向志愿军指战员介绍祖国的成就、家乡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以及搞好生产支援抗美援朝的先进典型。河南分团完成慰问任务后回到国内,遵照中共河南省委指示,又组成巡回报告组,到所在地区的各市、县向广大干部、工人、农民和学校师生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事迹,介绍抗美援朝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徐丙辰作为许昌地区巡回报告组成员之一,同郏县的宋狗嗪、鲁山县的宋爱华、许昌地区豫剧团的桑振君以及许昌烟厂的两名工人代表在许昌专署负责人的带领下,先后到许昌地区所管辖的16个县市作报告20余场,听众达3万余人。

襄城县踊跃报名走上抗美援朝的1575名热血青年中,有68名英勇捐躯,献出宝贵生命,襄城县茨沟乡屯李村李彦林,新婚的第三天就告别美丽温柔的妻子,依然走上战场,把最后一滴血洒在抗美援朝的阵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