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实践探究: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为例

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实践探究: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为例

【摘要】:当前,在课堂中基于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飞速发展对本专业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作为本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改革,设计安排和课程思政相融合,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结构,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价值观引导,爱国主义教育等。

张军军

(西安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

张军军,1988年生,陕西延安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能源相关催化电极的开发工作,博士期间利用表界面按需调控策略提升了多种非贵金属基电极的活性和稳定性。在《Nano Energy》 《ChemSusChem》 《Chem.Commun》 《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ChemCatChem》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一作发表论文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日本发明专利1项。

【摘要】 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成长过程要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原则,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最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课程学习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微观过程,而其解决了教育的本质问题。课程教育是将目标的完成变的具体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课堂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外,对工科生进行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培养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中探索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巧妙融合,起到高效的教学和提升人才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材料创新;素养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述引发了高校对“课程思政”的高度关注,对“课程思政”改革在全国各高校的广泛推广具有关键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指明了思政课程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指明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每一名高校教师都需要积极主动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去,构筑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高校工科学生相比理科学生普遍具有强的逻辑能力,但是综合思维能力稍微欠缺,存在自我意识强而社会责任感不足等问题。要培养高素质的新工科人才,就必须要求工科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跨学科的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当前,在课堂中基于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目前正值我校材料化学专业进行专业认证的关键时期,专业认证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沟通领导能力、创新创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配合和衔接,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素质提升和锻炼[1]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飞速发展对本专业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作为本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结合学院实际,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实践,最终培养出可以适应社会,具有优秀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的综合型人才。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改革,设计安排和课程思政相融合,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结构,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价值观引导,爱国主义教育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将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以后在工作中协助团队完成各类相关工程项目的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