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育是以研究型教学为主体,融合创新课外活动的教育形态。研究性教育形态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科学精神的形成,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以深刻性、灵活性、严密性的思维品质为基础,以信息在新情境中的迁移为导向,以批判地整合知识为形式,以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为目标的高层次学习方式。......
2023-08-25
20世纪西方哲学中产生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即“主体间性”,它是以胡塞尔、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为首的西方哲学家从传统认识论、存在主义以及交往行为等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新的哲学范式。胡塞尔在《笛卡儿的沉思》中首次提出“主体间性”一词。在胡塞尔看来,主体性意味着自我,而主体间性意味着自我共同体即我们。他认为主体性原则是带有自私自利倾向的个体主义,而主体间性原则包含着互助互利的集体主义观念。海德格尔认为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在,是我与他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同。哈贝马斯认为主体间性是人与人在语言交往中形成的精神沟通、道德同情、相互理解和共识。一般而言,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主体间性超越了在主客关系中占有性的个人主体性理念,把主体性置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之间,每个主体都是关系中的主体,主体之间是“和而不同”的关系。这种主体间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随着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主体教育思想也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人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和实践的,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成为真正的人。在主体间性教育关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主体之间的存在方式。主体间性教育将受教育者视为与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的另一主体,不再是被教育的对象,两者都有主体性,构成“主体—主体”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本身及相互之间都是与他人共在的,教育资料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存在。主体间性教育思想打破了数千年来古代教育的师道尊严关系模式,消解了师生主客体二分的思维定式。面对当前自媒体的对话语权的消解等作用,作为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有效把握“主体间性”思想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方面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有关西安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学改革的文章
研究性教育是以研究型教学为主体,融合创新课外活动的教育形态。研究性教育形态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科学精神的形成,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以深刻性、灵活性、严密性的思维品质为基础,以信息在新情境中的迁移为导向,以批判地整合知识为形式,以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为目标的高层次学习方式。......
2023-08-25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对重要性的有关数据进行配合度检验后发现,实际卡方值为155.16,该结果远大于卡方检验的0.05置信区间参考值。......
2023-08-25
[5]孔子用“一以贯之”来阐释“恕”道,正是为了强调“恕”道在君子修养过程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从而启发和引导弟子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必须把握“恕”道这个为学头脑。......
2023-08-25
通过文化适应研究,解决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学文化中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地冲突,帮助学生适应混合式教学改革,扩大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促进其有效学习以便得到良好的个性发展和提升。通过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广,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解决教学领域“文化适应”问题,为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2023-08-25
中华文化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富矿,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其中,以“恕”道为枢机的德性思维,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规定,必将能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参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伦理;德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08-25
只有实施高水平全面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志趣高雅的社会精英。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把培养全面发展的本科生作为大学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独立个性是德智体美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不是一律化要求。全面发展教育是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这场生命自觉运动的塑造要基于个体独立人格、个人尊严、内在动机和个人价值的个性化教育。......
2023-08-25
图1吕煜坤老师《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思政内容学校教务处推出线上教学简报,专刊推广材化学院党委抓课程思政经验,促进抗疫期间全校课程思政的有序开展。......
2023-08-25
在文化自信引领工匠精神的路径选择上,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国家和社会着力提高工匠声望,引领工匠精神的示范作用,改善工匠精神形成的制度文化环境与市场环境,既要承载历史积淀,更要开拓进取,才能契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要坚持和落实“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的弘扬是语中之义。弘扬工匠精神的新要求,引起了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和热烈讨论。......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