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安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研究背景、意义及理论基础

西安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研究背景、意义及理论基础

【摘要】:哈贝马斯认为主体间性是人与人在语言交往中形成的精神沟通、道德同情、相互理解和共识。一般而言,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面对当前自媒体的对话语权的消解等作用,作为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有效把握“主体间性”思想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方面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世纪西方哲学中产生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即“主体间性”,它是以胡塞尔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为首的西方哲学家从传统认识论存在主义以及交往行为等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新的哲学范式。胡塞尔在《笛卡儿的沉思》中首次提出“主体间性”一词。在胡塞尔看来,主体性意味着自我,而主体间性意味着自我共同体即我们。他认为主体性原则是带有自私自利倾向的个体主义,而主体间性原则包含着互助互利的集体主义观念。海德格尔认为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在,是我与他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同。哈贝马斯认为主体间性是人与人在语言交往中形成的精神沟通、道德同情、相互理解和共识。一般而言,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主体间性超越了在主客关系中占有性的个人主体性理念,把主体性置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之间,每个主体都是关系中的主体,主体之间是“和而不同”的关系。这种主体间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随着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主体教育思想也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人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和实践的,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成为真正的人。在主体间性教育关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主体之间的存在方式。主体间性教育将受教育者视为与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的另一主体,不再是被教育的对象,两者都有主体性,构成“主体—主体”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本身及相互之间都是与他人共在的,教育资料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存在。主体间性教育思想打破了数千年来古代教育的师道尊严关系模式,消解了师生主客体二分的思维定式。面对当前自媒体的对话语权的消解等作用,作为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有效把握“主体间性”思想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方面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