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韵传承与创新:魏军学生论文集(上)

秦韵传承与创新:魏军学生论文集(上)

【摘要】:在陕西音乐风格中,欢音又称花音、硬音,曲调多用“6”“3”。苦音又称哭音、软音,曲调多用“4”“7”。古人有“秦筝声最苦”之说,其“声苦”所体现的就是苦音,其名来源于西北地区的地方戏曲。谱例1:“欢音”在秦声、秦腔中一般表达欢快、明朗、刚健、清新之类,但是秦筝多“苦音”,陕西筝曲里面大多都是通过按弦来改变原有定弦音阶的“苦音”。

纵观魏军先生的生活阅历,上附中时下乡,与贫下中农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常常接触当地的民歌、民谣音乐,如陕西合阳县的《线胡》、泾阳县的《东路迷胡》。在戏曲研究院工作期间,对陕西的眉户、戏曲、碗碗腔等地方音乐的学习和掌握,也为先生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在陕西这片文化艺术沃土中土生土长,在创作上给予了先生取之不尽的素材、灵感与源泉。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创新。从魏军先生所有筝曲的创作过程中,可以领略到先生深厚的艺术实践与理论学养的融会贯通。

秦腔是中国古老的戏剧之一。作为在秦腔的发祥地陕西兴起的筝流派,秦筝与秦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魏军先生早期创作的一些筝乐作品,大多依靠陕西地方戏曲曲牌创编而成,音乐风格较为单一。例如,《对花》《陕西眉户筝曲五首》等等。

魏军先生留校任教后,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逐渐开始了筝曲的创作。先生在新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拓展了思路,不再墨守成规。在音乐素材上,不再完全依靠陕西地方戏曲音乐为素材,而是灵活运用了秦声音韵,创作出了“不似秦声,胜似秦声”的乐曲风格。

在陕西音乐风格中,欢音又称花音、硬音,曲调多用“6”“3”。苦音又称哭音、软音,曲调多用“4”“7”。

古人有“秦筝声最苦”之说,其“声苦”所体现的就是苦音,其名来源于西北地区的地方戏曲。“苦音”旋律深沉、委婉、细腻、缠绵,常常表现怀念、痛唳、悲伤、凄楚等情感。在陕西风格的筝曲中,苦音调式音阶中有微降7 和微升4 两个具有特性的中立音,由于这两个音自身具有的不稳定性和偏离正常性,而人的听觉生理要求是对偏离的解决,在偏离与解决过程中形成一种心理期待,从而带来紧张度。正是这种紧张度影响并决定了调式色彩,也造就了陕西筝派独特的风韵。魏军先生的筝曲《五陵吟》中慢板的14—17 小节(谱例1),苦韵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苦音“7”稍低,但却比降“7”音稍高,而“6”音则不占任何有结构意义的位置,多为经过音。从“6”音上滑到“7”音,并加以颤弦。声声发人身心,引起听众共鸣,让人听得热耳酸心,有痛彻心扉的切肤之感。

谱例1:

“欢音”在秦声、秦腔中一般表达欢快、明朗、刚健、清新之类,但是秦筝多“苦音”,陕西筝曲里面大多都是通过按弦来改变原有定弦音阶的“苦音”。在陕西筝曲里,魏军先生的《三秦欢歌》是唯一一首全部使用欢音音阶创作而成的。

《三秦欢歌》是用陕西筝曲中常用的G 调来定弦,运用的是“3”“6”两音构成的欢音音阶,欢音音阶又与秦筝的五声音阶定弦相同。所以在演奏“4”音与“7”音时,也不会改变乐曲的调性。魏军先生在这首曲子的技巧运用上,不仅保留了陕西筝派筝曲的固有特点,而且独具创新特色。(谱例2)

谱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