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当时的先生们发掘、整理、创作了一系列的陕西曲目。他们从传统曲目入手,通过对陕西音乐的精深研究,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首曲目在技巧的运用上,不仅有陕西筝派创作的固有特点,而且还具有创新型特点。......
2023-08-25
纵观魏军先生的生活阅历,上附中时下乡,与贫下中农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常常接触当地的民歌、民谣音乐,如陕西合阳县的《线胡》、泾阳县的《东路迷胡》。在戏曲研究院工作期间,对陕西的眉户、戏曲、碗碗腔等地方音乐的学习和掌握,也为先生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在陕西这片文化艺术沃土中土生土长,在创作上给予了先生取之不尽的素材、灵感与源泉。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创新。从魏军先生所有筝曲的创作过程中,可以领略到先生深厚的艺术实践与理论学养的融会贯通。
秦腔是中国古老的戏剧之一。作为在秦腔的发祥地陕西兴起的筝流派,秦筝与秦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魏军先生早期创作的一些筝乐作品,大多依靠陕西地方戏曲曲牌创编而成,音乐风格较为单一。例如,《对花》《陕西眉户筝曲五首》等等。
魏军先生留校任教后,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逐渐开始了筝曲的创作。先生在新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拓展了思路,不再墨守成规。在音乐素材上,不再完全依靠陕西地方戏曲音乐为素材,而是灵活运用了秦声音韵,创作出了“不似秦声,胜似秦声”的乐曲风格。
在陕西音乐风格中,欢音又称花音、硬音,曲调多用“6”“3”。苦音又称哭音、软音,曲调多用“4”“7”。
古人有“秦筝声最苦”之说,其“声苦”所体现的就是苦音,其名来源于西北地区的地方戏曲。“苦音”旋律深沉、委婉、细腻、缠绵,常常表现怀念、痛唳、悲伤、凄楚等情感。在陕西风格的筝曲中,苦音调式音阶中有微降7 和微升4 两个具有特性的中立音,由于这两个音自身具有的不稳定性和偏离正常性,而人的听觉生理要求是对偏离的解决,在偏离与解决过程中形成一种心理期待,从而带来紧张度。正是这种紧张度影响并决定了调式色彩,也造就了陕西筝派独特的风韵。魏军先生的筝曲《五陵吟》中慢板的14—17 小节(谱例1),苦韵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苦音“7”稍低,但却比降“7”音稍高,而“6”音则不占任何有结构意义的位置,多为经过音。从“6”音上滑到“7”音,并加以颤弦。声声发人身心,引起听众共鸣,让人听得热耳酸心,有痛彻心扉的切肤之感。
谱例1:
“欢音”在秦声、秦腔中一般表达欢快、明朗、刚健、清新之类,但是秦筝多“苦音”,陕西筝曲里面大多都是通过按弦来改变原有定弦音阶的“苦音”。在陕西筝曲里,魏军先生的《三秦欢歌》是唯一一首全部使用欢音音阶创作而成的。
《三秦欢歌》是用陕西筝曲中常用的G 调来定弦,运用的是“3”“6”两音构成的欢音音阶,欢音音阶又与秦筝的五声音阶定弦相同。所以在演奏“4”音与“7”音时,也不会改变乐曲的调性。魏军先生在这首曲子的技巧运用上,不仅保留了陕西筝派筝曲的固有特点,而且独具创新特色。(谱例2)
谱例2:
有关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的文章
为此,当时的先生们发掘、整理、创作了一系列的陕西曲目。他们从传统曲目入手,通过对陕西音乐的精深研究,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首曲目在技巧的运用上,不仅有陕西筝派创作的固有特点,而且还具有创新型特点。......
2023-08-25
魏军先生在创作中不仅继承传统、发展创新,引用外来音乐元素,较早地尝试七声音阶在筝上的定弦及演奏技法的运用,这种创新思路值得借鉴与提倡。在乐曲的创作过程中,魏军先生巧妙地运用筝的音域、音色等特点,融入了较多新的演奏技巧。......
2023-08-25
后来,我们从演奏筝曲到研究“秦筝”的历史、衍变过程、发展历程等等方面的理论建树,都是通过几十年陕西筝人不断的实践得出的结论。究其原因是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则是实践的收获。“陕西筝派”自立风格就是不断实践的结果,最后得到大众的肯定与接受,说明实践对此认知也进行了检验。在这方面的实践,是勇于开拓最终经实践检验为可行,进一步表达了这一哲学观点的可靠性。......
2023-08-25
附加二度音程的和弦使用,成为王建民独具个人特色的创作手法。王建民先生在筝曲创作中,除了使用附加音程、增减和弦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方法,又设置一些特性以及不协和音程,有效地丰富了和声色彩,还让听觉上展现出不同于传统的音效,让乐曲的和声色彩更丰富,层次更鲜明,这都表现出作曲家强大的创新意识。下面,就简单归纳一下王建民筝曲中节奏、节拍的特点。《莲花谣》选段谱例6:第三小节起,高音......
2023-08-25
具体阐述如下:作品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陕西筝曲从最初的改编民歌小曲儿,依附于有唱腔的伴奏形式中逐渐分离出来,摸索出适合陕西筝派筝曲创作的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19]。这些种种的变化,无一不说明陕西筝派筝曲正朝着多元化、多方位的方向发展。同时体现了陕西筝人多年心血付出的成果,以及秦筝陕西流派在全国筝界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023-08-25
所以,形式的创新不能忽视了筝作为传统乐器的特点,不能哗众取宠,忽略乐器本身的美感。创新固然重要,但首要还是尊重客观规律,不然是不会被听众所接受的。这也就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是事物不断前行的动力。当然,所谓的创新也是要辩证看待的,传统的东西不可摒弃,要在继承中创新,才能够走出中国民族乐器的独特之路。......
2023-08-25
在我国有文献记载的两千多年的筝史中,“秦筝”是筝乐器的最早称谓。因此,“秦筝”作为这一乐器的代名词逐渐流行开来。由于各地流派的兴起及秦筝陕西流派的复兴,“古筝”延续了“秦筝”两千多年以后对“筝”的统称。由此说明,筝确为秦人乐器,后人称之为“秦筝”。......
2023-08-25
而对于这三方面来说,最困难还属创新的阶段。它不仅要将传统继承,更要面对发展带来的多种问题,在创新的过程中难免遭遇质疑的声音。在上文中提到,自身发现问题质疑自身抑或是外界的质疑都是事物进入创新阶段的必经之路,是创新的开始。质疑并不可怕,做出改变,勇于破疑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的筝来说,不能够故步自封,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做出自身的创新。......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