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主题音乐作品及创作简介

主题音乐作品及创作简介

【摘要】:此曲于2016年由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冯继勇教授编配成为交响乐版本,并于2016年10月29日在《筝之魂》——魏军筝乐作品音乐会首演,交响乐的烘托使此曲更具艺术感染力,生动地表现了阿拉伯人民的民族情怀。《大漠行》的创作,是魏军先生打破传统、开拓创新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清风·舞月》是魏军先生于2014年创作的双筝与钢琴、打击乐的筝乐作品。《行者》是魏军先生于2015年创作的一首筝与交响乐的作品。

这个阶段是魏军先生筝曲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其筝乐作品创作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在音乐题材的使用上,突破了单一的陕西音乐素材,巧妙地运用阿拉伯音乐、西域音乐、敦煌古乐等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在演奏形式上从筝独奏、齐奏、重奏,逐渐融入筝与钢琴、筝与打击乐、筝与交响、筝弹唱等多元化的演奏形式。在演奏技法上,不仅继承传统筝演奏技巧,而且灵活运用古筝特有的音色进行探索创新。比如,快速指序指法的运用,借用古琴演奏手法,模仿打击乐发声效果等较为新颖的演奏技巧。代表乐曲有:《五陵吟》《竹韵》《源》《大漠行》《清风·舞月》《公刘颂》《行者》等。

《五陵吟》是魏军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一首陕西风格的乐曲,运用了写实的手法创作而成。乐曲的创作动机是2002年魏军先生罹患重疾,经历了痛苦、孤独、无奈、思考、坚持、奋进后,而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先生曾说道:“这首筝曲很实在,很真诚,它的每一句旋律,都是经过我在心里头千遍万遍的唱诵后写出来的‘心里话’。”从《五陵吟》的题解来看,“五陵”是长安的旧称,先生用“五陵”为题,主要是表达这首乐曲的风格是陕西风格。但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吟”字的运用。“吟”,在筝曲中也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演奏技法,演奏者须依靠左手按揉的方式,使发音的弦段产生出一张一弛、一短一长的变化,使琴音柔和而流畅,增强表现力。但吟,本义为:呻吟、叹息。所以,笔者认为:《五陵吟》中的“吟”,并非是这种具体的表现手法,而且借助此技法之名抒发某种情感。纵观整首乐曲,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真诚感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五陵吟》是魏军先生在创作思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乐曲保留了陕西地方音乐基调,运用且吸收融入了现代作曲及演奏技法,并配以钢琴伴奏,给主旋律基调增光添彩。既体现了陕西筝派的艺术特色,又拓展了创新思路,为此后的筝曲创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竹韵》是魏军先生创作并赠予好友的一首古筝小品,这首作品篇幅不大,但是段落清晰有致,结构完整,先生曾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句俗语形象地形容这首乐曲。在演奏手法上,借用古琴的演奏手法,巧妙地将古琴的一些代表性技巧移植到古筝上来。在借鉴的同时,又完美地发挥了古筝自身的音域优势和音色特点,尤其是泛音段落,五八度泛音转换的使用,充分利用了古筝的有效弦长,二分之一泛出平行八度音,三分之一泛出平行五度音,并巧妙地利用这一原理进行调式上的转换。竹,高风亮节,自古以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先生用拟人的手法,以竹为名,以韵为声,深刻体现出先生精巧的音乐构思和对友人深厚的情谊。

《源》是魏军先生在2009年创作的一首筝与交响的作品,也是继饶余燕先生创作的《骊宫怨》之后的第二首筝与交响作品。《源》这首作品的创作动机是魏军先生在黄河之畔,观望宏伟壮观的河水,浓浓的黄土气息扑面而来。黄河是人类的母亲河,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繁衍生息,更代表着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传承的精神面貌。魏军先生从演奏形式、音乐风格上勇于尝试,运用陕北音乐的风格特点进行创作,在演奏形式上首次尝试了筝与交响乐的配合,交响乐的使用,更为生动地烘托出黄河宏伟壮观的咆哮声、呐喊声、呼唤声。乐曲创新性地用三个乐章的结构完成创作,这种较为庞大的乐曲结构,是在筝曲创作中不常见的。乐曲既代表了黄河精神、时代精神,也深刻地体现了魏军先生创作新思路。

《大漠行》是魏军先生于2011年创作的一首筝与打击乐的作品,是一首阿拉伯风格特色的筝曲。这首乐曲的创作动机和灵感是魏军先生无意中听到一段阿拉伯音乐,先生觉得这种音乐风格与中国传统音乐风格截然不同,与传统的西方调式也不一样,使人耳目一新。于是就将这段旋律基调作为《大漠行》的音乐动机继续发展而成。乐曲创新性地利用七声弦制定音,在演奏技法上运用了双指摇、快速指序、五连音对位、移码转调,以及双手拍击琴弦、琴头、琴板,来模仿打击乐声效的特色演奏技巧,把吉卜赛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浪漫、自由的向往描绘得淋漓尽致。此曲于2016年由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冯继勇教授编配成为交响乐版本,并于2016年10月29日在《筝之魂》——魏军筝乐作品音乐会首演,交响乐的烘托使此曲更具艺术感染力,生动地表现了阿拉伯人民的民族情怀。《大漠行》的创作,是魏军先生打破传统、开拓创新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公刘颂》是魏军先生于2013年创作的一首筝弹唱作品。在《诗经》当中,记载了一位周人的先祖公刘,追溯这位周人的先祖,开疆拓土,兴修水利,制造农具。从狩猎到农耕,从西部往东走,表达了周人豁达的胸襟和开明的思想。周人建立了周朝,建立了周文化、周文明。于是,中华文明就此从西部走向了东方。魏军先生有着强烈的历史意识,他借以敦煌古乐琵琶谱为素材创作,并以唱诵的形式来纪念这位杰出的民族领袖。《公刘颂》是一首由筝、竹根箫、声乐组合的作品,魏军先生巧妙地将丝、竹、肉三种音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先生对于传统音乐声腔化特征的运用和尝试创新的开拓思路。

《清风·舞月》是魏军先生于2014年创作的双筝与钢琴、打击乐的筝乐作品。这首乐曲是魏军先生非常创作的一首筝曲,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位书法家给魏军先生题字“清风·舞月·琴韵·书声”中的“清风”“舞月”四字。乐曲是由彝族民歌《快乐的啰嗦》为创作动机发展而成。先生在创作此曲时,在乐器编制上,有了新的设想。运用两台七声弦制筝的声部交替,钢琴伴奏的烘托,打击乐配以钢片琴、三角铁、排鼓、音竖、镲,营造出一幅抒情优美、愉悦欢快的清新画面。魏军先生曾谈及《清风·舞月》的音乐内涵:“清风代表的是一个人心情的自在和舒展,舞月表达的是欢快和跳跃。”乐由心生,此曲不仅给人以积极向上、快乐明朗的精神面貌,也体现了魏军先生在此阶段的筝乐创作上,手法愈发成熟,运用音乐素材愈发灵活宽广的创作状态。

《行者》是魏军先生于2015年创作的一首筝与交响乐的作品。对于“行者”一词的含义,有多种说法。其一,是佛教用语:“指行脚乞食修苦行的头陀僧人,或指出家修行但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又指所有修行佛道的人”;其二,“行者”,指行走的人。“行”即走着、看着、思着。以行者视角发现风景,以行走发现为主题,在岁月积累中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去创作的“行者”。笔者认为,魏军先生以“行者”为曲名,主要有两个寓意:其一,乐曲是先生依靠西安鼓乐中《婆罗门引》的基调发展创作而成,主要描述了一个在沙漠中从繁荣到消失的绿洲古国——龟兹的故事。龟兹是古代西域大国之一,龟兹人崇尚佛教,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就发源于此。在历史长河中,龟兹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道的重镇,宗教、文化、经济等极为发达。丝绸之路是世界历史的主轴。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着无数的来来往往的人群,他们都是千年来的“行者”,也是今天的“行者”。其二,魏军先生在从事筝事业的数十年来,在探索中发现,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不断前行。先生寓意自己是筝事业道路上的“行者”。这首作品仿佛可以听到千年丝绸之路的音乐回响,也表达了作者对龟兹古国的向往,对千年古丝绸之路的幻想。这首作品内涵深刻,是魏军先生继《大漠行》之后的又一首异域风格的筝乐作品。

纵观魏军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创作思路的变化,从开始的移植改编到依托秦声秦韵创作;从写实手法逐渐演变为以民族音乐传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入现代音乐风格元素,从题材中拓展思路,无论从风格、演奏形式、音乐表现力上,都使秦筝在这个领域中不断走向成熟。魏军先生对于陕西筝派的发展、创新之路,不仅落实在陕西地方音乐风格之中,更吸取了外来民族音乐特点,扩充、创新教学理念,以开放的文化心态,拓宽了陕西筝曲的创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