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罗艺峰教授对《五陵吟》的高度评价,不仅仅源于乐曲强烈的感染力,更是对作品创作技术上成熟和音乐艺术上魅力的肯定。《五陵吟》引子片段谱例24:作曲家在引子部分使用的是开放式的散板形式,演奏者可根据情绪的需要较为自由地调整乐句之间的关系。《五陵吟》引子片段谱例25:作曲家在引子的结束句运用了苦音音阶典型的旋法,即在跳进之后紧接着音阶式的下行级进,并收于徴音之上。......
2023-08-25
一、创作背景
《三秦欢歌》是魏军先生于1986年创作的一首筝独奏曲。此曲是根据陕西地方戏曲秦腔、眉户、碗碗腔、道情等音乐素材而创作的,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民风民俗,表现三秦人民满心欢喜对新生活无限憧憬的心情。艺术源于生活,作曲家在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动荡之后,将内心对生活重新燃起的希望寄托在音乐里,在情感得到释放的同时,心境也变得豁然开朗起来。听闻此曲,好似一幅幅老百姓锣鼓喧天、喜迎新生活的画卷在面前一一展现。该作品是一首地道的陕西筝曲,作曲家将历史的故事与时代的精神赋予筝上,用音乐讲述了那个年代的故事,用音符传递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二、创作素材
三秦一词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是时,汉还定三秦。”项羽将秦朝的三位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封在关中地区为王,后来便成了陕西省的别称,作曲家借用“三秦”二字来展现作品陕西风格的特色。此曲是一首地道的秦筝筝曲,是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融入了大量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素材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而决定的。
三、欢音的使用及对乐曲的影响
1.欢音的使用
在大量的以陕西地方戏曲音乐为素材的筝乐作品中,《三秦欢歌》是唯一一首只是用了欢音音腔创作的筝曲。作曲家在调式上采用了陕西筝曲常用的徴调式,在欢音音腔整体音乐情绪的衬托下,更突显了作曲家所表达的欢天喜地的情感,音乐内涵也得到了更好的诠释。
《三秦欢歌》快板片段谱例21:
此曲以热闹、激情的小快板作为乐曲的开头,将听者直接带入欢愉、喜庆的气氛中。在快板里,作曲家着重了场景的描绘,每一个乐句都仿佛是一个欢庆的场面,演奏者在演奏时,应将双手的稳定和弦弹得有力而饱满。作曲家使用了陕西地方戏曲欢音音腔里的旋法,旋律围绕着主音5 波浪式地翻卷往复进行着,左手伴奏使用的是欢音音阶里稳定的骨干音级,在听觉上让听者感到饱满、安定、从容不迫。在第二行的旋律里,出现了八度的4 音,需要演奏者左手的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协作完成。在最后一小节4 音大撮的上滑,更是要求演奏者准确地把握两根八度琴弦的滑音,这也是筝曲的一个技术亮点。在欢音音腔里,即使出现了4、7 二音,也要按照原位来处理,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应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秦欢歌》快板片段谱例22:
谱例22 中的旋律是将关中的《跑旱船》和陕北的唢呐小曲相结合而成的,演奏者要对左手韵律做准确的把握,欢愉的小快板伴以左手丰富的按滑技法,将活灵活现的欢庆画面在听者面前铺展开来。左手短小的韵律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一带而过、省略不弹,演奏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放慢,将左手每一个做韵技法都做到位后再提速练习。
《三秦欢歌》慢板片段谱例23:
《三秦欢歌》慢板的片段富有歌唱性,旋律质朴而明媚,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民内心欢喜、愉悦的心情。在欢音音腔里,被左手的按滑音拉长的旋律更具线条感,因而演奏者在演奏时,应注意左手做韵时余音时值的控制,做到将流丽婉转的情绪表达尽兴而又不能拖泥带水超出乐谱原有的时值,将情绪与技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2.对乐曲的影响
在筝曲《三秦欢歌》里,在欢音音腔的调式音阶下所呈现的简单质朴的旋律线条是乐曲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欢音对于左手做韵技法的要求不像苦音那样复杂,表达基本的乐思与情绪多依靠作曲家的创作形式来实现。对于演奏者而言,正确地判定乐曲属于欢音音腔后,对4、7 二音不做游移的处理,而后体会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与表达情绪的方式,则在技术上对欢音音腔风格特点的把握就比较成熟了。
就音乐而言,乐曲本身只是载体,承载的乐思通过演奏逐一表达出来。而要让演奏者与欣赏者对乐曲的认知和审美上达成共识与统一,在作曲家创作音乐本身时所赋予的内容与精神则尤为重要,《三秦欢歌》的欢音音腔正是这一纽带所在。作曲家全曲都使用欢音音腔,每个乐句所营造的情境无不欢快愉悦,筝曲所承载的正是这样质朴明媚的情绪,所表达的正是老百姓重获新生活后欢天喜地的心情。演奏者将作曲家喜悦的无限思绪化作有限的音符付诸弦上,在旋律音符逐一流淌之间,又将有限的音符转化为无限惟妙惟肖的画面,似张灯结彩,似敲锣打鼓,欢音音腔情境下所烘托的场面、气氛,在作曲家与演奏者所共同赋予音乐的内涵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作曲家将乐思赋予音乐,乐曲本身承载乐思,乐思与情绪相统一,情绪借演奏者之手传达,音乐本身的承载便得到释放。
有关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的文章
[17]罗艺峰教授对《五陵吟》的高度评价,不仅仅源于乐曲强烈的感染力,更是对作品创作技术上成熟和音乐艺术上魅力的肯定。《五陵吟》引子片段谱例24:作曲家在引子部分使用的是开放式的散板形式,演奏者可根据情绪的需要较为自由地调整乐句之间的关系。《五陵吟》引子片段谱例25:作曲家在引子的结束句运用了苦音音阶典型的旋法,即在跳进之后紧接着音阶式的下行级进,并收于徴音之上。......
2023-08-25
继承、发展、创新是事物辩证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思路的体现。秦筝陕西流派的发展思想与时俱进,一刻也不能离开思考、学习与进步,因此,这也是提出建设这一特色学科的根本旨意。这一流派的发展既要体现出民族性,又要凸显出时代性,因此,“特色学科”的创新建设,是这一学科发展的第二起跑线,是筝教学方面的第二次革新。在魏军教授的《秦筝曲论》中,深刻体现了他关于流派发展的前瞻性与创新性。......
2023-08-25
调式由C 商调改用G 徵调演奏,既体现了秦声微升fa、微降si 的音律特点,又恰到好处地展示了秦声二变之音的妙用和对传统技法的继承。它在筝上用亲切的、歌颂的语气来“说”陕西话,调式调性较简单。主要的调式、调性为民族调式,运用了陕西特色的“苦音”调。如《黄陵随想》这首乐曲,乐曲运用了D 商—A 宫—F 徵—A 羽—D 角—F 徵等连续的调性展开等作曲手法。其丰富的调式、音阶、音律、旋法,形成了陕西筝曲独特的艺术风格。......
2023-08-25
在筝部中有许多筝者“深藏其中”,大致为造筝者和奏筝者。因形状如瑟、有十三弦,以为筝。以上关于“十三弦筝是准”这一观点,显然是出自同一出处。古诗纪王僧虔《技录》云: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遗令,使节朔奏乐,魏文制此辞,自抚筝和歌,歌者云:贵官弹筝。......
2023-08-25
魏军先生在对筝史的研究中,通过对秦、汉、唐等历史文献的阅读,提出了筝源于秦、兴于汉、盛于唐的历史观点,并对“秦筝”涵盖的文化背景、乐器做出了符合历史实际的恰当解释。先生通过对筝史的研究学习,并把学习领会体现在学术精神方面。......
2023-08-25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是秦筝流派的复兴时期。以周延甲先生改编的《绣金匾》[12]与强增抗先生、周延甲一起合作的《秦桑曲》[13]为例,说明这一时段陕西筝曲的创作题材和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秦筝创作出现繁花似锦的局面,一些专业作曲家投入筝乐创作,新作品不断问世,也为中国筝乐作品的创作带来新鲜元素,注入新的活力。《五陵吟》是魏军先生在2004年创作的一首乐曲。......
2023-08-25
在魏军先生任教30年间,创作的作品受到了筝界的肯定,并先后获得了陕西省及国家作品奖,以下通过介绍魏军先生代表性筝曲的创作思路来反映他的思想与认知变化。《三秦欢歌》创作于1986年,获陕西省1993年新作品奖。《乡音》创作于1992年,获1992年陕西省新剧(节)目创作奖;获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作品二等奖。......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