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方戏曲与陕西筝曲的关系:一种独特的文化交融

地方戏曲与陕西筝曲的关系:一种独特的文化交融

【摘要】:欢音音阶和苦音音阶中不仅仅在陕西地方戏曲音乐中使用,在民间歌曲和器乐作品里也十分常见,这是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对于陕西筝曲的创作,也是如此。[13]在筝作为伴奏乐器时,就已经融入地方戏曲音乐里了,而具体到陕西筝曲的创作,就不能忽视对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的借鉴和引用。

一、陕西地方戏曲简介

根据资料显示,陕西地方戏曲大约有30 余种。其中大家较为熟知的有:秦腔、弦板腔、碗碗腔、线腔、阿宫腔、眉户调、同州梆子、跳戏、汉调桄桄、陕北道情、长安道情、商洛道情、秧歌戏、八岔戏、陕北二人台、大筒子戏等。

在陕西筝曲的创作过程中,常常会吸取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来作为乐曲的音乐动机,常被筝曲创作借鉴的地方戏曲大概有以下几种:

1.秦腔

秦腔是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秦腔最开始以文字形式出现是在明代的《钵中莲》中,其最初的称谓是“西秦腔二犯”。而在秦腔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里,曾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称谓。例如明末清初时的“乱弹、梆子腔”、清代乾隆时的“乱弹、秦声、西秦腔”等等。而在今天,陕西的东府各地称秦腔为“同州梆子”,西府各地称其为“西府秦腔”,以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称其为“秦腔、乱弹”,以汉中为中心的地方则称为“汉调恍恍”。

秦腔的演唱用的是关中方言。秦腔的唱腔一般分为欢音、苦音两种音乐形式。秦腔的基本板式有“二六板”“慢板”“二倒板”“流水板”“垫板”“滚板”等六大板式,除了“滚板”“慢板”中没有欢音的使用只有苦音之外,其余的各个板式中,都可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种形式。

秦腔的唱腔多为徴调式。在徴调式中,秦腔欢音的音阶是,音阶的骨干音为5、3、6 三音。在欢音唱腔中,旋律的进行方式即旋法为五声音阶的上行、下行级进和波浪式地进行为主,上行、下行的跳进也有出现。其调式音阶与旋律进行形式,善于表现热闹、欢愉、轻快、奔放的音乐情绪,也常用来刻画刚直不阿、英武豪爽的人物形象。

秦腔的苦音音阶是,骨干音为5、7、4 三音,旋律的进行方式为下行时级进而上行时跳进。其调式音阶特点与旋律进行形式善于表现忧愁苦闷、悲凉凄楚的音乐情绪,闻之让人“热耳酸心”。清代地理学家刘献庭在他的《广阳杂记》里提到自己曾经在衡阳听过秦腔:“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清人李声振在他的《百戏竹枝词》里也曾写到其听秦腔后的感慨:“耳热歌乎土语真,那须扣缶说先秦。呜呜若听函关曙,认是鸡鸣抱柝人。”[11]并在这首诗的序言中提道:“秦腔,俗名梆子腔,以其击木若柝形者节歌也,其声呜呜然,犹其土音乎。”由此可见,秦腔的苦音唱腔自古以来就让人闻之悲从中来。

为秦腔伴奏的乐队,也称“场面”,可分为文场面与武场面。文场面用的是民族管弦乐队来伴奏,而武场面则用的是打击乐器。在秦腔的发展过程中,武场面的变化较少,而文场面则随着时间在不断更替。到了20世纪60年代时,有一些大的剧团将秦筝作为伴奏乐器加入民族管弦乐队里,这也对后来秦筝个体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眉户调

眉户调也称迷胡,其称谓与秦腔类似,也有很多种,如“弦索子戏”“竹马戏”,等等。眉户调唱腔动人缠绵,因其在眉县和户县广泛盛行而得名,并广泛流行于关中地区。

眉户调在唱腔和调式音阶上与秦腔类似。演唱所用的语言为关中方言。音阶多为七声音阶,唱腔可分为欢音、苦音两种。调式多为徴调式。眉户调因其调式音阶的特性,其表现的内容与情绪也是十分丰富的。欢音中展现愉悦活泼的画面,苦音里刻画悲伤凄凉的情景。

3.碗碗腔

碗碗腔也称“华剧”,主要流行于陕西关中的东部地区。关于碗碗腔的称谓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认为碗碗腔的主奏乐器是碗碗儿,故称为“碗碗腔”;其二,是因在皮影戏里用“灯碗儿”来作为照明设备,所以在民间还将碗碗腔称为“灯碗腔”“灯碗儿”;其三,因其伴奏乐器为阮咸,又可称之为“阮儿腔”。

与秦腔、眉户调相同,碗碗腔的演唱用的也是陕西关中的方言,调式音阶也与之类似,都是七声音阶,有4、7 两个变音,也可称为“二变之音”。在欢音和苦音中,对于4、7 的处理不同。欢音唱腔里使用的是还原4 和还原7,而在苦音唱腔里则使用的是微升4 和微降7。欢音音阶和苦音音阶中不仅仅在陕西地方戏曲音乐中使用,在民间歌曲和器乐作品里也十分常见,这是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

碗碗腔的旋律进行十分有特点,常使用大音程关系的上下行跳进。例如,六度关系的跳进、七度关系的跳进、八度关系的跳进、九度关系的跳进,等等。在碗碗腔中大跳十分频繁,且常常连续出现,尤其是七度和十一度的大跳最为突出,旋律在音符不断的大跳之间显得活泼生动。而下行音阶式的级进也是十分常见的,例如,,等等。

4.弦板腔

弦板腔的称谓是由其伴奏乐器而得名,其主要乐器有“弦”(二弦、三弦)、“板”(可分为分蚱板、二板两种),加上其唱腔,故称“弦板腔”。民间也称为“板板腔”“板板戏”,主要流行在陕西的礼泉、周至等地方。

与上几种唱腔相同,弦板腔的演唱使用的是关中的方言。其调式音阶也较为类似,在此不做过多赘述。弦板腔的旋律走向有它自己的特点,级进和跳进都有出现,音乐下行的进行较上行的进行多,很少出现大音程的跳进,因而旋律线条简单质朴,听起来轻松愉悦。

二、陕西筝曲的创作

杨荫浏先生在其《语言音乐学讲稿》中提道:“从历史上看,声乐的发展,曾既是器乐发展的先导,又是器乐发展的基础。历史上有无数器乐作品是从先有的声乐作品上加工改编而来;有不少器乐种类曾通过为声乐服务的漫长过程而后逐渐脱离了声乐,形成其独立的器乐体系。……我们器乐的音乐语汇,并不能完全脱离声乐的音乐语汇、……虽然因为没有歌词,不容易直接而明确地看出它们和语言的关系;但若从其音乐语汇的累积过程说来,从具体作品的加工过程说来,则它们与语言的关系,有时仍有不可忽视的理由。”[12]

从杨荫浏先生的文字里不难看出,语言、声乐、器乐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语言影响地方音乐,器乐作品的创作又时常引用地方音乐的素材。对于陕西筝曲的创作,也是如此。曹正先生曾谈道:“模拟唱腔是发展乐器演奏技术的一种方法。……山东筝曲《凤翔歌》由唱腔演变为器乐曲就是先例。在河南曲子里许许多多小型筝曲的来源也莫不如此。”[13]在筝作为伴奏乐器时,就已经融入地方戏曲音乐里了,而具体到陕西筝曲的创作,就不能忽视对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的借鉴和引用。

三国曹植在诗中提道:“齐倡发东舞,秦筝奏西音,有客从南来,为我弹清琴。”“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在牛龙菲的《“西音”与“南音”》里则有:“今‘南音’ 之‘潮乐’,有‘轻重三六’ (3→↑4、6→↑7);‘西音’ 之‘秦腔’、‘道情’ 等有‘花音、伤音(苦音)’;二者同是‘楚调’ ‘侧调’ 之弥散沉降”,的说法。由此可见,陕西筝曲所奏的是秦地的音乐。周延甲先生在其《谈“秦筝归秦”》的文章里提道:“记得有一次演出前和人闲聊,有人说筝这个乐器是好听,不知能不能弹咱们陕西调门的曲子,我随手弹了几句《绣金匾》,人们大加赞赏……从此以后,我进一步体会到‘秦筝归秦’ 的正确途径:要想使筝在陕西普及,让陕西人民叫好,就得弹陕西人民最喜欢的调子,如迷胡(眉户)、秦腔、碗碗腔等。”[14]1957年,曹正先生在西安讲学时,提出了复兴秦筝流派的想法,而“秦筝归秦”这一主张是周延甲先生在曹正先生率先提出后开始实践的。“秦筝归秦”的目的,正是让秦筝演奏“自己的”筝曲,将秦筝陕西流派发扬光大,有更多的好的秦派筝曲供大家演奏和欣赏。

秦筝陕西流派代表作曲家及作品一览

其他作曲家的陕西筝乐作品:

下面我们将列举一些相关的曲目,并简单分析秦筝陕西流派的作曲家们是怎样以陕西地方戏曲音乐为素材来进行创作的。

1.《姜女泪》

《姜女泪》又名《长城调》,是周延甲先生根据陕西地方戏曲眉户调中的《慢长城》《快长城》《长城间奏》等曲牌连缀而成的。乐曲可分为四个部分:(1)引子。第1 小节即为引子的全部,作曲家将此处作为散板处理,类似戏曲里的滚白。(2)慢板。第2 小节—第65 小节,此为《慢长城》部分。(3)快板。第66 小节—第115 小节,此为《哭长城》部分,类似戏曲里的流水板。(4)到了第147 小节之后,是《长城间奏》的变奏形式。

从乐曲音乐的材料上来看,乐曲的主体部分,也就是第二、三部分的《慢长城》《哭长城》来自《东路迷胡唱腔及伴奏》与《眉户教材》中,其中的旋律与节奏都与原谱基本保持一致。乐曲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引子部分是作曲家加上的,第四部分的旋律是在第三部分的旋律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并使用了古筝的扫摇技法来烘托气氛。

2.《弦板调》

《弦板调》是我国古筝教育家、演奏家曲云老师创作的一首筝独奏曲。乐曲以陕西地方戏曲音乐“弦板腔”为素材,将陕西传统的左手按滑技巧与右手的快速指序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并用三弦和板子作为伴奏乐器。

《弦板调》引子谱例1:

《弦板调》快板片段谱例2:

谱例1 是筝曲《弦板调》的总谱,乐曲采用陕西地方戏曲“弦板腔”的伴奏方式,即以三弦、蚱板子、二板子作为伴奏乐器。谱例2是筝曲的快板部分,乐曲釆用了弦板腔欢音徴调式音阶,骨干音为5、3、6 三音。在第三行的乐谱里,主音5 在以不同的旋律、节奏形式反复地出现,这种方式让听者感受十分安定稳健,也使得乐曲在欢音的调式音阶里,显得格外清新明快。

3.《碗碗儿》

《碗碗儿》是秦筝陕西流派代表作曲家魏军先生创作于2012年的筝与打击乐的作品,乐曲以陕西地方戏曲“碗碗腔”为音乐元素,表现了作曲家对滋养他、给予他艺术生命的这方沃土的眷恋,是一首质朴粗犷、土得掉渣的陕西风格筝曲。

乐曲调式音阶的特点与碗碗腔相同,作曲家采用的是徴调式,旋律的进行方式也与碗碗腔一样,多采用大音程跳进,且常常连续出现。

《碗碗儿》快板片段谱例3:

从谱例3 可以看到,几乎每小节的旋律在进行过程中都有大音程的跳进,如第一小节里的十一度跳进和第六小节里的七度跳进,都是碗碗腔中常见的旋律进行方式。第二行旋律中5、3、6三音相互跳进的连续出现,使得旋律音乐俏皮活泼、韵味十足。作曲家通过对碗碗腔声腔惟妙惟肖的模仿,来游刃有余地表达音乐所属的内容和情感,聆听时质朴而热情的情绪扑面而来,画面感强烈。

《碗碗儿》釆用板鼓、梆子以及碰铃为伴奏乐器,其中梆子是碗碗腔的常用伴奏打击乐器。欢愉的旋律在打击乐的助奏下更显灵巧生动,乐思与情感也通过伴奏乐器的衬托得到更好的诠释。

以上三首筝曲都是秦筝陕西流派的代表作品,从文字和谱例的分析不难看出,在较为早年的传统陕西筝曲创作中,“创作”的成分相对而言较少。那时的筝曲写作多是根据所选择借鉴的剧种的旋律直接套用,没有太多的逻辑设计和后期的发展创新。而当代的陕西筝曲创作则更倾向于将地方戏曲中的音乐素材作为音乐的基本主题或音乐动机,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展并与古筝的演奏特性及演奏技法相结合,在调式音阶与所借鉴剧种保持一致的同时,也会出现同宫转调的变化,而对剧种整体风格的把握,则能通过基本的调式音阶(多为徴调式)和一定的演奏技法得到统一和实现。但无论是早年较为传统的筝曲还是当下较为现代的作品,都从调式音阶、音乐材料、曲式结构、伴奏形式等各个方面受到了陕西地方戏曲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在演奏秦筝陕西流派作品的同时,要对陕西地方戏曲有一定了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