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影响声腔的因素及其解析

影响声腔的因素及其解析

【摘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受到该地域中各个因素的影响形成一方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腔”常指语音,且很多情况下指的是地方语音。此处的“腔”指的是一个地方的方言。可见,地方戏曲音乐在流传过程中会受到其他方言的影响而衍生出许多其他相关的流派唱腔。由此不难看出,方言与地方音乐就如方言与声腔的关系,既相互依靠又互相影响。

一、地方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地域上的区别。我国幅员广阔,地大物博,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各地的民间文化艺术和民风民俗更是丰富多彩。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受到该地域中各个因素的影响形成一方文化。自古我国就有文化板块的划分,如:北京、河北的燕赵文化,陕西的秦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湖南、湖北的楚文化苏南、浙北的吴越文化,潮州、汕头的潮汕文化,等等。在这些地域中有着各具特征的文化,而文化中的音乐艺术也随之展现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风貌。

二、地方语言

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十五“国风”的诗歌内容。《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的意义就是声调,也可理解为土风、风谣的意思,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的《秦风》《魏风》《郑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陕西调(陕西民歌)、山西调(山西民歌)、河南调(河南民歌)。由此可见,地域因素对于音乐的影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所体现,而在地域因素里,地方语言对于音乐的影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腔”常指语音,且很多情况下指的是地方语音。例如,我们常说某人说话时“一口广东腔”,或者一个地方外来人口众多,说话“南腔北调”等等。此处的“腔”指的是一个地方的方言。而在地方音乐里,很多情况下演唱者会带着说话时方言里的语音、语调进行演唱,此时演唱者演唱出的旋律很自然地跟随说话时的语音、语调开始变化,旋律和字的腔调慢慢融合。这样的音乐形式在民间很常见,旋律受到地方语言的影响,在演唱的过程中随着字音、字调走,有时甚至像在唱又像在说,半唱半念间,将语音、语调乐化,形成我们所说的地方音乐。

对于地方戏曲音乐也是如此。王骥德在《曲律·论腔调第十》一文中就曾明确地提道:“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歈,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首,有蔡讴。”[8]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也曾提到“腔有数样,纷繁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9]。一种曲调在流传于不同地域的时候,由于受到各地不同地方语言的影响,又会演变成与自己所在地域方言相关的唱腔。明代沈德符在其《顾曲杂言》中“弦索入曲”条说道:“今南腔北曲,瓦击乱鸣,此名‘北南’。非北曲也。如时所争尚‘望浦东’ 一套(此处指的是《西厢记》第四本中‘新水令’ 这一套曲词),其引子‘望’ 字北音作‘旺’,‘叶’ 字北音作‘夜’,‘急’ 字北音作‘纪’,‘迭’ 字北音作‘爹’,今之学者,颇能谈之,但一启口,便成南腔。正如鹦鹉效人言,非不近似,而禽吭终不脱尽,奈何强名日‘北’!”[10]沈德符认为,用南方的方言演唱北方的曲目容易“荒腔走板”。可见,地方戏曲音乐在流传过程中会受到其他方言的影响而衍生出许多其他相关的流派唱腔。而要想十分到位地演唱一个地方的戏曲音乐,学习当地的方言,就变得尤为重要了。由此不难看出,方言与地方音乐就如方言与声腔的关系,既相互依靠又互相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