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部》文献中所辑录的篇目共计百余篇,涉及的文献出处之多也是其他类书所不及的。本章节对《筝部》文献进行考证,了解所载各种文献的存世情况,并梳理文献的出处。六、外编《筝部》外编辑录四处出处中五篇鬼神传说故事中的筝文。在《筝部》中,有一些出处中的题目字词有出入,梳理如下,列出待议。......
2023-08-25
1.指导思想:“秦筝归秦”的提出
“秦筝归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陕西筝人有信心沿着秦筝奏秦音的路子走下去。陕西筝人有所前进、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为秦筝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先生在《谈“秦筝归秦”》中说道:“‘秦筝归秦’ 在1957年就开始提了。1956年西安音乐学院派我去与沈阳音乐学院跟曹正老师学筝。一年后,西安又请他来讲学。就是在我和老师由沈阳回西安的火车上,曹老师说到这个意思的。当时我没有记录,大概意思是说,秦筝早就流行于秦地,可是现在陕西看不到了,我们有责任去大力发展和普及。”“到1960年,全国首届古筝教材会议的前一年,我在编订的《古筝迷糊曲集·前言》中,‘秦筝归秦’ 正式见诸文字。”
“秦筝归秦”具有双重意蕴:其一是振兴秦筝,即秦筝的振兴与复兴,具有文艺复兴的味道。其二,让源于秦地的筝再次回归到秦地人民中间来,进而创造出新的辉煌业绩。
中央音乐学院曹正教授和西安音乐学院的高自成教授,是这场“秦筝归秦”音乐运动的创造者和支持者,他们是这一流派的先驱。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是这一音乐运动的真正创业阶段。一方面探寻筝史,了解兴衰的历史轨迹;一方面以地方音乐为素材,编创了大量的新的筝曲。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筝曲创作再度丰收,使得这一阶段更加灿烂辉煌。《秦桑曲》《香山射鼓》《乡音》《三秦欢歌》《秦调》《婆罗门引》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秦筝归秦”是因时、因地、因条件而提出来的,这个提法将激励着陕西人民不忘历史,奋发图强,“秦筝归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筝业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弘扬秦声,繁荣秦筝艺术,出现了极好的势头。
2.学术精神
周延甲发表的论文有《实践、理论、流派的探索》《继承和发扬陕西秦筝流派演奏艺术传统》《古筝迷糊曲集·前言》。主要作品有《绣金匾》《姜女泪》《凄凉曲》《秦桑曲》等。
曲云曾随仿唐乐舞团演出筝独奏、重奏等,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她创作的《香山射鼓》享誉国内外乐坛,以多种曲牌连缀描绘了陕西关中一年一度的“香会”活动,现已收录在《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民族器乐》中,并与她的其他作品《赚·梅花引》《笑春风》《海玉莲》等被海内外多家唱片公司制成专辑,亦得到极大好评。
魏军先生是一位集教学、创作、筝史研究三方面于一身的三栖型人物。魏军教授创作的《三秦欢歌》,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立足于民间素材,演奏技法大量地运用了陕西筝的特色技巧,以欢快活泼的旋律描绘了陕西关中的风土人情。其作品《乡音》《秦调》《婆罗门引》,是这一时期的杰作。这些作品有一股扑鼻的黄土高原的泥土芳香,同时也写出了黄土沉淀的秦人的调与歌。
理论家焦文斌教授的《秦筝史话》《秦腔史稿》丰富了秦筝的理论建设,饶先生的《丽宫院》(筝与管弦乐)、《锁风沙》(筝合奏),开辟了筝演奏艺术的新境界。
3.秦筝学会与《秦筝》
1983年秦筝学会的成立和《秦筝》杂志的创办,使陕西筝业的振兴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陕西秦筝学会以“筝乃仁智之器”的古训为理念,弘扬优秀传统,创办了《秦筝》杂志,发行于海内外。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筝史专著《秦筝史话》(焦文彬著)、《古筝考级曲编》、《古筝弹奏实用教本》等书。成功举办了各类古筝培训班,培训学员达一万余人。积极参与国内外各项比赛活动,《秦桑曲》《香山射鼓》《乡韵》《乡音》等作品,流传海内外,影响深远。会员赴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比利时、西班牙、俄罗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港澳台演出、讲学、交流,大力宣传筝乐文化,为中国筝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秦筝》《音乐研究读刊随笔》中说,“这个刊物对筝的历史、筝的流派、筝曲创作、欣赏和教学都发表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文章。在陕西筝人努力的基础上,同时也得到了外界的鼎力相助。如上海的前辈郭鹰,南京的孙梓仙、傅明鉴,广东的吴诗——北京的徐晓琳,李婉芬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热情筹稿,不计酬劳。这种精神,受益匪浅、感人至深,使编辑部的人员深受启发和教育。”中国音协冯光钰同志曾经这样评价《秦筝》这本杂志:“这个刊物对筝的历史、筝的流派、筝曲欣赏和教学都发表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文章。”
《秦筝》克服了经费短缺、编辑力量不足等一系列困难,实属不易。在草创期刊的前五期,采用的是油印出版,直到第六期才以正规的印刷面世。《秦筝》始终坚持的是以创建陕西筝派理论,并兼顾面向全国筝界学术探讨为己任。不仅加强了陕西筝派的理论研究,也为全国各个筝派的探讨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空间,促进了陕西筝派在新时期的发展。
4.教育机制
魏军教授曾说:“秦筝陕西流派是靠集体的智慧、群体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组织,历史警示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有组织,有系统,科学地继承秦筝艺术,才能够传承秦筝的文明。要靠一代代的筝人为之奋斗、努力,每一个人都是历史阶段的‘铺路石’。”在西安音乐学院各级领导的长期关怀下,在各界有志于秦筝艺术的史学家、文学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等的无私支持下,秦筝艺术在秦地得以振兴发展。随着这支队伍的不断壮大,呈现老、中、青各个阶段均有突出骨干力量的良好的势态。
事业是永恒的。陕西筝派的振兴,筝乐的理论研究、曲目的创新、演奏技艺的提高,教育机制的普及和完善,中外筝乐的交流与合作,既发扬了文化,又弘扬了精神。他们努力进行理论研究,探讨艺术精神和艺术规律,写出了一批有质量的学术论文;他们开展一系列的比赛展演活动,普及筝艺,在广大的青少年中培养发现了一批批好苗子;他们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筝曲,让筝艺术得以发扬光大,深入人心;他们研制出一系列朱雀秦筝器乐,使朱雀品牌翱翔蓝天。秦筝专场音乐会、秦筝独奏音乐会逐年增多,从质量上也不断得以提高,提高了秦筝的演奏水平,推动了秦筝的理论建设。
如今的陕西,古筝的专业教育有了系统积极的发展,从初中——高中——大学——硕士,有了较高层次的蓬勃发展。专业学生在攀登高峰的际遇中各显其能,群英辈出。业余爱好者的学习,在普及上提高,在提高中带动普及,专业引导业余,业余促进专业,事业定能蒸蒸日上。
“西安音乐学院秦筝艺术团”成立于2004年,其成员主要是由大二、大三年级古筝专业学生组成,编制50 余人。其活动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艺术实践,通过独奏、重奏、合奏、协奏、弹唱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锻炼并提高专业素养。
5.理论成果
西安音乐学院建立古筝专业以来,在教学、科研、演奏、创作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经常深入秦声音乐学习,掌握秦声风格的特点。理论研究是陕西筝人历来注重的重要方面。在理论研究投向社会流通的同时,我们积极地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邀请资深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和公开课的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专业素养。
陕西筝派的诸多筝家,不仅在古筝演奏和曲目编创上有所建树,同时在筝学理论方面,创作了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文章。如魏军的《筝演奏指法符号的规范与统一》《秦筝源流新证》《秦筝源流再证》《秦筝源流三证》《关于长安乐派的发展与完善》、曲云的《西安鼓乐中的音乐》《陕西筝曲及其调式音阶》、尹群的《秦筝——中国筝》、李世斌的《筝曲创作散论》、樊艺凤《河南筝乐考略》、邵吉民的《“真秦之声”欣赏随笔》、孙卓的《秦筝的历史渊源与复兴》,均从各个方面与视角,探讨了古筝的历史、流派、演奏技法及创作作品。
近半个世纪以来,陕西筝乐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曹正先生写道:“具有西秦风格的秦声,是两千多年的逸响新声,不但恢复了它的历史盛名,且奇葩吐艳,大放光彩!”(《古筝书谱序“跋”集》)。音乐评论家肖兴华说:“陕西派多为抒情性歌唱。”(《音乐生活》《筝的今昔》)。香港筝家苏振波说:“陕西一派应该踏入成熟期了》”(《中国筝艺大全》)。
有关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的文章
《筝部》文献中所辑录的篇目共计百余篇,涉及的文献出处之多也是其他类书所不及的。本章节对《筝部》文献进行考证,了解所载各种文献的存世情况,并梳理文献的出处。六、外编《筝部》外编辑录四处出处中五篇鬼神传说故事中的筝文。在《筝部》中,有一些出处中的题目字词有出入,梳理如下,列出待议。......
2023-08-25
一、综述“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派’ 的解释为:‘指立场、见解和作风、习气相同的一些人,‘派’ 是阶级的一翼,是阶级利益和政治立场形成的社会集团或派系;……学术、宗教……因主张不同而形成的分支或小团体。”[9]一代宗师曹正先生曾以“茫茫九派流中国来形容概括中国筝的流派之多、流传之广。一般来说,艺术流派大都是自然形成的,但也不排除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创建”。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023-08-25
经皇帝御加序文,改《汇编》的书名为《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特许使用内府所存铜活字于1728年正式印行。笔者研读的是《古今图书集成》的第四个印本中华书局版。《古今图书集成》将清廷藏书的每一部古籍的内容离析,依主题类聚成篇,形成汇编、典、部的三层结构。《古今图书集成·筝部》结构图汇考:筝部中以年代汇集的文献,收录编者认为是“大纲”“大事”的重要音乐文献。......
2023-08-25
魏军先生在创作中不仅继承传统、发展创新,引用外来音乐元素,较早地尝试七声音阶在筝上的定弦及演奏技法的运用,这种创新思路值得借鉴与提倡。在乐曲的创作过程中,魏军先生巧妙地运用筝的音域、音色等特点,融入了较多新的演奏技巧。......
2023-08-25
而对于这三方面来说,最困难还属创新的阶段。它不仅要将传统继承,更要面对发展带来的多种问题,在创新的过程中难免遭遇质疑的声音。在上文中提到,自身发现问题质疑自身抑或是外界的质疑都是事物进入创新阶段的必经之路,是创新的开始。质疑并不可怕,做出改变,勇于破疑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的筝来说,不能够故步自封,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做出自身的创新。......
2023-08-25
王建民,中国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民乐系主任。王建民所创作的作品,从音乐形式来划分,可以说是非常多样,涉及民族器乐类乐曲、交响曲,以及室内乐。王建民创作的这些作品流传广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在许多国内重要的音乐类比赛中屡获大奖。关于王建民先生,有太多数不清的头衔,无论主任、教授或是院长,在笔者心中,最贴切的称呼应该是作曲家、音乐人。......
2023-08-25
也正是这一特征,奠定了陕西筝派在筝界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二变”的要妙在于fa、si,关键是处于“变”的状态中。这种以变为特征的“动态”之音,形成了秦声的独特韵味。大唐丰富的音乐,尤其是清商乐的充分发展,更进一步确定了“二变”在华夏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秦声的总体风格特点,又是秦筝自身的音律机制和演奏功能的完美结合,是高度统一的表现。......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