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学术理论建设和成就

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学术理论建设和成就

【摘要】:秦筝专场音乐会、秦筝独奏音乐会逐年增多,从质量上也不断得以提高,提高了秦筝的演奏水平,推动了秦筝的理论建设。“西安音乐学院秦筝艺术团”成立于2004年,其成员主要是由大二

1.指导思想:“秦筝归秦”的提出

“秦筝归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陕西筝人有信心沿着秦筝奏秦音的路子走下去。陕西筝人有所前进、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为秦筝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先生在《谈“秦筝归秦”》中说道:“‘秦筝归秦’ 在1957年就开始提了。1956年西安音乐学院派我去与沈阳音乐学院跟曹正老师学筝。一年后,西安又请他来讲学。就是在我和老师由沈阳回西安的火车上,曹老师说到这个意思的。当时我没有记录,大概意思是说,秦筝早就流行于秦地,可是现在陕西看不到了,我们有责任去大力发展和普及。”“到1960年,全国首届古筝教材会议的前一年,我在编订的《古筝迷糊曲集·前言》中,‘秦筝归秦’ 正式见诸文字。”

“秦筝归秦”具有双重意蕴:其一是振兴秦筝,即秦筝的振兴与复兴,具有文艺复兴的味道。其二,让源于秦地的筝再次回归到秦地人民中间来,进而创造出新的辉煌业绩。

中央音乐学院曹正教授和西安音乐学院的高自成教授,是这场“秦筝归秦”音乐运动的创造者和支持者,他们是这一流派的先驱。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是这一音乐运动的真正创业阶段。一方面探寻筝史,了解兴衰的历史轨迹;一方面以地方音乐为素材,编创了大量的新的筝曲。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筝曲创作再度丰收,使得这一阶段更加灿烂辉煌。《秦桑曲》《香山射鼓》《乡音》《三秦欢歌》《秦调》《婆罗门引》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秦筝归秦”是因时、因地、因条件而提出来的,这个提法将激励着陕西人民不忘历史,奋发图强,“秦筝归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筝业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弘扬秦声,繁荣秦筝艺术,出现了极好的势头。

2.学术精神

周延甲发表的论文有《实践、理论、流派的探索》《继承和发扬陕西秦筝流派演奏艺术传统》《古筝迷糊曲集·前言》。主要作品有《绣金匾》《姜女泪》《凄凉曲》《秦桑曲》等。

曲云曾随仿唐乐舞团演出筝独奏、重奏等,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她创作的《香山射鼓》享誉国内外乐坛,以多种曲牌连缀描绘了陕西关中一年一度的“香会”活动,现已收录在《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民族器乐》中,并与她的其他作品《赚·梅花引》《笑春风》《海玉莲》等被海内外多家唱片公司制成专辑,亦得到极大好评。

魏军先生是一位集教学、创作、筝史研究三方面于一身的三栖型人物。魏军教授创作的《三秦欢歌》,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立足于民间素材,演奏技法大量地运用了陕西筝的特色技巧,以欢快活泼的旋律描绘了陕西关中的风土人情。其作品《乡音》《秦调》《婆罗门引》,是这一时期的杰作。这些作品有一股扑鼻的黄土高原的泥土芳香,同时也写出了黄土沉淀的秦人的调与歌。

理论家焦文斌教授的《秦筝史话》《秦腔史稿》丰富了秦筝的理论建设,饶先生的《丽宫院》(筝与管弦乐)、《锁风沙》(筝合奏),开辟了筝演奏艺术的新境界。

3.秦筝学会与《秦筝》

1983年秦筝学会的成立和《秦筝》杂志的创办,使陕西筝业的振兴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陕西秦筝学会以“筝乃仁智之器”的古训为理念,弘扬优秀传统,创办了《秦筝》杂志,发行于海内外。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筝史专著《秦筝史话》(焦文彬著)、《古筝考级曲编》、《古筝弹奏实用教本》等书。成功举办了各类古筝培训班,培训学员达一万余人。积极参与国内外各项比赛活动,《秦桑曲》《香山射鼓》《乡韵》《乡音》等作品,流传海内外,影响深远。会员赴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比利时、西班牙、俄罗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港澳台演出、讲学、交流,大力宣传筝乐文化,为中国筝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秦筝》《音乐研究读刊随笔》中说,“这个刊物对筝的历史、筝的流派、筝曲创作、欣赏和教学都发表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文章。在陕西筝人努力的基础上,同时也得到了外界的鼎力相助。如上海的前辈郭鹰,南京的孙梓仙、傅明鉴,广东的吴诗——北京的徐晓琳,李婉芬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热情筹稿,不计酬劳。这种精神,受益匪浅、感人至深,使编辑部的人员深受启发和教育。”中国音协冯光钰同志曾经这样评价《秦筝》这本杂志:“这个刊物对筝的历史、筝的流派、筝曲欣赏和教学都发表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文章。”

《秦筝》克服了经费短缺、编辑力量不足等一系列困难,实属不易。在草创期刊的前五期,采用的是油印出版,直到第六期才以正规的印刷面世。《秦筝》始终坚持的是以创建陕西筝派理论,并兼顾面向全国筝界学术探讨为己任。不仅加强了陕西筝派的理论研究,也为全国各个筝派的探讨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空间,促进了陕西筝派在新时期的发展。

4.教育机制

魏军教授曾说:“秦筝陕西流派是靠集体的智慧、群体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组织,历史警示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有组织,有系统,科学地继承秦筝艺术,才能够传承秦筝的文明。要靠一代代的筝人为之奋斗、努力,每一个人都是历史阶段的‘铺路石’。”在西安音乐学院各级领导的长期关怀下,在各界有志于秦筝艺术的史学家、文学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等的无私支持下,秦筝艺术在秦地得以振兴发展。随着这支队伍的不断壮大,呈现老、中、青各个阶段均有突出骨干力量的良好的势态。

事业是永恒的。陕西筝派的振兴,筝乐的理论研究、曲目的创新、演奏技艺的提高,教育机制的普及和完善,中外筝乐的交流与合作,既发扬了文化,又弘扬了精神。他们努力进行理论研究,探讨艺术精神和艺术规律,写出了一批有质量的学术论文;他们开展一系列的比赛展演活动,普及筝艺,在广大的青少年中培养发现了一批批好苗子;他们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筝曲,让筝艺术得以发扬光大,深入人心;他们研制出一系列朱雀秦筝器乐,使朱雀品牌翱翔蓝天。秦筝专场音乐会、秦筝独奏音乐会逐年增多,从质量上也不断得以提高,提高了秦筝的演奏水平,推动了秦筝的理论建设。

如今的陕西,古筝的专业教育有了系统积极的发展,从初中——高中——大学——硕士,有了较高层次的蓬勃发展。专业学生在攀登高峰的际遇中各显其能,群英辈出。业余爱好者的学习,在普及上提高,在提高中带动普及,专业引导业余,业余促进专业,事业定能蒸蒸日上。

“西安音乐学院秦筝艺术团”成立于2004年,其成员主要是由大二、大三年级古筝专业学生组成,编制50 余人。其活动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艺术实践,通过独奏、重奏、合奏、协奏、弹唱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锻炼并提高专业素养。

5.理论成果

西安音乐学院建立古筝专业以来,在教学、科研、演奏、创作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经常深入秦声音乐学习,掌握秦声风格的特点。理论研究是陕西筝人历来注重的重要方面。在理论研究投向社会流通的同时,我们积极地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邀请资深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和公开课的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专业素养。

陕西筝派的诸多筝家,不仅在古筝演奏和曲目编创上有所建树,同时在筝学理论方面,创作了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文章。如魏军的《筝演奏指法符号的规范与统一》《秦筝源流新证》《秦筝源流再证》《秦筝源流三证》《关于长安乐派的发展与完善》、曲云的《西安鼓乐中的音乐》《陕西筝曲及其调式音阶》、尹群的《秦筝——中国筝》、李世斌的《筝曲创作散论》、樊艺凤《河南筝乐考略》、邵吉民的《“真秦之声”欣赏随笔》、孙卓的《秦筝的历史渊源与复兴》,均从各个方面与视角,探讨了古筝的历史、流派、演奏技法及创作作品。

近半个世纪以来,陕西筝乐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曹正先生写道:“具有西秦风格的秦声,是两千多年的逸响新声,不但恢复了它的历史盛名,且奇葩吐艳,大放光彩!”(《古筝书谱序“跋”集》)。音乐评论家肖兴华说:“陕西派多为抒情性歌唱。”(《音乐生活》《筝的今昔》)。香港筝家苏振波说:“陕西一派应该踏入成熟期了》”(《中国筝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