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音乐创作发展与创新:魏军学生论文集(上)

音乐创作发展与创新:魏军学生论文集(上)

【摘要】:为此,当时的先生们发掘、整理、创作了一系列的陕西曲目。他们从传统曲目入手,通过对陕西音乐的精深研究,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首曲目在技巧的运用上,不仅有陕西筝派创作的固有特点,而且还具有创新型特点。

1.20世纪50—70年代:陕西筝曲的状态

山东筝派名师高自成自1957年由北京调来西安执教。他本人的贡献是,首先填补了陕西筝教学的空白。从那以后,他与周延甲先生开设了西安音乐学院的筝专业教学课。随后,又有曹正先生来西安讲学一年,王省吾来校讲学,为我院今后的秦筝陕西流派在演奏技术、技艺上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使得我们在最初的陕西风格小曲的编配上顺利地借鉴山东、河南筝派的演奏技术。比如:当时最有名的筝曲《绣金匾》,就创造性地运用了河南筝曲《双八板》中的传统演奏技艺。这种技法的运用,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显示出我们最初在河南、山东流派的教学上受益匪浅。可以说,今天的秦筝陕西流派的形成,是在山东、河南流派基础上“嫁接”而来。

“秦声”是陕西筝派的“派性”,是灵魂,是地方特色。为此,当时的先生们发掘、整理、创作了一系列的陕西曲目。他们从传统曲目入手,通过对陕西音乐的精深研究,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另一方面,结合山东、河南、潮州流派的特点,做到融会贯通,拓宽了自身的艺术天地。

2.20世纪80年代至今:陕西筝曲的发展与创新

《云裳诉》是由著名作曲家周煜国在筝曲《乡韵》的旋律基础上改编扩展而成,并赋予了它新的乐曲含义。在弹奏手法上,用了大量“摇指”的演奏技法。生动地描绘了杨贵妃唐玄宗二人之间戏剧性的悲剧爱情故事,夜间听来,弦音铮铮入耳,揪人心弦,催人泪下!

《黄陵随想》,1993年为黄帝陵祭祀音乐会而作,乐曲以西安鼓乐音乐风格为基础,运用多声、多调和钢琴演奏技法,丰富了古筝的演奏手法。

《黄陵随想》这首曲目的引子很富有特色,在筝码左侧由弱渐强的刮奏,映衬出一种凄凉悲怨的气氛,达到了声音与意境的渲染。

《黄陵随想》的第三段落,双手在不同音域,快速复调性的演奏,对演奏者的技巧是一种很大的锻炼。

香山射鼓》,这是一首以陕西秦筝音乐风格为基调的创作曲,作者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曲云教授。乐曲由西安古乐传统曲牌《月儿高》《柳青娘》《香山射鼓》等曲牌连缀而成,描绘了陕西关中一年一度的“香会”活动。并以深沉、具有浓郁陕西地方风格的旋律,表现了香客们的虔诚和高远空旷、虚无缥缈的意境,以及咏唱轰鸣、鼓乐阵阵,进山朝拜的人群熙来攘往的活动盛况,是陕西筝派的代表曲目之一。

引子部分以清脆的泛音与华丽的琶音描绘了香烟缭绕、梵音绕梁的场景,有一种尚远、空旷的感觉。

第三段在演奏技法上以“勾搭”的指法,将全曲推向高潮,弹奏该段时,左手的上下滑音、变音所形成的韵味,也是不容忽视的。

曲云曾随仿唐乐舞团演出筝独奏,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她创作、表演的筝曲《香山射鼓》荣获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及全国民族器乐“山城杯”大赛优秀作品奖。《秦筝》对其具有高度的评价:“从形式到内容,从乐曲旋法到演奏技巧,都是缘古籍而寻声,参文物而觅古。”由于曲作者深知古筝演奏技法,又十分熟悉陕西地方音乐风格,乐曲中运用了秦筝按变音等演奏技巧,使得该曲更加具有浓郁的地方音乐色彩。

《五陵吟》是筝坛成功新作,其弦法、技法都富新意,乐曲创作于2004年。汉、唐两朝,各有五位皇帝的陵园建于今西安附近,均被人们称为“五陵”。汉代“五陵”: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渭水北岸咸阳附近的渭北旱塬上。唐代五陵: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位君王的陵园,均在长安附近。魏军先生用“五陵”做标题,借以突出乐曲的陕西地方音乐风格。与其他筝曲不同的是,左手大拇指、中指、食指的频繁双按,4、7 两音音位上的按捺变幻,以及非常细微的吟颤揉,把苦悲、伤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曲将秦筝的音色和演奏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演绎、营造了饱含情感、起伏跌宕、富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立体画卷。左手对于苦音的按颤吟揉,更是令人难忘,留下了新的感受。

引子为散板的速度。乐曲开头清晰坚定的低音“5”,由三指轮逐渐过渡到四指轮,刮奏、摇指层层推进,百感交集,深深地吸引住了听者。

大量摇指应用的段落,使乐曲起伏跌宕,富有感染力。作者运用了同宫转调的手法,高音与低音的情绪形成了对比。摇指的运用,使乐曲的旋律性、线条性、风格更加形象确切地展现出作者真实的情感流露,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陕西筝曲的特色。

作者曾感悟唐诗宋词中与秦筝关联的诗词筝赋,每当读到岑参《秦筝歌》那种如泣如诉的伤感诗句时,总能引起共鸣,让人有肝肠寸断、痛彻心底的切肤之感。自然千年前的诗文不能完全代表这首筝曲的含义,应赋予它新的乐思生命,让人从悲愤的伤感中走出来。

《三秦欢歌》立足于民间音乐素材,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养料,在演奏手法上综合运用了陕西筝的特色技巧,地方性色彩浓郁,旋律欢快活泼,乐曲讴歌了新时代和新生活,是筝曲中难得的佳作。《三秦欢歌》以秦筝常用的G 调定弦。运用的是“3、6”两个音所构成的欢音音阶。欢音音阶又称“下徵音阶”或“清乐音阶”,由五声加清角和变宫组成,其特点是三、四级和七、八级之间是半音程,其他音级之间是全音程。在现代筝家根据民间音乐素材改编创作的大量陕西风格的筝曲中,《三秦欢歌》是唯一一首全部使用欢音音阶构成的乐曲。这首曲目在技巧的运用上,不仅有陕西筝派创作的固有特点,而且还具有创新型特点。

此处采用的是陕西关中民间鼓乐鼓点发展起来的旋律,在演奏时奏出了欢快愉悦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欢乐的气氛。作者在4、5 小节运用了连劈、连勾这两种特殊的指法,以表达快速有力的效果。在第9、10 小节,作者运用了左手大拇指双按这一技法,再加以连续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使乐曲奔放自如颇有魅力。

筝协奏曲《源》,是魏军教授创作于2007年,并以筝与钢琴的形式演出。全曲分为三个乐章:1.黄水谣;2.金色土地;3.向往。乐曲旋律优美,内涵丰富。音乐在高低音区的自由驰骋,在技术难度上既有调性和节奏的变化,又不失其风格色彩的统一。第一乐章乐思展开的幅度比较大,音乐苍劲有力,颇具张力。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河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发挥了古筝乐器的性能。第二乐章,平稳的节奏和宽广的气息,优美而动人,表达了作者对那方家乡的土地无限的眷恋和热爱。第三章的尾声部分,音乐内容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音域跨度很大的和弦分解与音阶级式的上下旋律推动,将乐曲情绪推向高潮,回味无穷。

这一乐段为平行四句体,第三句是第一句的四度推进。此处的旋律节奏紧凑,具有快板乐段的鲜明特征。表达了人们在进行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企盼和向往。

陕西筝曲的创作已由单旋律的模仿,走向立体化结构的创作发展思维,编创了大量的独奏、重奏、合奏、筝与合唱、筝与乐队等大型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