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陕西筝派的风格特征在《三秦欢歌》的欢音中体现

陕西筝派的风格特征在《三秦欢歌》的欢音中体现

【摘要】:魏军先生在《三秦欢歌》技巧的运用上,不仅有陕西筝派筝曲的固有特点,而且有其创新特色。谱例17:《三秦欢歌》作为陕西筝派唯一的一首“欢音音阶”的作品,填补了陕西筝曲“欢音曲”的空白,在演奏技术、技巧、技艺中继承传统,创新发展,通过演奏技艺的完善与旋律曲调的调式特点,呈现出陕西筝曲的风格不仅仅有“声最苦”,还可唱“欢歌”。

《三秦欢歌》是用秦筝常用的G 调来定弦的,运用的是“3”“6”两音构成的欢音音阶,欢音音阶又与秦筝的五声音阶定弦相同,所以在演奏“4”音与“7”音时,也不会改变乐曲的调性。欢音音阶也就是“新音阶”又称“下徵音阶”或“清乐音阶”,由五声加清角和变宫组成,其特点是第三、四级和第七、八级之间是半音程,其他音级之间是全音程。“欢音音阶”构成的筝曲调式与“苦音音阶”的筝曲有明显的情绪上的区别。

魏军先生在《三秦欢歌》技巧的运用上,不仅有陕西筝派筝曲的固有特点,而且有其创新特色。

全曲的开篇,在三个强有力的双手大撮的音型后,是一个附点的短小大拇指刮奏,紧接着又是四个八分音符的大撮带出了大拇指快速劈奏(谱例16)。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用其他的指法来代替这里的快速“连劈”,就不能达到干脆、明朗的效果。紧接着下一小节的“连勾”,同样不能用其他指法代替。在演奏这些看似只有一拍的刮奏上,要按照作曲家标注的指法去演奏,不能改变作曲家原本的创作意图。在弹奏过程中,要注意这些小的技巧短而精干,不能拖泥带水,否则,不仅达不到乐曲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到节奏,使乐曲的旋律显得“磕磕绊绊”的。

谱例16:

谱例16~所示第12 小节,左手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交替的快速双八度的按捺技巧。这里要注意,此处的演奏技巧就是继承了传统的陕西筝曲的大拇指按弦技巧,但又有不同之处。以往的左手大拇指按弦大多是在同一音区,而且速度相对缓和,基于《三秦欢歌》的“欢音”调式,其节奏紧凑、速度欢快,所以这里的左手按弦技巧是左手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无名指的八度双按,再加上节奏是十六分音符,这就增加了对音准及速度准确性把握的难度。所以,在演奏时不能因为左手的按音技巧而使乐曲的节奏滞后。八度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双按技巧,充分地体现了陕西筝派的风格特点,表现了陕西人豪爽、洒脱的性格。

谱例17~中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充分展示了陕西筝派演奏技巧的特点。这两小节里的八个音全部是由低音“6”一个音来完成,先是在低音“6”上的上滑到“1”。这里注意这个附点,一定要在左手的按音中体现出这个节奏的韵律来,大拇指托劈的运用,以及左手在“7”音上的揉弦,都为乐曲的风格特点做了很好的装饰效果。在这里,还要注意到第五小节的低音“4”,左手按弦一定要事先做好准备,左手先按到“4”的音高,然后右手再弹奏,不能与右手同时进行,否则就不是陕西筝派的风格了。第六小节“3”下滑音,要从起音“4”开始,而不是“5”,通常在此处演奏时,都要在滑音后加上颤音的处理,这样的演奏技巧更加能表现陕西筝派的风格韵味。

谱例17:

《三秦欢歌》作为陕西筝派唯一的一首“欢音音阶”的作品,填补了陕西筝曲“欢音曲”的空白,在演奏技术、技巧、技艺中继承传统,创新发展,通过演奏技艺的完善与旋律曲调的调式特点,呈现出陕西筝曲的风格不仅仅有“声最苦”,还可唱“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