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陕西筝派的二变之音及筝曲风格

陕西筝派的二变之音及筝曲风格

【摘要】:“二变之音”的特殊性决定了陕西筝派的风格基调。也正是这一独特的特性,奠定了陕西筝派在筝界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所谓的“二变之音”是演奏秦筝筝曲的灵魂所在。这两个音具有的这种可变性,也恰恰形成了因这“二变之音”所构成的不同的筝流派。陕西筝派的风格也是在于演奏者如何控制这变化的两个音,也正是因为这两个音的不同处理,造就了陕西筝派的独特风韵。

“二变之音”的特殊性决定了陕西筝派的风格基调。也正是这一独特的特性,奠定了陕西筝派在筝界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所谓的“二变之音”是演奏秦筝筝曲的灵魂所在。“二变”即“4”音和“7”音的音高变化,因为筝是五声音阶的乐器,所演奏的五声调式,“4”音和“7”音都是通过左手通过按压琴弦来改变琴弦的音高。“4”音和“7”音的音高变化,是通过左手来控制掌握的,左手按压琴弦的力度大小、揉颤琴弦的频率快慢,以及琴弦本身的音准,都决定着“4”音和“7”音的音高变化。这两个音具有的这种可变性,也恰恰形成了因这“二变之音”所构成的不同的筝流派。

陕西筝派的风格也是在于演奏者如何控制这变化的两个音,也正是因为这两个音的不同处理,造就了陕西筝派的独特风韵。在演奏秦筝乐曲时,大多数对这“二变之音”是将“4”弹成徵“升4”,“7”弹成徵“降7”。《吕律》一书中谈及“二变之音”的特点时,说道:“变宫变徵者,盖自羽声隔八相生,再起宫,而生宫徵,虽唱之宫徵,而实非宫徵声。变宫在宫羽之间,变徵在角徵之间,皆非正声。故其声庞杂,破碎,不入本均,流以为郑,卫。”“宫、商、角皆因缠弦,至徵,则改用平弦,隔一弦,鼓之,皆九徵应,故徵声与十徵应,此皆隔两律法也。”围绕着“二变之音”的这组小三度的音,就形成了秦筝乐曲里不同感情色彩的调性旋律,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欢音”与“苦音”。据古籍记载的“韩娥鬻歌雍门”,刘御寇《列子》载:“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人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谢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而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也。”(张华《博物志》,又见《列子》)上述的韩娥的两种变调歌唱,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音乐情愫与艺术效果。前者的“曼歌哀哭”,能使听众“悲愁涕泣”,这同秦声、秦腔中的“苦音”(又叫哭音,软音)极为相似,所表现的是怀念、悲哀、痛唳、凄楚的情感;而后者的“曼声长歌”所产生的“欢喜抃舞”,又同秦声、秦腔中的“欢音’ (又名花音、硬音)所表达的欢快、明朗、刚健、清新极为类似。在秦筝筝曲中,大部分作品都运用的是通过按弦来改变原有定弦音阶的“苦音”音阶来表达悲切、苦楚的情绪,也有少数的作品是采用“欢音”音阶,“欢音”则在欢快、明畅的乐曲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