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调式调性、旋律分析:古韵新声书中的研究结果

调式调性、旋律分析:古韵新声书中的研究结果

【摘要】:调式由C 商调改用G 徵调演奏,既体现了秦声微升fa、微降si 的音律特点,又恰到好处地展示了秦声二变之音的妙用和对传统技法的继承。它在筝上用亲切的、歌颂的语气来“说”陕西话,调式调性较简单。主要的调式、调性为民族调式,运用了陕西特色的“苦音”调。如《黄陵随想》这首乐曲,乐曲运用了D 商—A 宫—F 徵—A 羽—D 角—F 徵等连续的调性展开等作曲手法。其丰富的调式、音阶、音律、旋法,形成了陕西筝曲独特的艺术风格。

20世纪50年代中叶—60年代前期,秦筝乐曲以传统的五声音阶曲调为基础,广泛运用民间音乐语言,使音乐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如周延甲先生创作的《绣金匾》。

谱例2:

谱例2 是根据同名陕北歌曲《绣金匾》改编而成。调式由C 商调改用G 徵调演奏,既体现了秦声微升fa、微降si 的音律特点,又恰到好处地展示了秦声二变之音的妙用和对传统技法的继承。它在筝上用亲切的、歌颂的语气来“说”陕西话,调式调性较简单。所呈现的演奏技法是陕西筝曲的雏形。这个时段是在模仿借鉴其他流派的演奏技法的基础之上,自己逐渐摸索与学习,日臻完善的一个漫长的过程。然后博采众长,取其精髓,不断地吸收其他流派的精华,最终融于本流派的演奏技术中与独具风格的音乐形式中去。

如《秦桑曲》对秦声旋法特点有突出的表现,苦音常以上行跳进、下行级进为旋法特点。如谱例中低音7—中音2—高音1 这种上行七度的跳进,然后又从高音1 一中音7—中音6—中音五这种下行音阶的进行,又如上行五度跳进、加下行音阶进行、上行五度跳进、加下行级进,构成《秦桑曲》的主要旋法特点[17]。主要的调式、调性为民族调式,运用了陕西特色的“苦音”调。(一)调式音阶中的si、fa 两音,都属于“中立音”,而不是本位si 和升fa,也不是降si 和本位fa;(二)从谱例中可以看出,以5、降7、1、2、升4 为骨干音构成的音阶调式构成“苦音”调,(三)降7、升4 两音有两个特点:一是该两音的律位均与古音阶、新音阶、清商音阶不同;二是降7、升4 两音都具有游移性;由于《秦桑曲》这首乐曲中的旋律特点,在旋律线条中经常会出现4 和7 两个按音的连续进行,这时就决定了频繁使用左手大指按音的技法。乐曲首尾为欢音调,主体为苦音调(微#4、微b7),二变之音尾音下滑,重颤轻吟结合,上下滑音缓慢柔婉,传统曲体。

谱例3:

20世纪70—80年代,在调式调性方面,采用西洋调式和民族调式有机结合的尝试。但并没有脱离传统的五声、七声音阶。曲式结构更为完整,在ABA 三段体中,在慢板A 前面加入一段散板作为我们所说的引子,并且在乐曲结束时再次地引入散板作为尾声,这种结构法在民间被称作“穿靴戴帽”,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传统流派源自合奏、伴奏筝曲的升华,反映了当时作为独奏曲所具备的乐曲完整性。如《香曲射鼓》在它的创作过程中,曲云女士收集古谱、录制音响。经过长时间的不断积累、体会,将自己所掌握的鼓乐风格深深地渗透在她的创作中,通过不断地润色,使该曲具有较强的地方音乐风格和艺术魅力[18]

多种中国传统的音阶调式在西安鼓乐中是常见的,《香山射鼓》这首乐曲的慢板音乐中使用了由商调式燕乐音阶—商调式清乐音阶。慢板是以“西安鼓乐”[柳青娘] 为基调,节拍是34 拍。如谱例中这段乐句,采用了下行模进的方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谱例4: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社会发生了新的变革,音乐领域也呈现了新的变化。如《黄陵随想》这首乐曲,乐曲运用了D 商—A 宫—F 徵—A 羽—D 角—F 徵等连续的调性展开等作曲手法。他运用了调性的交替扩展,以增加乐曲的动力。

谱例5:

谱例5 在复调的段落,旋律声部经过D 徵—g 徵—E 羽三次调性展开,并且在流动织体g 徵燕乐音阶的衬托下,形成了纵向的对比音响色彩。其丰富的调式、音阶、音律、旋法,形成了陕西筝曲独特的艺术风格。复调织体在秦筝乐曲中广泛运用。这种对比复调织体手法,在《黄陵随想》乐曲中具有创新表现意义。再加上现代西方音乐的思维因素,丰富充实了乐曲的表现内涵,增强了乐曲形象的表现力,这种新的听觉体验,产生了新的情感共鸣。

这个时期的和声音响由多种形态的和弦来完成,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五声性综合效果,丰富了和弦的色彩性和增加了不协和的紧张性音响。多样化的复合和弦、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和弦、复杂的高叠和弦,序列和弦等,都突破了传统五声音阶的和声音响,增强了新的色彩效果和和弦的紧张度。

在它的定弦方面,演奏家和作曲家再不能满足以往古筝传统定弦所带来的五声音响和技法的束缚,纷纷另辟蹊径,探寻筝曲创新之路。纵览这一时期的筝曲创作,尽管风格不一、手法多样,但有一明显的共同特征,即改变了古筝的传统定弦,用以获得语言和技法上的突破。《黄陵随想》属于传统五声音阶的双调循环:它的定弦虽然突破了原有五声音阶的定弦方式,但并未脱掉五声音阶特有的内在思维空间——“中开放”,这便给作曲者与演奏者的创作与再创作留下了无限的自由发挥余地,使欣赏者也有了广泛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