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古筝专业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开设才正式被提出的,是一支建立在筝专业学科建设上的群体力量。但是“秦筝归秦”受时间的限制,也经过了陕西秦筝流派、秦筝陕西流派、陕西筝派的发展过程。因此秦筝陕西流派是靠集体的智慧、群体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组织。......
2023-08-25
从题材上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反映生活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在筝曲创编上,就出现紧跟形势、高举红旗的局面。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可以从当时较典型的曲目,来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现实。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是秦筝流派的复兴时期。该时期秦筝乐曲多以改编民间小曲儿为主,“编”的成分占主导地位,“创”的分量很少。多数的筝曲是单段体的结构,演奏技术趋于传统,且多借鉴其他流派的演奏技术,是秦筝筝曲演奏技术、技巧形成的雏形、初级阶段。以周延甲先生改编的《绣金匾》[12]与强增抗先生、周延甲一起合作的《秦桑曲》[13]为例,说明这一时段陕西筝曲的创作题材和特征。
谱例1:
谱例1 是周延甲先生于1958年根据同名陕北民歌改编的筝曲,在当时的选材上,主要是反映了穷苦农民翻身做主、自由生产、生活的心声。由此来歌颂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过上好日子的欣欣向荣景象。周延甲先生经过用古筝独特的音响效果,表达了亲切的、歌颂的心情。
如《秦桑曲》这首乐曲是20世纪60年代末著名的秦筝乐曲。它是周延甲先生出于对三秦文化的解读和热爱,用筝来讲“陕西话”,奏响的“秦声之声”。与强增抗先生根据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碗碗腔”、民歌的旋律素材和特殊的音程关系,并借李白的《春思》这首诗而谱写创作的古筝独奏曲。
以诗中的“秦桑”二字为题,描绘出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深深思念自己远方的丈夫,盼望能早日与丈夫团聚的悲切心情。作者在保持原曲曲调的基础上,加进秦筝技法,使音乐与技巧完美结合成为独特的陕西风格筝曲。它将“无限秦人悲怨声”的“苦音”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秦韵所反映的是一个“情”字:思念之情,怨愤之情,离别之情……归根到底是秦人的真情。此曲既有秦腔音乐那大起大落、酣畅淋漓的“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碗碗腔”音乐那细语缠绵、热耳酸心、凄楚悲切、委婉酸楚的“凄凉调”。因为它第一次让鼓秦风、述秦事、咏秦韵、抒秦情的“真秦之声”,以完整的独奏曲的形式呈现于中国民族音乐的舞台,最终获得了众多音乐朋友的欢迎。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秦筝的发展呈上升趋势,曲云的《香山射鼓》以及魏军先生的《三秦欢歌》尤其能表达这个时期的状况。《香山射鼓》取材于西安鼓乐曲牌[月儿高] 的素材[14],注重对音韵方面的挖掘。同时沿用双手配合技法,是一首在新的演奏高度上,重新审视传统风格的继承与创新的优秀筝曲。“此曲取材于西安鼓乐,以盛唐时期的‘乐中筝’ 为依据,从形式到内容,从乐曲旋法到弹奏技巧,都是缘古籍而寻声,参文物而觅古。”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秦筝创作出现繁花似锦的局面,一些专业作曲家投入筝乐创作,新作品不断问世,也为中国筝乐作品的创作带来新鲜元素,注入新的活力。在选题上完全摆脱了六七十年代的一味“歌颂”“赞扬”为主的一种套路。现时代的作曲家在吸取西方现代作曲法“走民族自己的路”的口号下,使民族器乐古筝在创作题材上出现了多样化、表演技术上的创新,内容也得到了不同音乐形象的塑造,以及思想境界上的提高,体现了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如在调式、调性上突破了《黄陵随想》[15]《骊宫怨》等,尤其是秦筝陕西流派的代表作《云裳诉》《五陵吟》[16]等,在运用陕西地方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吸收现代作曲技法及演奏技法,成功地开拓了这一流派曲目创作新思路,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性。
《黄陵随想》是饶余燕先生1993年为黄陵祭祀音乐会与音乐专辑而创作的。乐曲以西安鼓乐的风格为基础,运用多声、多调和钢琴演奏的某些技术,以丰富筝的音乐表现力。此曲在演奏技术上的创新应用与传统的鼓乐风格结合,交织出别有韵味的一首陕西筝曲。
《五陵吟》是魏军先生在2004年创作的一首乐曲。此曲将秦筝的音色及多重的演奏手法巧妙地结合,演绎、营造了一首情感变化丰富、跌宕起伏、富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色彩画面,也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新颖别致、风格独特的诗境和语言特色。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 个王朝在西安建都,给古城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五陵,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的合称,均在渭水北岸咸阳附近的渭北高原上。西汉前朝,每立陵墓,即迁徙四方富豪及外戚于此居住,繁华异常。此外,唐代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的陵园唐人也合称五陵,均在长安附近。吟在筝乐中也有不凡的表现,它是一种常用的技法,是左手按滑音弦的一种方式。筝的揉弦是很富有特色的一种技法,它通过左手一下一上均匀地揉动,使发音弦段发生一张一弛、一短一长有规则的变化,通过揉弦的加入,使琴音柔和而流畅,增强了音乐感染力。不同的揉弦方法又适应了不同的艺术需要,一些带有地方语言腔调模仿性质的特有揉弦,效果性地表现出当地的地方风格,即“声中有韵”。
有关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的文章
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古筝专业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开设才正式被提出的,是一支建立在筝专业学科建设上的群体力量。但是“秦筝归秦”受时间的限制,也经过了陕西秦筝流派、秦筝陕西流派、陕西筝派的发展过程。因此秦筝陕西流派是靠集体的智慧、群体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组织。......
2023-08-25
《竹韵》谱例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今,纵观筝曲的创作可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筝的演奏技法在不断地创新、变化并不断地超越。这是陕西筝曲首次与交响乐队合作,体现出陕西筝派不仅是立足于地方性的音乐,更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文化特征。陕西筝曲的创作深受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的影响,早期先生的很多筝曲创作都是经过陕西地方曲牌的改编而成,在音乐风格中没有过多的变化。......
2023-08-25
在魏军先生任教30年间,创作的作品受到了筝界的肯定,并先后获得了陕西省及国家作品奖,以下通过介绍魏军先生代表性筝曲的创作思路来反映他的思想与认知变化。《三秦欢歌》创作于1986年,获陕西省1993年新作品奖。《乡音》创作于1992年,获1992年陕西省新剧(节)目创作奖;获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作品二等奖。......
2023-08-25
将少数民族音乐的元素带入筝曲创作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民族音乐创作向多元化发展。其中《幻想曲》创作的素材来自云贵高原少数民族——苗族所特有的“飞歌”音乐。综上所述,王建民先生的创作中无不体现着浓郁的民族性特征,无论是诗词、戏曲,还是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加入,都与古筝发生了奇妙的音乐艺术碰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使筝曲风格化特征更加明显,音乐意境动人,叙事感更强。......
2023-08-25
在筝部中有许多筝者“深藏其中”,大致为造筝者和奏筝者。因形状如瑟、有十三弦,以为筝。以上关于“十三弦筝是准”这一观点,显然是出自同一出处。古诗纪王僧虔《技录》云: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遗令,使节朔奏乐,魏文制此辞,自抚筝和歌,歌者云:贵官弹筝。......
2023-08-25
魏军先生在对筝史的研究中,通过对秦、汉、唐等历史文献的阅读,提出了筝源于秦、兴于汉、盛于唐的历史观点,并对“秦筝”涵盖的文化背景、乐器做出了符合历史实际的恰当解释。先生通过对筝史的研究学习,并把学习领会体现在学术精神方面。......
2023-08-25
筝源于秦,兴于汉,盛于唐,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复兴、崛起、发展,在今日的陕西,故为秦筝。这种精神包括仁义、智慧、坚持、团结,总结起来就是秦筝精神。笔者认为,这种执着、勤奋、刻苦的精神正体现了筝的精神。团结、凝聚是力量所在,智慧、仁义是这个“仁智之器”所反映出的时代感与精神气质。......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