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筝陕西流派复兴:古韵新声

秦筝陕西流派复兴:古韵新声

【摘要】: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古筝专业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开设才正式被提出的,是一支建立在筝专业学科建设上的群体力量。但是“秦筝归秦”受时间的限制,也经过了陕西秦筝流派、秦筝陕西流派、陕西筝派的发展过程。因此秦筝陕西流派是靠集体的智慧、群体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组织。

现存史料中最早关于“筝”的描述见于《史记·李斯列传》之《谏逐客书》一篇中的“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文中“秦”指今陕西[1]。秦筝起源较权威的考证见西安音乐学院魏军教授在《秦筝源流新证》中的结论:“筝出于秦[2],乃中原早期原始的弦乐‘争’ 的演变。与筑等弹拨乐器共祖于弓弦。秦人在‘争’ 上加柱码而成‘筝’,产生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初年。至战国中后期进入秦宫廷,后被始皇帝为就‘韶虞’ 之乐而驱出宫廷,重新沦落民间”[3]。由此可见,秦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秦筝发展至汉朝,形制有了较大变化。《风俗通义》记有:“筝形如瑟。”。说明筝体加长加宽,弦数由五根增至十三根。同时,弹奏手法从简朴发展为较为复杂的“急弦、促柱”[4],并出现了多种演奏形式;秦筝在唐朝时期进入了“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繁荣时期,涌现了大批秦筝艺术家和空前的筝曲创作热情,筝的演奏技艺日趋成熟,极大地提高了秦筝的表现能力及艺术效果。同时,在这一时期,随着与周围诸国的文化交流,秦筝逐渐流传到日本、朝鲜、扶南、骠国、安国、康国等诸国[5]。在宋朝,随着文化中心的东迁,这时的秦筝在风格上有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出哀愁婉转、缠绵悱恻的乐风。秦筝发展到元明清时代,主要在民间流传,已呈现出衰落之势,秦筝的含义已经泛化,出现了不同的流派。著名秦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先生曾以“茫茫九派流中国”来概括中国筝的流派之多、流传之广[6]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真秦之声”的筝乐几乎濒临绝响,在60年前的“秦地”陕西,如在榆林地区,筝作为伴奏乐器,与扬琴、琵琶、三弦合奏的形式出现。演奏技艺也比较简单,主要是用右手大拇指、食指两指来演奏筝曲,左手的揉、吟、滑、按技巧很少运用,只用一些滑音和颤音。

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古筝专业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开设才正式被提出的,是一支建立在筝专业学科建设上的群体力量。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西安音乐专科学校刚刚建立古筝专业时,曾邀请河南筝派的王省吾、山东筝派的高自成两位老师来校任教。1957年,曹正先生来到西安讲学时,提出了复兴秦筝流派的思想,旨在使源于秦地的筝再次回到秦地人民中来。1960年,周延甲先生在其编订的《古筝迷胡曲集·前言》中,正式以文字形式提出了“秦筝归秦”这个专有名词,这也标志着陕西筝派的产生[7]。他作为“秦筝归秦”这一思想的第一实践者和奠基人,将“秦筝归秦”从理论变为实践。同时成功地使这一历史的接力棒后继有人,繁荣发展。但是“秦筝归秦”受时间的限制,也经过了陕西秦筝流派、秦筝陕西流派、陕西筝派的发展过程。因此秦筝陕西流派是靠集体的智慧、群体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组织。历史警示我们,魏军先生也曾说过:“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有组织、有系统、科学地继承秦筝艺术,才能够传承秦筝文明。周延甲先生说得好:‘事业是永恒的。’ 要靠一代代的筝人为之奋斗、努力。”魏军先生也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历史时段中的‘铺路石’。”

秦筝陕西流派在几十年的复兴、发展实践中,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艰苦探索、六七十年代的停滞、八九十年代的秦军崛起,21世纪的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振兴之路。秦筝乐曲的创作已由单旋律的模仿走向纵深的立体式多结构的创作思路发展规律,编创了大量的独奏、重奏、合奏、筝与合唱、筝与乐队的大型乐曲。秦筝的演奏技艺在与国内外筝家的交流中得到了充实和丰富。在短短的50 多年间,秦筝陕西流派成功地完成了历史的复兴,并在“秦筝归秦”的基础上,以其强烈的“凄、苦、悲、怨”[8]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在中国筝流派中大放异彩。新近香港出版的《中国筝艺大全》中提道:“陕西筝曲是由地方戏曲演变而成,唱腔便是筝曲发展之风格和感情的灵魂所在。陕西一派,应该踏入成熟期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