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这一专业在西北这座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科建设发展,秦筝陕西流派成功地完成了其历史的复兴并逐步走向繁荣。事实表明,筝在陕西已濒临绝响。可以说,今天的秦筝陕西流派的形成,是在山东、河南流派基础上“嫁接”而来。自1956年西安音乐学院开设筝专业以来,秦筝陕西流派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使复兴秦筝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其中离不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添砖加瓦,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传播文明。......
2023-08-25
现存史料中最早关于“筝”的描述见于《史记·李斯列传》之《谏逐客书》一篇中的“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文中“秦”指今陕西[1]。秦筝起源较权威的考证见西安音乐学院魏军教授在《秦筝源流新证》中的结论:“筝出于秦[2],乃中原早期原始的弦乐‘争’ 的演变。与筑等弹拨乐器共祖于弓弦。秦人在‘争’ 上加柱码而成‘筝’,产生时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至战国中后期进入秦宫廷,后被始皇帝为就‘韶虞’ 之乐而驱出宫廷,重新沦落民间”[3]。由此可见,秦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秦筝发展至汉朝,形制有了较大变化。《风俗通义》记有:“筝形如瑟。”。说明筝体加长加宽,弦数由五根增至十三根。同时,弹奏手法从简朴发展为较为复杂的“急弦、促柱”[4],并出现了多种演奏形式;秦筝在唐朝时期进入了“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繁荣时期,涌现了大批秦筝艺术家和空前的筝曲创作热情,筝的演奏技艺日趋成熟,极大地提高了秦筝的表现能力及艺术效果。同时,在这一时期,随着与周围诸国的文化交流,秦筝逐渐流传到日本、朝鲜、扶南、骠国、安国、康国等诸国[5]。在宋朝,随着文化中心的东迁,这时的秦筝在风格上有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出哀愁婉转、缠绵悱恻的乐风。秦筝发展到元明清时代,主要在民间流传,已呈现出衰落之势,秦筝的含义已经泛化,出现了不同的流派。著名秦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先生曾以“茫茫九派流中国”来概括中国筝的流派之多、流传之广[6]。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真秦之声”的筝乐几乎濒临绝响,在60年前的“秦地”陕西,如在榆林地区,筝作为伴奏乐器,与扬琴、琵琶、三弦合奏的形式出现。演奏技艺也比较简单,主要是用右手大拇指、食指两指来演奏筝曲,左手的揉、吟、滑、按技巧很少运用,只用一些滑音和颤音。
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古筝专业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开设才正式被提出的,是一支建立在筝专业学科建设上的群体力量。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西安音乐专科学校刚刚建立古筝专业时,曾邀请河南筝派的王省吾、山东筝派的高自成两位老师来校任教。1957年,曹正先生来到西安讲学时,提出了复兴秦筝流派的思想,旨在使源于秦地的筝再次回到秦地人民中来。1960年,周延甲先生在其编订的《古筝迷胡曲集·前言》中,正式以文字形式提出了“秦筝归秦”这个专有名词,这也标志着陕西筝派的产生[7]。他作为“秦筝归秦”这一思想的第一实践者和奠基人,将“秦筝归秦”从理论变为实践。同时成功地使这一历史的接力棒后继有人,繁荣发展。但是“秦筝归秦”受时间的限制,也经过了陕西秦筝流派、秦筝陕西流派、陕西筝派的发展过程。因此秦筝陕西流派是靠集体的智慧、群体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组织。历史警示我们,魏军先生也曾说过:“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有组织、有系统、科学地继承秦筝艺术,才能够传承秦筝文明。周延甲先生说得好:‘事业是永恒的。’ 要靠一代代的筝人为之奋斗、努力。”魏军先生也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历史时段中的‘铺路石’。”
秦筝陕西流派在几十年的复兴、发展实践中,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艰苦探索、六七十年代的停滞、八九十年代的秦军崛起,21世纪的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振兴之路。秦筝乐曲的创作已由单旋律的模仿走向纵深的立体式多结构的创作思路发展规律,编创了大量的独奏、重奏、合奏、筝与合唱、筝与乐队的大型乐曲。秦筝的演奏技艺在与国内外筝家的交流中得到了充实和丰富。在短短的50 多年间,秦筝陕西流派成功地完成了历史的复兴,并在“秦筝归秦”的基础上,以其强烈的“凄、苦、悲、怨”[8]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在中国筝流派中大放异彩。新近香港出版的《中国筝艺大全》中提道:“陕西筝曲是由地方戏曲演变而成,唱腔便是筝曲发展之风格和感情的灵魂所在。陕西一派,应该踏入成熟期了。”[9]
有关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的文章
伴随着这一专业在西北这座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科建设发展,秦筝陕西流派成功地完成了其历史的复兴并逐步走向繁荣。事实表明,筝在陕西已濒临绝响。可以说,今天的秦筝陕西流派的形成,是在山东、河南流派基础上“嫁接”而来。自1956年西安音乐学院开设筝专业以来,秦筝陕西流派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使复兴秦筝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其中离不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添砖加瓦,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传播文明。......
2023-08-25
我们通过对秦筝筝史以及发展史的研究与解读,对这一流派的叫法多种多样:秦筝音乐、陕西筝曲、秦派古筝、陕西秦筝流派、秦筝陕西流派、陕西筝派。随着对这一历史的研究,对陕西秦筝流派的兴起解读,对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进行研究,“陕西筝派”是对河南筝派、山东筝派而言,这种叫法最为科学。“陕西筝派”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是指在陕西这片土地上兴起的一派。......
2023-08-25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是秦筝流派的复兴时期。以周延甲先生改编的《绣金匾》[12]与强增抗先生、周延甲一起合作的《秦桑曲》[13]为例,说明这一时段陕西筝曲的创作题材和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秦筝创作出现繁花似锦的局面,一些专业作曲家投入筝乐创作,新作品不断问世,也为中国筝乐作品的创作带来新鲜元素,注入新的活力。《五陵吟》是魏军先生在2004年创作的一首乐曲。......
2023-08-25
筝曲创作再度丰收,除周延甲先生继续耕耘外,以周延甲先生的弟子曲云教授、魏军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秦筝人为这一时期秦筝乐曲的主要创作者。历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中国筝会》副秘书长、陕西秦筝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古筝考级委员会副主任。......
2023-08-25
具体阐述如下:作品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陕西筝曲从最初的改编民歌小曲儿,依附于有唱腔的伴奏形式中逐渐分离出来,摸索出适合陕西筝派筝曲创作的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19]。这些种种的变化,无一不说明陕西筝派筝曲正朝着多元化、多方位的方向发展。同时体现了陕西筝人多年心血付出的成果,以及秦筝陕西流派在全国筝界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023-08-25
在魏军先生任教30年间,创作的作品受到了筝界的肯定,并先后获得了陕西省及国家作品奖,以下通过介绍魏军先生代表性筝曲的创作思路来反映他的思想与认知变化。《三秦欢歌》创作于1986年,获陕西省1993年新作品奖。《乡音》创作于1992年,获1992年陕西省新剧(节)目创作奖;获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作品二等奖。......
2023-08-25
在筝部中有许多筝者“深藏其中”,大致为造筝者和奏筝者。因形状如瑟、有十三弦,以为筝。以上关于“十三弦筝是准”这一观点,显然是出自同一出处。古诗纪王僧虔《技录》云: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遗令,使节朔奏乐,魏文制此辞,自抚筝和歌,歌者云:贵官弹筝。......
2023-08-25
相关推荐